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远古有多远--史前文明大揭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但水有源、树有根,中华文明的源头在哪里呢?
远古文明到底有多远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追溯到汉字产生以前,在那个亘古洪荒的岁月里,先民们通过口口相传的神话讴歌着远古的历史,于是,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黄帝铸鼎飞天、大禹治水等优美动人的故事承载着史前文明的历史演进激荡在华夏民族的血脉里,永远,永远!
盘古是如何开天辟地的?
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分开,宇宙就像一个大鸡蛋,一团混沌。
就在这个大鸡蛋中,盘古在悄悄地孕育着。
有一天,盘古忽然醒来睁开眼,但他觉得奇怪:怎么四周黑暗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黑暗使他闷得发慌,接着又是万分烦恼,他实在忍不住了,向旁边一抓,竟抓到了一把大斧子。
于是,他拼尽全力,狠狠向前劈去,随着山崩地裂般的一声巨响,那个曾紧紧包着他的混沌的大鸡蛋被他劈开了。
这个大鸡蛋中那些轻而清的东西缓缓向上升去,慢慢变成了天;另外那些重而浊的东西渐渐沉下来,一点点变成了地。
于是,当初混沌不分的天地,就这样被盘古用大斧子给开辟出来了。
天和地被分开后,盘古怕它们会再合拢起来,就用头顶着天、脚踩着地,伸直了腰站在天地之间,随着天地的变化而变化着。
每天,天升高一丈,地加厚一丈,而盘古的身子也随之增长。
就这样,一万八千年又过去了,天升得极高了,地也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体也长得极为高大。
盘古到底长了多高呢?
据说有九万里那么高。
盘古成了巍峨的巨人,像一根长长的大柱子撑在天地间,不让它们再重新合拢在一起,回到那混沌中去。
不知多少年过去了,盘古就是那样在孤独寂寞中做着这支撑天地的辛苦工作。
到后来,天和地已经被固定住了,但盘古也到了精疲力尽时。
终于有一天,他轰的一声,倒在地上死了。
后人称赞盘古是“垂死化身”,他用了自己整个的身体来使这新诞生的世界变得更加美丽、璀璨。
为什么说女娲是人类始祖?
传说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大地毫无生气。
这景象使得另一位天神女娲感到非常孤独,总觉得天地间似乎少了什么。
有一天,女娲找到一处清澈的水塘,就蹲下身,拿起黄泥,照自己的模样做了一个泥娃娃。
当她把这个泥娃娃放到地面上时,泥娃娃居然蹦蹦跳跳地活了起来。
女娲心里欢喜,于是继续用黄泥捏了许多人,还给他们戴上头饰。
女娲一心想让这些充满灵性的人布满大地,夜以继日地工作。
后来,女娲觉得这样造人的速度太慢,于是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上浑黄的泥浆,再把藤条一甩,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很多跳着叫着的人,和以前用泥土捏的人一模一样。
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
这些赤裸的人围着女娲欢呼跳跃,虔诚地感谢她,然后就分散到各地生活。
大地上虽然有了人类,女娲的工作却并没有终止。
她又考虑:人是要死的,怎样才能使他们继续生存下去呢?
后来,女娲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她在其中一些人身上注入阳气,他们就成了男人;而在另一些人身上,她又注入阴气,她们便成了女人。
女娲让男人和女人结婚配对,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
这样,人类就生儿育女,世世代代繁衍下来。
女娲创造了人类,被尊为人类的始祖。
钻木取火是何时开始的?
原始社会初期,人类以狩猎为主,生吞活剥、茹毛饮血,过着非常原始的生活,他们还不知道利用火,什么东西都生吃。
其实,火的现象,自然界早就出现了。
火山爆发,有火;电闪雷鸣,常引起森林火灾。
最初,原始人看到火,还以为是什么怪物,怕得要命。
后来,当人类看到野兽被大火烧死后,又闻到火中散发出的阵阵肉香,才敢接近火,去取灰烬中的熟肉吃。
经过品尝,人们才发现被火烤熟的东西竟然那么香甜可口。
于是,人们才渐渐地学会了用火烤东西吃,并且想办法把火种保留下来使它不灭,好长期使用。
但是,保留火种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当遇到刮风下雨,火种很容易熄灭。
不知又过了多少年,一个叫“燧人氏”的人发现,用两块燧石互相撞击摩擦,能够撞击出火来。
于是,他马上把这一惊人发现告诉人们,并教人们采集这种“火石”。
他还发现,用一根坚硬而尖锐的木棒在另外一根木头上使劲地钻,木头上也能钻出火星,这便是“燧人氏”钻木取火的由来。
你知道“巢居时代”吗?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没有固定的住所,到了晚上只能露天夜宿或者住在山洞里。
那时候的人还没有制造出既轻便又锋利的武器,只能靠经过粗糙加工的木棍和石头来抵御成群出没的野兽。
而且每当遇到风霜雨雪,人们如果找不到适合居住的山洞,就要受冻,而且很容易得病。
所以,原始社会的人往往很年轻就死去了。
后来,部落里有个人观察到天上的鸟儿用小树枝在大树上筑巢,在巢里生蛋并养育雏鸟,白天飞出去觅食,晚上飞回巢中,野兽再凶猛也捉不到高处的小鸟。
这个人从中受到启发,学着小鸟的样子用木头在大树上搭建起房屋。
从此,人类进入了“巢居时代”。
人们尊称那个最早带领大家在树上“筑巢”的人为“有巢氏”。
人们白天出外采摘野果,猎取野兽,晚上就回到树上、栖宿在自己的“巢”里。
高高的房屋使人远离了野兽的威胁,屋顶和四周的墙壁帮人挡住了肆虐的狂风和雨雪。
原始的房屋虽然简陋,但是人们由此结束了居无定所的生活,从此不用再担心刮风下雨,也不用再惧怕凶残的野兽了。
伏羲与原始畜牧业有什么关系?
