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连山归藏 > 第二十三章:阳明心学

第二十三章:阳明心学(1 / 1)

通过龙场悟道,王守仁领会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原来我们都把圣人之道当作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去追求,好像当作是一种东西在那里,我们要把它找到。

现在王守仁说:“错,圣人之道,原本就在我的心里面,每一个人的心里面都有圣人之道。关键的问题仅仅在于你是否发现了它。你只要把你心中的原有的圣人之道显现出来,你就是圣人。”

按照王守仁的观点,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和世界上的人、事打交道。我们在打交道的过程当中,我们以一种什么样的心灵状态,去和人,和事打交道,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态度会直接决定我们和人和事打交道的结果。那什么叫做态度呢,态度实际上就是心灵状态,如果我的心,我的心灵是狭隘的、是自私的、是灰暗的,那么在我看出去可能这个世界也是狭隘的、是自私的,是灰暗的。如果我的心灵状态是宽阔的、是无私的、是光明的,那么我的世界也会变得是宽阔的、是无私的、是光明的。

在这个意思上面来说,如何实现心灵态度的转变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王守仁又给林正阳讲了另一个故事,中国古代有一部书叫做《列子》。里面有一个故事,叫《疑人窃斧》:有那么一个人,他有一天丢了一把斧头,他就怀疑这个斧头是隔壁老张家的儿子偷的。所以他看这个隔壁者张家的儿子,看他说话的态度,看他走路的那个样子,怎么看都像是一个偷斧头的人。过了没几天,他又从自己地里面又找到了那把斧头,回来再看隔壁老张家的儿子,这回怎么看怎么不像偷斧头的人。这个就是心灵态度决定我们的行为,决定我们和世界交往的方式的一个例子。

杜甫有一句诗很有名,叫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毫无疑问,通常情况之下,春天的花朵是给人愉悦之感的,大家看了都会很开心,很美丽,很好看,心情会很好。但是如果你恰好有伤心事。你心情很糟糕,你处在哀伤之中,你看到的那个花朵恐怕也在像你一样掉泪。如果你在跟亲人别离,你看到鸟从树上飞起,也会想到别离。鸟从树上飞起,这件事情,在你看起来就是触目惊心的。这同样是我们的心灵态度可以决定我们的行为方式,我们的世界观点的一个例子。

“龙场悟道”王守仁先实现了自己的心灵转向,实现了自己心灵飞跃的。

他领悟到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朱子学说的天理,要通过一草一木去格出来。这个工作太宏大,太抽象,穷尽个人一生都无法完成,要按照这个方式去寻求天理,一辈子也得不到。

天理在哪呢?就在人心。

“心即理”,天理在每个人心中都存在,换句话说,人人都能成为圣人,只是不自信,又不够努力,所以埋没了这位圣人。

人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如何找到这位圣人?王守仁将其归纳为“致良知”。

“良知”人人都有,圣人与普通人的区别,正在于圣人完完全全地“得到”了自己的良知,而普通人的良知,都被私欲和无明所遮蔽。

普通人心中的“良知”被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为圣人,则必须除掉这些遮蔽本心的行为和观念。

换句话说,格物致知,要格的不是竹子,而是自己。只要找回自己的良知,就和圣人无异。

士大夫,或者说知识分子的使命是什么?这点王守仁认同朱熹的回答:以天下为己任。也即是范仲淹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但在实践方法上,他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儒家的终极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理想放在那个朝代看都没有错误.矛盾的是,要想实现理想就得掌握权力,有了权力才能建立起秩序,让世界在理想的框架下运转。

权力在哪呢,当然是在皇帝手里,所以儒家知识分子的行道之路,就是用自己的理论去说服君主,希望君主按照自己的理论去改善,乃至于重建人间秩序。

这种方式叫做“得君行道”。技术路径是向上看,面向君主,说服皇帝,利用皇帝掌握的权力,建立符合士大夫理想的人间秩序。

历史上包括孔子、孟子?,朱熹在内的诸多大儒都是这么干的,问题是“得君行道”实现的概率很小,失败率极高。

孔子、孟子的惨败就不说了,即使得到汉武帝推广的董仲舒",也是他被阉割过的理论,而对董仲舒,汉武帝则“阳用其言,而阴弃其人”。

朱熹曾经抱怨说:“千五百年来,周公孔子之道,未尝一日行于天地之间”。

这等于说,从孔子死后一直到宋朝,人间秩序都是不合理的,孔子之后的儒家士人一直未能改变这种局面,都在做无用功。

就连程朱本人也是如此,程颐和朱熹毕生致力于建立“得君行道”的理论方案,结果程颐长期被流放,全部著作被宋徽宗下令销毁,死后朋友门生甚至不敢去送葬。

朱熹学说被统治者打成伪学,朱熹被斥之为“伪学魁首”,位列伪逆党籍黑名单的第五位,有人还提出“斩朱熹以绝伪学”。朱熹以伪学罪首落职罢祠,弟子门人或通流放,或被下狱。

有人说,后来程朱理学不是被奉为正统了吗?是的,那只是一部分而已。官方所采用的主要是其中的天道说,使之成为强化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来进一步强化三纲五常,以维护自己的统治。

王守仁年轻时,对“得君行道”也是深信不疑,但这种信仰在正德元年那次廷杖事件中被击碎了。王主事上疏,内容半句也没提刘瑾,也不是对戴铣表示支持,仅仅是提出对言官不该以言论治罪。这种毫不过分的意见,换来的结果,却是被扒掉裤子打屁股,再贬为招待所所长,途中还要被刺客追杀。

“得君行道”换来这样的奇耻大辱,小命还险些不保,王守仁的思想彻底动摇了。“得君行道”理论上没错,条件过于苛刻,不光需要明君,还需要有德之君。这样的皇帝几百年也未必出一个,根本就行不通。

龙场悟道以后,这个问题豁然开朗了。既然向上看行不通,那向下看行不行?

“乃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所谓圣人之道其实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只要内心足够强大,人人都能成为圣人。只要能做到“致良知”,人人能当圣贤。

如果把皇上也当做一个“事物”,行道所需要的权力,我自己就有,之前寄希望于利用皇帝的权力,是错误的。

王守仁自此从“得君行道”转向“觉民行道”。

我知道“道”,但是“得君行道”是死格,我知道了也没用。这个模式中,知和行,是分开成两段的。

儒家士人“知”道,但没有权力“行”道。皇帝有权力“行”道,但是不“知”道。

那么,既然“心即理”,只要“致良知”便能找到圣人。也就等于说,“行”的对象未必是皇帝,每一个民众都能成为被觉悟的对象,每一个儒家士人都可以自己去觉悟民众,不需要借助任何中间环节。

“觉民行道”,这个模式中,“知”和“行”是合一的。“知”便能“行”。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小游戏系统 十方灵主 流浪骑士开局:我有简易数据面板 人在异世,摆烂修仙,我辈就当软饭硬吃 原罪未央 龙魔传记龙行宫羽晴 公主复国记 异界最强系统 女尊之我真不想当绿茶 狐妖之我老婆是涂山雅雅王墨辰涂山雅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