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您来干什么?”
朱彦和徐元都是一愣,目光都是落在了于可远的身上。
“你和他是朋友?”徐元问道。
于可远挠了挠头,满脸通红,道:“这是我的未婚妻啊!”
高邦媛倒是很淡定,没有理会于可远,而是朝着朱彦行了一礼。行完一礼,他便来到了徐元的身旁,等待着徐元的介绍。
徐元也是一愣,随后反应过来,“这位是我昨日新招入的高朋元。”
朱彦看了看高邦媛,然后看了看于可远,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弧度,“好。”
高邦媛则是往徐元那边走去,与于可远并排而立。
于可远压低声音,“你这是干什么?怎么会在这里?”
“我是来学习的,你不会告诉我,女人没有才华,就是美德。”高邦媛忍着笑意。
于可远一窒,郁闷地问道,“你在哪儿?”
“是我爹给我安排的,他在东城有个宅子。"
两人都没有说话。
似乎察觉到了于可远的羞涩,高邦媛又补充了一句,“你怎么这么瘦,是不是没吃饭?这次的讲座估计要开很长一段时间,我让暖英去给你送来一些点心,让你吃饱喝足!”
于可远突然意识到,这两个人之间的对话,好像是发生了什么变化。
她何时这么……这么阳光?
又或者,自己这一次来了高家,解开了她身上的什么禁制?竟然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对自己的未婚夫动手动脚?
高邦媛摸了摸于可远的手臂,“等会儿再说吧,你有把握吗?”
“以前我也没有十足的信心,但现在看来,我已经没有十足的信心了,这是一个男人能不能做到的问题。”于可远小声说道。
高邦媛下意识地退到了一边,满脸通红,不敢看于可远。
于可远呵呵一声。
就凭你那点手段,也敢对我的未婚夫动手动脚?
心中,倒是乐开了花。
朱彦开始给自己的学员们做起了自我介绍。
首先,就是那个孩子。
朱彦咧嘴一笑,“这位是我三年多来的儿子,名叫汤显祖。”
汤显祖对着徐元三人躬身一拜。
于可远吓了一跳。
难怪会被称为“天才”。
汤显祖,出生在福州临,名义仍,人称海若、若士、清远,明代的杰出诗人、剧作家,被称为“东方之莎士之亚”。他的名气有多大?他曾为《牡丹亭》、《邯郸记》等剧目所作,堪称当今世界戏曲的瑰宝。
这人天赋异禀,用功好,自幼家教,以他的天赋,本来可以一步登天,但却惹到了一个不能招惹的人,在那个人执政的时候,他就一直是个失败者。
于可远心想,这是个聪明绝顶的人物,能说出这样的话来,恐怕是个不可忽视的劲敌。
但让他万万没有料到的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是更加离谱了。
汤显祖说了几句,然后就是那个小胡子了。
在徐元的带领下,三名男子对着这名男子躬身行礼,这并不是在下跪,而是在对着一名官员行礼。
还没等三人行完大礼,美髯公急步上前,将三人搀扶道:“晚辈并非身着宫装,而是以朱大人门下的名义前来,诸位不必如此客气。”
说完,还了一礼。
于可远百思不得其解,这个想法越来越难以遏制。
二十六七,是一位阳明心修的美髯大汉,是一位朝臣。
“难道真的是他?”
朱彦道,“我相信你也听说过,两京十三府,几乎没有人不认识他,二十三岁就被封为庶吉士,现在还在朝堂上做事。”
徐元叹了口气,说道:“在《论时政疏》中,首陈‘血气郁结,又称‘浮肿、痹症」。《荆州府题名记》说:“田产分配不均衡,百姓无家可归,百姓被吞并。当真是骇人听闻。两京十三府,谁人不知太岳?所以,这间学堂才有了你的名字。”
“大人谬赞了,不过是孩童之口。”
于可远听着他们的对话,只觉得脑袋嗡嗡的。
《论时政疏》、《荆州府题名记》、太岳,不是张居正又是何人?
他猜测,这就是张居正!
他,居然在东阿!
这种情况,就好像是一个站在最偏僻的地方,突然被卷进了这个时代的旋风中心,看到了足以改变整个世界的中心,这种事情,实在是让他震惊到了极点,以至于他都忘记了,自己应该怎么做。
这一天,他遇到了高邦媛,遇到了汤显祖,遇到了张居正。
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看着汤显祖和张居正,还有朱彦的背影,他突然有些好笑。
汤显祖惹到了张居正这个不能惹的人。不管是在文学界,还是在政界,他们都看不上眼。因为张居政的影响,汤显祖在科举考试中,接连几次失败。没想到,二人之间,竟然还有着同学的交情。
一番简单的自我介绍后,会议才正式进行。
下面的学生们,都在期待着徐元的回答。
徐元看向朱彦道:“朱兄,你真要按照你的要求,继续讨论?”
朱彦微眯了眯眼,道:“徐兄,你有何顾虑?我加入东流学院时,就已经从朱家人中消失了,我这么做,只是为了巩固自己的野心。”
于可远闻言,心头一寒。
朱彦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要让徐元知道,他要反驳朱熹的学说,为自己的心法辩护。作为朱熹后人,要反驳朱熹之学说,于可远之处。他想不通,这其中,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好吧,既然你决定了,那我就不多说了。”
徐元轻吸一口气,看着下方的学生们,沉声道:
“这一次,我要说的是无量和太极。说说看。”
对立论,即一人辩论有,一者辩论没有;一种是辩解,另一种是辩驳;一人辩论,一者辩论邪恶。
“无量”和“太极”的争论,其实就是朱熹和陆九渊之间的争论。起初,陆九渊的哥哥陆九韶提出了这一问题,并以为《太极图说》中所说的“无极”,与《通书》并不冲突。“《通书•理性命章》之意,已尽于此。“我从未在上面加上过‘无极’两个字。《动静章》言五行阴阳太极,亦不是有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