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百废待兴,为了快速完成统一、平息农民起义、缓解或转嫁阶级矛盾,使国家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宋太祖和宋太宗两位皇帝筚路蓝缕,传到宋真宗时期,终于可以轻松一些,可以安心当一位太平天子了。真宗是赵光义的三子,上一章也提到了,按道理是轮不到他接班,当他的太子地位确定以后,赵光义顺便给三儿子改名叫赵恒,并且语重心长地说:“名此,欲我儿有常德,久于其道也”。意思很简单,老爸的江山将来是要交给你的,你一定要持之以恒地延续我现在的治国政策,把我们家的江山守护好啊。总体上看,真宗是997年三月继位,前十年,就是到1007年这段时间是他努力工作的第一阶段,也如老爸期望的那样,在政治上沿袭了赵光义的思路,吕端、李沆先后为相,提拔重用踏实稳重的干部,轻摇减役,稳中求进,国内形势向好,家业守得不错,《宋史》中夸了他一句“英悟之主”。第二个阶段是从1008年起到1022年真宗驾崩,这十几年他却开启了崇道模式,甚至不惜劳民伤财,那么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事情得从宋辽一次大战说起。1004年八月,真宗启用毕士安和寇准为宰相,恰好两个月以后辽国二十万大军来袭,双方大战各有胜负。十月,宋军在朔州大败辽军,十一月辽军又在洺州大败宋军,前线基本上就是在河北、山西和河南交界的一线吧。眼看军情紧张,真宗真的害怕了,参知政事王钦若等人劝他赶紧收拾收拾往南跑,最好是迁都金陵,离契丹人远点。但是寇准直接参了王钦若一本,极力鼓动真宗亲自出马,并且说打败来犯的辽军后,陛下还可以乘机一举收复幽燕失地,创下名垂万代的不世功业。关于燕云十六州的问题前面提到过,收复北方这片土地可以说是任何一位帝王的梦想。稍有历史常识的人应该都知道,宋朝是重文轻武的,而且很严重,原因大家都知道,当年赵匡胤就是在五代十国那个重武轻文的时代厮杀出来的地位,最后陈桥兵变也是因为手下有兵才当了皇帝。自己当了皇帝,就要防止手下的将军们哪天也把他的天下抢走,因此,重文轻武就理所当然了。随着势力的增加和国内的稳定,赵光义就曾对燕云十六州动过心思,并且于979年和986年曾两次伐辽,可惜都失败了,实在拿辽国没办法,于是就采取了守势,从此“不敢北向”,转而发展内部建设。对了,名将杨业就是986年那次伐辽战死在狼牙村的,当然了,和评书里面讲得故事是不同的。真宗被寇准忽悠得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了,怀揣着创不世功业,完成自己老爸都没能实现的梦想,还就真的跑到前线去了,结果被围在了澶州,差不多就是在河南濮阳市境内。双方打了一个多月,这场大战的细节就不多讲了,宋军的李继隆和辽国的萧挞凛棋逢对手,精彩程度足可写一部小说,结果辽国战神、此次攻宋的先锋萧挞凛被当时的神器床驽射杀了。萧挞凛的意外战死,对于辽国的势气打击沉重,而真宗面对千军万马的血腥战争和辽国的强大可是真的畏惧了,那可不是在舒服的后宫里听听战报能体会得到的。所以,十二月,真宗就乘着稍占上风的时机,派曹利用去和辽国商量了一下,说远亲不如近邻,不要再相互伤害了,你不是穷嘛,你看这样,每年我就大方一点,给你点钱,给你点布什么的,各自退兵好不好,以后我们就是好兄弟了。大辽也同意了,于是双方罢兵,这就是史上的澶渊之盟,自此,战胜方宋朝每年给辽国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叫岁贡。