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年正月,真宗把宰臣王旦和王钦若等人叫来,说今天心情好,要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待众人来齐以后,真宗开讲:“众爱卿都知道,朕的卧室的窗帘啊、幔帐啊之类的都是青丝的……”丁谓接口说:“对对,都是名牌,最高档的。”
真宗一口气差点上不来,这是重点吗,我要说的是这个吗?轻轻瞥了一眼丁谓接着说:“青色是为了遮光效果更好嘛,所以每天早晚的时候不点上蜡烛都看不出颜色来。可是在年前,朕记得非常清楚,就是1007年十一月十七日那天半夜(注:为了直观,就不按干支计年了),朕刚要睡觉时,房间里突然亮如白昼,吓了朕一跳,你们猜怎么着?”
众人都被真宗的故事吸引住了:“怎么了,陛下?”
配合还是要有的,没这点素质怎么能干到省部级。真宗还是很满意的:“朕发现了一位神人,可惜长相什么的看不清楚,只看见他头戴星冠,身穿绛袍,浑身发光,就这他身上发出的神光把屋里照的这么亮。神人说下个月三日,要求朕在正殿摆一个月的黄箓道场,到时候就会天降天书。朕赶紧问是什么天书啊?神人说是《大中祥符》三篇,还再三嘱咐朕要保密,不要跟谁都说。”
听真宗说完以后,众人作目瞪口呆状,还是王钦若最先反应过来,适时地接口问:“然后呢?”
真宗换了一个更舒服的姿势,接着说:“朕当时光顾了吃惊了,刚想起身应答,神人却忽然不见了。我怕忘记了这件事,就赶紧让人记了下来。从十二月朔日(就是月初),朕就开始吃素斋戒,在朝元殿摆道场,卿家们也都看到了,反正就是要多隆重就有多隆重,要多虔诚就有多虔诚,算算已经超过了一个月了,朕都没敢收工。”
“然后呢?”
众人一口同声。真宗颇感满意:“恰好前两天皇城司报告说左承天门南角挂着条黄帛,朕一想可能就是神书,赶紧派人去看,回来说发现里面裹着一卷有字的东西,他们没敢拆开看。朕这一想啊,八九不离十了,今天正好大家都在,我们一起去看看怎么样。”
君臣几个到那一看,果然是一卷天书,因为封面上写着“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
赶紧拆开,果然是天书,而且是三篇,格式类似于《尚书•洪范》和《道德经》,内容嘛,道友们应该都能猜出来,无非就是真宗这皇帝做得不错,以后还需更加努力,就可以使大宋国祚长久云云。最后真宗命人用金匣子珍而重之地装好天书,接受了文武百官的恭贺,改元景德为大中祥符,顺便把左承天门也改为左承天祥符,然后派人去宗庙等地去奏告天地、祖先。这么好的事情自然还要庆祝一番,于是真宗请大家吃了顿饭,还没忘记请来了辽国驻京大使馆的人。从1007年十二月到1008年正月,王钦若导演的神道设教的第一幕大戏折腾了两个多月,其意图实际上已经非常明显了。首先,宣扬了赵家的大宋是得到了神仙认可和支持的,既然是受命于天,江山永固那还不是理所应当的?其次,包括真宗在内这三位开国皇帝的位置得来的都不怎么合乎理法,道教的天命是最好的遮羞布,现在神仙赐给我一份三清的神书,这种认可谁还敢有疑问?什么“金匮之盟”什么的自然就不攻自破了。第三,北宋初期,阶级矛盾依然尖锐,原因就不多分析了,比如太宗时期的王小波、李顺起义,真宗时期虽然形势一片大好,但各地农民起义也是时不时的就发生,神道设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尖锐化的阶级矛盾,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可以求神保佑嘛,比拿刀动枪玩造反安全多了。最后,让辽国的大使来列席参加,意思也明显,你们这些化外蛮夷看到了吧,我大宋天朝是受天神承认的,“镇服四海,夸示戎狄”的效果还不错。当然了,神道设教不可能就这样成功,泰山封禅的路还非常遥远,所以,戏还要坚持演下去,于是天书接二连三的从天上掉下来。史载,两个月后的四月初,又有一本天书降到了皇宫里,不过关于这次的记载不太清楚。又过了两个月,六月八日,王钦若满头大汗地跑来见真宗说:“陛下……有人说泰山那疙瘩冒紫气呢,冲天的紫气啊,垂而成华盖状,经久不散。然后,就有人发现醴泉亭北边的树枝上挂着一卷天书,那人不识字,就报告给皇城使王居正。王大人不敢怠慢,马上去查看,发现是天书后,立刻快马不停地送过来了。”
真宗很配合得大喜,立刻叫来众大臣,分享了这个好消息,然后说:“朕五月丙子夜曾经梦到神人对我说,下月上旬会在泰山上再赐天书,让朕斋戒,做好准备接收,现在天书果然降于泰山,果然是上天眷顾我大宋啊!”
