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人间百戰 > 第9章 三代之战之西周之战1

第9章 三代之战之西周之战1(1 / 1)

33.3.1题记

本篇述西周朝之战。凡三战:

名称管蔡之战,时间约bc1044年,地点山东,对阵诸侯军姬旦对三监军。

名称国人之战,时间约bc841年,地点镐京,对阵周厉王对国人。

名称烽火之战,时间约bc771年,地点镐京,对阵周幽王对犬戎。

33.3.2其他诸战

这一回说到,周公恐惧流言日,厉王惊怖弭谤时。

武王伐纣后不久,就撒手人寰了。与所有的大王朝一样,周朝马上就有了“三监”之叛,《尚书大传》只是很简略地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三监是管叔鲜,蔡叔度和霍叔处。(所有的大王朝的第一次权力传递,捱得过就捱,捱不过就是秦隋。毕竟权力传递的制度尚未深入人心,而开国的搞法还有人惦记。现在有人觉得不流血的改朝换代是得国不正,简直荒谬,中国的改朝换代、血流成河是中国痼疾周期律好吧,简直是鲁迅说的,“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

对应着姜子牙的封神,武王也曾大封天下诸侯。比如封姜太公于齐、周公旦之子于鲁,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其中“灭国不绝祀”,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同时派自己兄弟管叔、蔡叔、霍叔于殷都附近的邶、鄘、卫三国,就近监视殷人。武王一死,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主少国疑,故周公独揽权位,引起诸弟不满。(诸弟当然包括管叔、蔡叔、霍叔。找我说,这纯粹是文王昌的锅,没事儿你生一百个儿子做什么?不知道计划生育吗?)而武庚贼心不死,肯定蠢蠢欲动,在此情况下,老几位就沆瀣一气,散播流言,说周公欲行篡逆。此所谓白乐天“周公恐惧流言日”的来历。周公作为中华礼教始祖、忠臣孝子圣贤典范,若是当时身便死,身后的名声还真是说不清了。就算是周成王(天子)、召公奭(兄弟)、姜太公(同僚)也不是没有怀疑过周公。(周朝时,每一代“周”“召”并称,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公。)不过好在这些都是圣贤之身,最终还是选择了相信周公。

灭殷后的第三年,bc1024年,管叔、蔡叔与武庚、禄父一起叛周。起来响应的有东方的徐、奄、淮夷等几十个原来同殷商关系密切的大小方国。这对刚刚建立三年多的周朝来说,是个异常沉重的打击。如果叛乱不加以平定,周王朝就难混了,周文王惨淡经营几十年建立起来的功业就完了。

于是周公让召公给太公姜尚下达命令:“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周公与召公奭分陕而治,由召公奭守老家,周公自己与成王一起亲率大军东征。事前进行了占卜,发布了《大诰》。东征对巩固西周王朝、扩大周的辖地起了重要作用。《尚书》记载:“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周公首先镇压“三监”,制止了流言,杀了管叔放逐了蔡叔;还诛杀了武庚,以纣王庶兄微子继承殷祀,在宋(今商丘)建国,史称宋国。武庚覆灭后,周公继续东征,经过三年艰苦斗争这场动乱才告平定。周公讨平管蔡之后,乘胜向东方进军,灭掉了奄(今曲阜)等五十多个方国,把飞廉赶到海边杀掉。从此周的势力延伸到海边。

东征范围似较广阔,穷追猛打,声势达于江南。《吕氏春秋》记载:“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公践伐之。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江南。”周公东征至江南,可以在铜器铭文中找到旁证。丹徒出土的《俎侯夨簋》铭曰:“唯四月,辰在丁未武王、成王伐商图,遂省东或图。王于俎,飨。王令虞侯夨曰:‘侯于俎。……锡土,厥川三百,厥百又邑卅又五,百又卌,锡在宜。王人又七姓;锡郑七伯,厥五十夫;锡俎庶人六百又六夫。俎侯夨扬王休,作虞公丁尊彝。”周公进一步营建东都雒邑和封建诸侯。周公、成王、康王时期是西周王朝稳定发展时期,“刑错四十年不用”,史称“成康盛世”。(周公不愧为三代以上的圣贤,“立功立德立言”缺一不可。周公是中华礼教第一圣贤,在周朝而得封周公,其实也相当僭越了。他是个多方面的人才,比如《周公解梦》是心理学巨著,又制定男女交配之法,从此操笔运动不叫操笔,叫敦伦是也。后世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周公吐脯,天下归心。”曹丞相你也是周公的粉丝么?另,曹丞相你抄袭诗经了。)

