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学透曾国藩 > 善莫大于恕,德莫凶于妒

善莫大于恕,德莫凶于妒(1 / 1)

【曾国藩语录】善莫大于恕,德莫凶于妒。妒者妾妇行,琐琐奚此数。己拙忌人能,己塞忌人遇。己若无事功,忌人得成务;己若无党援,忌人得多助。势位苟相敌,畏逼又相恶。己无好闻望,忌人文名著;己无贤子孙,忌人后嗣裕。争名日夜奔。争利东西鹜。但期一身荣,不惜他人污。闻灾或欣幸;闻祸或悦豫。问渠何以然,不自知其故。尔室神来格;高明鬼所顾。天道常好还,嫉人还自误。【曾国藩轶事】去世前两年,曾国藩觉得自己大限将至,对自己人生经历、成功途径开始进行总结。在给兄弟、心腹、子女的家书中,所提及的都是为人处世的深刻道理。上面这首忮求诗,是他写下来专门教诲曾纪泽、曾纪鸿的,警告他们,为人应当以恕立德,以恕待人,这是扩大自己力量,修养身心,做成大事的不可或缺的素质。相反,心胸狭隘,心怀嫉妒,则是招祸的一大根源。这篇家书长达2000多字,仔细地论述了“恕”字致祥、“妒”字招败的道理。为了使两个儿子铭记不忘,他还专门做诗二首,以利记诵。此诗虽言语通俗,却寓意深刻,平中见奇,典型地体现了曾国藩为人处世和诗文的风格。全诗大意是:“没有比宽恕更善的行为,没有比忌妒更凶险的德性。嫉妒是妇人的行径,专门在琐屑之处争来争去。自己笨拙,就嫉妒别人有才能;自己事机不顺,就嫉妒他人有好机遇。自己没有建功立业,就嫉妒他人办成大事;自己若没有亲密无间的朋友,就妒嫉别人得道多助。如果势力和名位不相上下,又害怕对方对自己构成威胁,因而滋生恶念。自己没有好声望,就妒嫉别人名望显著;自己没有贤能的子孙,就妒嫉别人后代人才辈出。为争名而日夜忙碌,为争利而东奔西走。只图自己一人的荣华,不惜诬陷他人。听到别人遭灾毫无同情之心,反而幸灾乐祸。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自己也不知道缘故。凡人住处神灵也会来,高明之地,鬼魂也会光顾。天道喜善惩恶,嫉妒他人,最后终会害了自己。”

曾经在对待李元度的问题上,曾国藩就犯了“忌”之嫌。李元度入曾国藩幕府最早,转战多年,深为曾国藩器重,曾国藩曾列数李元度对自己的恩情有“三不忘”。本想两人之情“不随有生以俱尽”,不料几年后曾国藩差点儿致李元度于死地。与曾国藩对立的何桂清集团骨干、浙江巡抚王有龄借李元度急欲谋求实缺之机,加以拉拢。曾国藩升任两江总督后,调回李元度驻守徽州。由于指挥失当,曾国藩受困祁门,而李元度战败后,迟迟不归,朝廷下谕对曾、李二人却是一贬—褒,激起曾国藩忌恨心理,于是更恨李元度,上折参奏。当时包括李鸿章、陈鼐等人都不赞成此举。这时王有龄见缝插针,请李元度募勇援浙。李元度组织安越军,东挡西杀,很快官复原职,并得升迁。李元度离开曾国藩后反而如鱼得水,这让曾断言其“大节已亏,此后难于自立”的曾国藩很不自在,更添忌恨,声称“公私并绝,无缘再合”。不久又再次上折参劾李元度。朝廷再次惩处李元度,致其一蹶不振。此后面对李元度一如既往的真挚,曾国藩渐渐愧悔,“余益觉大负次青,愧悔无地。余生平于朋友中负人甚少,惟负次青实甚。”

“惟与我共患难之人,无论生死,皆有气名,次青之名由我而败,不能挽回,兹所以耿耿耳。”

“两弟为我设法,有可挽回之处,余不惮改过也。”

后来,曾国藩草疏密荐,为李元度平反,较公正地评价李元度战绩与才智,使其稍被任用。曾国藩要求后人不要刊刻自己参李元度的折子,“无重我过”,所以当李元度提出与曾氏联姻,尽管辈分不合,曾国藩却极力赞允,视之为一次补过的机会。【智慧解读】客观的说,嫉妒是人的本性,在合理范围内可被视为正常反应。如果让自己的内心充满妒嫉,就可能导致行动不顾后果,做事缺乏考虑。对于嫉妒的危害,曾国藩有着深痛教训,所以他在赴天津处理教案时预留遗书中一再告诫子侄“泯忌”,“忮者,嫉贤害能,沽功争宠”,“忮不去,满怀皆是荆棘”,“妒功忌名,幸灾乐祸,此凉德之一端也。”

的确是这样,现实生活之中,嫉妒作为一种病态心理危害极大。嫉妒者往往不择手段地采取种种办法,打击其嫉妒对象,既有害自己的心理健康,又影响他人。这样的心理事实上很多国人都有,他们自己不够优秀,又见不得别人优秀,因此只能用败坏别人的办法来安慰自己,事实上这种心理败坏的不止是别人,更是自己。因为“每一个埋头于沉入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功夫去嫉妒别人的。嫉妒是一种四处游荡的情欲,能享有他的只能是闲人。”

你被这种情欲纠缠了,那么又如何摆正心态去经营自己的人生?对于别人的成功,我们应该以一种认同的、竞争的心态去对待,思考一下他们的成功历程,在心里问问自己:都是人,为什么他们能做到,而“我”做不到呢?找出自己的欠缺,弥补自己、充实自己,争取早日进入他们的行列。当然,这是很难摆正的问题,自我意识促使嫉妒心理在无形中占据主控地位,让我们自卑、让我们狭隘、让我们憎恨、让我们嫉妒、让我们痛苦,但是,这心中的魔障不除,我们就永远也无法获得人格的升华以及人生的进步。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大汉:我自年少万兜鍪 假太监:从伺候贵妃沐浴开始 镇国万岁:我真的只想当昏君 朱厚照的大明生活 父皇,请退位 三国:寸德未建,即被立储 乱世武夫 假太监:从混在皇宫开始 超品姑爷 人在三国写日记,坐收渔人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