王旦等大臣还能什么做,躬身祝贺:“这一切全都是因为陛下勤勉的功劳,是您老人家的至仁至德感动了天神,臣等为陛下贺。”
君臣配合得天衣无缝,毫无违和感。天书送来以后,经过一通仪式之后宣读天书,大家发现内容和以前的差不多,最后真宗命人把它放到了含芳园正殿。配合着天降神书,王钦若还有很多安排。为了进一步造势,真宗派人去龙虎山上请来了当时的第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先生。为什么叫先生呢,因为真宗给张天师赐了个“真静先生”的号,并特许这个封号世袭,所以自此以后,张道陵的后人们就有了先生这种叫法了。龙虎山张家子孙在宋代是非常受礼遇的,徽宗时也曾多次请三十代天师张继先进京,赐号“虚靖先生”。真宗请来张天师,自然是因为龙虎山在道教界的超然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力,既然是神道设教,那么就需要道教界的各大门派都来捧场才可以。为了让戏更丰满些,王钦若等人响应皇帝号召,组织群臣举办各种祝贺、祠庙、赐宴、大赦等活动,鼓励各地多发现祥瑞,再隔三差五的陪皇帝搞些新闻发布会,真宗还宣布了几个法定假日,每年的正月初三,第一次天书掉下来的那天为“天庆节”,放假五天,各地还要提前七天摆道场庆祝;四月初一,第二次掉天书的那天为“天祯节”,六月初六泰山掉天书的那天为“天贶节”,不过后两个节日没有说可以放假,大概是连着放假影响工作吧,不过必要的斋醮仪式却是要做的。如此等等吧,为了封禅泰山,大家跟着真宗一起疯狂,是真的拼了。感觉万事俱备了,1008年十月,真宗在社会各界帮着造势、捧场的情况下,带着他的天书踏上了去泰山封禅的道路。具体封禅的盛大过程就不多讲了,《宋史》中有详细的描写,总之就是玩着命的夸呗。不过自从真宗以后,后世帝王再没有去泰山封禅的了,原因大家都说是耻与真宗为伍,我要是也去封禅了,大家不会说我有资格和秦皇汉武比,而是会把我和真宗划到一个队伍里去,丢不起这个人。大家演戏都太投入了,一切似乎都成了真的了,这位几近狂热的皇帝并未满足于以上的壮举,1009年,真宗动用了数万人力,开始修建玉清昭应宫,就是玉清宫,打算用它来供奉这些天书。十月,又下诏天下修建天庆观,从此“天下始遍有道像矣”,因为配套的各种圣像也开始在道观修建的时候同时由建安军负责铸造了,所以各地天庆观修成以后,早就准备好的圣像就由专使护送到各地了。这座玉清宫要放现在,也是个大工程,原计划十五年的工期,结果在丁谓的监工下,1014年便提前完工,总投资约亿两白银,据学者们估算,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200亿人民币,约相当于整个国家两年的收入。“宏大瑰丽不可名似”、“竭天下之财,伤生民之命”,其奢华甚至超过了阿房宫,宫殿总共分为2610个区,仅长生殿的三尊雕像就用万两黄金,五千两白银建筑材料是全国各地的名牌产品,如衡州的碧石,越州的杉树,汾阴的柏树,秦陇松树等等,不要对了,只要贵的。总工程师丁谓也因建设大功,最终成为一代奸相,很荣幸地成为五鬼之一。顺便说一句,这座超过阿房宫的恢宏建筑与阿房宫的命运也相似,十几年后被一场大火终结了,当然这是后话了。还有前面讲过的地标建筑舍利塔也是被火烧了,宋主木德,看来是很容易失火。玉清宫竣工剪彩完成以后,真宗命令把提前用玉石刻好的天书请进了宝符阁,并把自己的“御容”待立在玉皇天帝旁边。御容这个词,其实完全可以写篇博士论文,我们不细研究它了,这里应该是指的真宗的肖像写真画,不过一幅画怎么能“待立”呢?所以也可能是个3D立体的等身雕塑吧,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位真宗皇帝把自己的地位提得太高了,不是谁都有资格立在天上的老大身边的。1011年,真宗还有一个壮举——“西祀汾阴”,想当年汉武帝第一个在汾阴(今天的山西省万荣县南部)祭祀后土,这种事自然不能少了我,于是真宗也去了,结果也成了最后一位汾阴祭祀后土的皇帝,这就是学者们说的东封西祀,真宗也成为了东封西祀的终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