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他甚至有可能认为《太极图说》并非出自周敦颐之手,亦或是其学识尚浅之人。"《通书》一出,不说尽,便可知道是假的。"
陆九韶对朱熹的问题发问,朱熹回答,两封书函下来,陆九韶被反驳的说不出话来,只好停了下来。但陆九渊却抓住了这个问题,主动提出来,争论的焦点就是陆九渊与朱熹。
朱熹在《太极图说》中运用了他对“天理”的看法,认为“太极是无形的,是合理的”,并将其作为周敦颐自己的理论,批评陆九韶“还没有完全表达出来,就急于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不是发表自己的看法。
陆九渊问这个问题,就是想藉此阐明心与理、天与人之间的联系,他说,“理”之道,不在于发议论,不在于纸笔,不在于语言,在于了解其实际应用,感受其实际意义。朱熹主张,在道理没有弄清楚之前,人们对道理的看法是不同的,如果无法达成共识,那么,就会导致两个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别人的话,从而误解了另一个人的意图。一个时辰后,第一篇论文就要开始了。
汤显祖站在高台的中间,和其他的不同,他们要写一段话。只要你能站着,清楚地阐述你要说的话。
此时,汤显祖上台,下面的学生都开始议论起来。
“你知道么?东流学院的天才少年,四代都是读书人,个个都是才华横溢之辈,不愧是真正的读书人,这种出身,自然是了不得的人物。”
“当然,东流国怎么可能有长生?最坏的结果,也是个秀才,汤显祖这么年轻就成名了,以后肯定能混个好官。这次大会,我们也能见识一下东流学院的风采,不虚此行。”
“我已经跟我的导师说了,要在东阿长呆上几个星期,等我忙完了,我就回来,如果能认识朱先生,张。
是成年人还是孩子?”
林清修见众人对汤显祖的评价很低,忍不住说道:“几个兄弟,既然是徐老师主持的,那徐师的弟子肯定也不会差。你看见这面墙的八股语没有?”
一个二十多岁的男人从门口走过,一副调皮捣蛋的模样,浓眉乱颤,脸上总是挂着笑容,看起来很和蔼,但说出来的时候,却是一句很有深意的话语:
“兄弟,你对可远,倒是很有信心?不过是一本八股文,用来参加科举考试还可以,但这是要靠才华和智慧。就算他会一些死记硬背的知识,也不可能为圣人说话。”
林清修转过身来,看着眼前的男子,微微一怔。
因为这个男子,不但长得和于可远有几分相似,更有余可敬的影子,但却多了几丝女性的味道。
“你叫什么名字?”
他突然想起,胡部堂和余可源这两天,于家人也去过汶上县,弄出了不少的事情,要不是胡部堂镇着场面,他们早就动手了。
林清修一看,就知道这是汶上县于家的人。
男子也不隐瞒,笑容灿烂,“我叫余能,汶上县人。”说完,他看向高台上的于可远,道:“我父亲就是于可远叔叔,我就是他的表哥。”
林清修看着面前的男子,也是一副书生的模样,眉头紧锁,“到底是自家人,你对可远的话,却是没有半点信任。”
于可行摇了摇头,“并非我对他没有把握,只是他近来名声大噪,所谓‘亢龙有悔’,也是时候收敛一下了,现在被东流学院的天才人物磨一磨,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是吗?”陈小北淡淡一笑。
林清修的嘴角勾起一抹冰凉的弧度,就像是在讽刺他一样。
余家在汶上县也算得上是一方豪强,这些人三番五次来到东阿,就是为了借助可元的声望,壮大自己的势力。但她不愿意将家族的权力和好处都交给于可远,却跑到了这个地方,一脸的嫉妒,一副为别人考虑的模样。
于可远虽小有名气,写的八股文也算得上是典范,但我们从来没有见识到他的真才实学,而且这一次的辩论,涉及到的是朱子与陆九渊对哲学与心学的争论,汤显祖是东流学院的人,深受心法的影响,孰强孰弱,一眼就能看出来。你和可远道友虽好,却也不能太过放肆。”
“呵呵。”叶伏天笑了笑。
于可行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了。
林清修气呼呼的站在原地,心里却在盘算着,于可远能让一帮官员闭嘴,一个小小的神医,还能拦得住他?
他的心中,对可元的未来,也是充满了希望。
徐元和朱彦两人,则是在高台上相互夸赞。
“徐某真是嫉妒朱兄,居然能收你为徒,唉,我开了这么多年的学堂,三十多年了,居然才出了一个秀才,真是惭愧。”
朱彦笑了起来,“一个秀才,如果能名扬天下,那可比一百个默默无闻的人强多了。朱兄,你的秀才现在可是朝堂上炙手可热的人物,你为什么要贬低自己?”说到这里,他又道:“而且,我对于可远的第一课,寄予厚望,相信你也有很大的把握。”
“当然不是。”
朱彦似乎很享受这种感觉,咧开了嘴巴。
“开讲吧。”朱彦转身,对着高台上的唐显祖吩咐道。
汤显祖开始了自己的演讲,既是为了陆九渊,也是为了自己的心性。
“朱子之学,以德为本。
而大而不为小者所能。若其身不知,则力于外索,则为无根之水。”而紫阳一脉,就是以‘道问心,观其自然,知其所以然,这是我成仙的第一步。
我虽有自信,但专心于思考,才是为人之本。”两派观点不一……于是宗、朱者诋、鲁为狂,而宗路则以朱为俗,两派分立,形同陌路。
二人同修正道,同修孔、孟。纵然最终意见相左,也只是仁者看到了自己的心,才能看到自己的本性。”
汤显祖年纪虽小,但说起话来倒也机灵,既没有反驳朱子,又从孔孟、孟同宗两个方面对朱子学说进行了确认,“尊德性”和“道问学”,朱陆的观点也各有不同,只是“各人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