当真宗以胜利者的姿态回家以后,本来还是挺高兴的,也很自豪,也由此对力谏自己御驾亲征的寇准非常满意,嗯,寇卿家很不错,是个好同志,从此对寇准就非常信任了。这样一来王钦若就受了冷落了,当然了,王钦若是不甘心坐冷板凳的,而且寇准还向真宗告他的黑状,这可是仇人,仇人受宠了可不行,于是就动了一番脑筋,这一天悄悄地来见真宗。王钦若首先回顾了此次出征,指出寇准就是一个赌徒,让皇帝冒险出征,“契丹人的凶狠您也看到了,那一个个的跟凶神似的,稍有不慎您就回不来了。”
真宗想想也是后怕,点头应是。王钦若接着说:“虽然侥幸胜了,但是城下之盟,《春秋》耻之,陛下您可能不知道,将校们和百姓私下里对您老人家怎么不满意呢,都说打了胜仗反而赔款,丢大宋的脸。”
这一番话就如三九天挑战冰桶,真宗一下子从志得意满中掉了出来,也知道大伙对他这种无能不怎么满意了,“上自是常怏怏”,反思了好几天,还是接受了王钦若的说法。既然知道自己这件事做得有点丢人,你倒是发愤图强、励精图治,争取早日“以兵取幽燕”而“涤耻”啊。不行,那是你的想法,真宗是真是害怕北方的异族了,可是还得稳定军民之心,洗刷耻辱,这可怎么办啊?自己实在想不出好办法了,只好又派人叫来王钦若。王钦若怎么会不知道真宗的想法,于是说:“这事简单,陛下您再派大军去收复幽冀就行了。”
“No,No,No,”真宗哪还有直面大辽的勇气,“河朔生灵,始得休息,朕再动刀兵,百姓可就没活路了,不可,不可啊,爱卿还是再想想别的办法吧。”
“就知道你不敢,”王钦若心里得意,“如果陛下不忍再动刀兵,那就得干出一番大事业来,动静得大大滴,就可以威震八方,夸示戎狄了。”
真宗不禁悠然而神往:“那……朕要怎么做呢?”
“唯八字矣”,王钦若面容严肃:“神道设教,封禅泰山!”
就这样,真宗皇帝就在大导演王钦若的策划下,开启了以“天命兴宋”为核心思想的神道设教之路,而最终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造势去泰山,完成泰山封禅这一伟大壮举。目标的确很伟大,但是“封禅当得天瑞稀世绝伦之事乃可为”,自古帝王有资格去泰山封禅的才有几个?秦皇、汉武、刘秀、李治、李隆基去过,如果真宗拿回了燕云十六州,也勉强有资格去封禅,可现在凭什么去呢?所以真宗虽然被这块大饼诱惑得心里发痒,但也知道这事挺难的,对“神道设教”心里也没底,所以王钦若的能力就显现出来了。首先,王导演对真宗说,我们这幕戏要演下去,有两件事要先解决好。第一是要有道教的支持,这很容易。因为在对待宗教的问题上,太祖、太宗时期就采取了和唐朝近似的政策,佛道两家一碗水平端,笼络着两教的名道、名僧。佛教方面不多讲,道教圈子里的陈抟、种放、丁少微、苏澄隐、马志通、张守真等都被封了称号,不是先生就是大师。真宗当皇帝也多少有陈抟的功劳,所以他对道教也是非常认同的,这件事上找几个高道过来配合是绝对不成问题的。第二个要解决的难题是要说服一个人,如果没有他的同意和配合,是没办法演下去的,这个关键人物就是宰相王旦。还好王旦知道这件事情以后立即表示支持,而且还说这是好事,因为这样做也算是为民祈福。当然了,王旦这么痛快地赞成还有个原因,就是真宗事前给他送了礼物。据说真宗事先请王旦来吃饭,说:“老王啊,咱们喝的这酒不错吧,这还有一坛子,你拿回家去喝吧。”
皇帝赐了美酒,哪能不收着,王旦回家后发现,酒里还藏着不少珍珠,现在想起这件事了,王旦心下了然,所以非常痛快地表示支持真宗了。问题解决了,好戏就可以正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