周成王之后,经周康王、周昭王、周穆王(这个牛比,睡王母)、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期间也有周昭王伐荆楚,周穆王伐犬戎,但也不值一叙。)到了周厉王时期,(瞧着倒霉名字,好得了吗?)又出大事了。关于这件事,我一点也不想从历史角度,当然也不是什么野史角度,而是纯粹从文学角度叙述。

中国的古文名篇,如果刚入门的,看一本书就行---《古文观止》,翻开看,就有《召公谏厉王弭谤》(出自《国语》)。那是值得全文背诵的经典文字!“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铿锵有力、一字不易、齿颊留香!)

这件事的价值,为中华文学贡献了好几个成语,“道路以目”“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以及中华最早的文字狱以言治罪;中华最早的底层暴动;还有中华最早的伟大共和制度。时值bc841年,因不满周厉王的暴政,镐京的“国人”集结起来,手持器械,围攻王宫。根据金文记载,参与国人暴动的,有“邦人、正人、师氏人”。邦人就是普通公民,正人就是公务员、师氏人就是阿兵哥。

周厉王下令调兵遣将。臣下回答说:“我们周朝寓兵于国人,国人就是兵,兵就是国人。国人都暴动了,还能调集谁呢?”周厉王于是带领亲信逃离镐京,沿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今霍州市,都跑到山西了)。这一年,还有在中华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从这一年起,中华进入了信史时代。即时人记时事。(周朝的军事主力,所谓有西六师与东八师,师氏人是也。而国人暴动之后,西六师就失去记载,后面周宣王只能靠东八师征讨四夷。一个细思恐极的事实可能是,反的就是西六师,所以周厉王出逃,因为拱卫他的兵士全反了。)

国人攻进王宫,没有找到周厉王,便转而寻找太子姬静。召穆公将姬静藏了起来,国人围住召穆公家,要召穆公交出太子,召穆公“乃以其子代王太子”,《竹书纪年》记载:“(国人)执召穆公之子杀之”。(召公虎以己子替换太子赴死。这也是中华历史中的常规操作啊。为什么我们对这种违背人性的事如此淡然?)在大臣周定公、召穆公的劝解下,国人总算平息了一些怨恨,纷纷离去,群体性事件平息。此时宗周无主,周公和召公根据贵族们的推举,暂时代理政事,重要政务由六卿合议。并推举诸侯共国国君共伯和入朝执政。史称“周召共和”。(这个大抵就是中文语境里“共和政体”的由来,这个体制中,多个相互制约的主体共同执掌公权,有效避免了集权专制的出现。并以鲜明的特征,有效与标榜民权的“民主政体”区分开来,成为后世政治先进的两大标志!)

次年,混乱中被收藏的太子姬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共和时代结束。大约差不多的年代,同样在罗马,同样人们反对暴君塔昆(塔克文)的恶政,同样将其驱逐,同样开创了伟大的共和时代!但从此,罗马渐渐褪去野蛮人的毛皮,逐步从开创本族的文明光辉乃至开创人类的文明光辉;而中华的“周召共和”,只差那么一小步,后世却又重新陷入了周期律。有时候,只差一步比差距很大更令人扼腕!(为什么自古文人一直拿bc841年骄傲,因为大家都明白,那已经是中华在社会文化政治制度方面的最高成就了。)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大宋之天才鬼医 大明:哥哥,我真的不想当皇帝 开局入赘大唐李家 抗战之重整河山 穿越北宋之我爹是蔡太师 不想当大名的武士不是好阴阳师 从炮轰努尔哈赤开始 三国之绝代帝王 大秦:祖龙,再打我一次天涯芳草哥 大秦:祖龙,再打我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