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这句话,无论他否认了什么,承认了什么,那都是“学习而知其自然”,将自己撇清关系。
“你这是自救啊。”高邦媛低声说道。
“这可是两大圣人的事。”于可远微微一笑,颔首道:“他说的这些,都是为了反驳朱子,你等着瞧,他会找朱子麻烦的。”
“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知道这么多,看来你是个劲敌。”高邦媛笑嘻嘻地说道。
于可远眼睛一眯。
为什么自己的敌人,会这么激动?
还没有入室,就帮着外人说话?绝对不能这样!
“所以……你要我输吗?”
“那是自然。”
高邦媛还没有明白怎么回事,她总感觉于可远话里有话。
“有多想?”霍靳尧问。
高邦媛脸色一热,清了清嗓子,别开了头,嘟囔了一句:“臭流氓!”
朱彦说到这里,顿了一下,让在场的老师和学生都是沉吟了一下,这才开口:
朱子说:‘至高之境。也就是阴阳四气、四气、八方、五行、五行,皆在这三种元素之中。圣人之心,就是因为它的终极,没有名字,所以才叫它“太极”。“……”
朱子认为,“万物之理”,就是万物之理,‘自然之理’,‘无有无,无方体’,无有之名,就是‘无极’,朱子说,这就是‘无极’。若不说话,太极就是一种东西,而不是一切的根源。
我本以为朱子说得不对,《老子》第一章就说过:“宇宙之初,万物之源,万物之源,‘有生而无’,是我一生的目标,‘无极而太极,就是我的理念。”
陆九渊说的道理,就是生活中的道理,圣人讲究的是践行自己的道义,‘言顾行,行则顾言,而不是虚有其表,因此再多的文字和文字,也不能理解“理”。
总而言之,朱陆的话,虽然是一脉相传,但他的学说,更多的是实践,而不是理论。”
汤显祖说到这里,全场鸦雀无声。
众人听得如痴如醉,细细品味,显然是在阐述朱子学说的时候,从实际出发,从理论上来说,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这倒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沉默片刻,徐元第一个说道:“我说过的话,就是说过的话,‘顾行,做顾言。”
这个评估,说高也高,说高也高。
朱彦也不客气,微微颔首,“我那徒儿别的本事不行,就是钻研陆王心学。”说着,又看向了张居正,“太岳,你说是不是?”
张居正想了想,道:“不错。”
朱彦和徐元呆住了。
从张居正的神色来看,他对汤显祖的第一堂课并不是很高兴。
张居正只是说了一声“不错”,就没了兴趣,继续打盹。
于可远看着他们的眼神,心里冷笑一声。
这两个人之间的恩怨,似乎早就已经开始了,而不是传闻中那么单纯。
据说张居准备让自己的几个孩子考中状元,为了掩饰自己的身份,他要请一些真正的学者做靠山,再向汤显祖、沈懋学等人求援,说如果他们愿意和张居正联手,汤显祖就是他们的囊中之物。
一些人。
在张居正的权势和无数人的垂涎之下,沈懋学背叛了自己,被送进了一所大学。
可汤显祖对此一往情深,一言不发,前两次都严厉地回绝了他的邀请,还说:“我不想失去处子之身。”从那时起,汤显祖就经历了落第的艰辛。
如果于可远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肯定会讨好张居正,讨好他,讨好他。有了官职,就有了大展宏图的可能,与之相比,这点名气算什么?
因此,于可远欣赏汤显祖的表演天赋,但对他的傲慢和傲慢,他是深恶痛绝的。这种人,在政界混不下去了。
而且,张居正对汤显祖的第一句话,于可远也能理解。
汤显祖的论证,似乎有很大的意义,从实际和理论性的观点来反驳朱子。可是,如果没有一个人的话,又怎么会有用呢?略显投机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再往深里说,就是张居正的性格了。
后人说,张居正的权势,盖过了君王,器重而骄纵,群臣相争,老虎不能下,鱼肉腐烂。
正是这种性情,也正是这种性情,让“一条鞭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赋役和劳力融为一体,形成了“摊丁入亩”的局面。实际上,清朝的“地丁合一”是对“鞭”的一种应用与发展。
这种人,当然不喜欢汤显祖这种见风使舵、避重就轻的说法。
这两个家伙的性格性格,性格,性格,性格,都完全不同,肯定是相互看不顺眼的。
于可远心中一动。张居正的性格就是这样,自己的争辩也要符合他的口味。然而朱熹与陆九渊在心学上的论战,却一直持续至今,可见他们二人的理念与理念皆有其合理性,要反驳一人,那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必须要走其他的路。
不能有半点隐瞒,要把印象留给张居正。
于可远往高台中心走去。
张居正也睁开眼来,平静地看着他。
徐元道:“可远,你先说说你的看法。”
于可远先是躬身一拜。
“陆公,朱子之说,都是圣人之说,圣人也好,不是圣人也罢,都是古人之事,我也无从评论。我这次说的,不是陆公和朱子的话,而是我的错误。”
就在这时……
汤显祖顿时怒目而视。
朱彦的脸色也是变得难看了起来。
徐元讪讪一笑,刚要开口,张居正便开口道:“我说的都是事实,你还在为我的错误辩护?”
这分明就是在挑拨离间。
“天……”
于可远语气坚定。
张居正:“说来听听。”
于可远道。
“如果说,不同的观点是不同的,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是‘学习,才能得到自己的本性。”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第二条规矩。明白了这个道理,自然也就不会例外了。这是我的错误。”
“朱子之言,陆公有三处错误,但海若首说,却未提及。第一,陆公批评朱子在“有而不在”这一论断中,背离了儒学的传统。第二,他相信道理是真理,‘有目的就是真理,‘用心就是真理,不能用虚无缥缈的语言来解释,所以才能把真理说得清清楚楚。’他说,朱子的‘嘴上的学问,就是把自己的思想和思想,用在自己身上。如果海若是陆公的话,为什么不把这个道理说清楚,那就是强调经验,重视实践,而非基于语言?海若言的“实践”和“理论”,完全无视了陆公所说的“朱之道”。第三,陆公认为朱子讲求道理,不讲实际,不讲实德,不讲实践,故讲道理,尚智巧,缺点是‘文采虽好,事实与观点相悖,经文荒废,经书荒废,形形色色,照搬照搬’,海若言理说有误,但不能说聪明,也不能说明他的错误。第二个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