伏羲姓风,传说他的家乡在今天甘肃天水这个地方。
那是个极乐之地,叫做“华胥国”。
那里的人没有欲望嗜好,一切顺其自然,人人长寿,生活美满幸福,而且能够不避水火,在天空中自由往来。
伏羲的母亲没有名字流传下来,人们都叫她“华胥氏”。
有一天,她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游玩,发现了一只巨大的脚印。
这个脚印是雷神留下的。
雷神是位人头龙身、半人半兽的天神,他鼓起自己的肚子,就能发出响雷。
出于好奇,她将自己的脚踏在大脚印上,立刻就有种被蛇缠身的感觉,回去就怀了身孕,十二年后才生下了伏羲。
伏羲生下来就具有超凡的神力。
那时在位于天地中心的“都广”之野,有一棵名叫“建木”的神树。
正午时候,太阳照在树顶之上,可以没有一点树影。
伏羲就曾沿着这棵树登上了天。
人们推举他为百王的首领,管理东方一万二千里的土地。
在上古时,由于人们用来捕鱼打猎的工具简陋,所以外出打鱼狩猎往往靠运气。
运气好的,满载而归,运气不好的只有空手而回。
这样,人们有时可以吃得很饱,而有时却得饿肚子。
于是,伏羲就教人们在“大丰收”时,不要把所有猎物都吃掉,而把活着的野兽养起来,以便在打鱼狩猎一无所获时可以不饿肚子。
这就是原始畜牧业的开端。
谁教会了人类农业耕作?
神农尝百草的同时,尝出了麦、稻、粟、高粱等五谷能充饥。
神农氏通过观察还发现,人们吃完扔在地上的瓜子、果核、种子,到第二年又发出新芽,长出新的瓜蔓和植株。
后来,他又发现天气、土地对植物有很大的影响。
天气暖和的时候,植物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天气变冷时,植物则落叶枯萎。
而且,生长在黄土里的一些植物,在黑土里就生长缓慢;有些植物在干燥的土地里不能成活,在潮湿的土地里才生长茂盛。
于是,他针对天气的情况和不同类型的土地,指导人们对植物进行人工培植,收集植物的果实种子作为食物,这样就不怕打猎时空手而归了。
他们用木头制造一种耕地的农具,叫做耒耜。
耒耜用来耕地、种植五谷,收获量就更大了。
自从人们跟着神农氏学会了农业耕作,生存就开始有了保障,人类的生活就安定了。
传说中,神农氏除了发明农耕技术外,还开创了九井相连的水利灌溉技术等。
始祖黄帝有怎样的身世?
传说黄帝的先祖是有熊氏。
有熊部落的首领少典与他的妻子附宝的感情十分融洽,做什么都要在一起。
有一天,他们到姬水去游玩,天快黑的时候,突然阴云密布,轰隆隆的雷声响彻四野,银蛇般的闪电刺破夜空的黑暗。
突然,一个霹雳就在他们头顶炸响,附宝觉得有一种奇怪的感觉控制了她。
回家之后,她怀孕了。
消息传开,族里的人们纷纷议论说:“不得了!附宝因感应了上天而怀孕,这孩子一定是天神转世。”
附宝生下了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他就是中华始祖黄帝。
黄帝生下来相貌堂堂,他的前额高高隆起,眉宇间如同悬着日月,两条剑眉就像天上的闪电,传说他不到两个月就会说话,聪明无比,几岁时就能言善辩,口若悬河。
到了二十岁就学到了很多东西,非常有教养,与人友好相处,办事果敢有力。
由于他出色的才能和威望,很快就被推为部落的首领。
他发明了车船,便利人们出行;盖起了房屋,让人们脱离了“构巢而居”;发明了衣服,使人们不再受寒暑的侵扰;还懂得音律,创造了文字、算法,这些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变化。
部落里的人们便把他推举为首领,因为他长在姬水,便以姬为姓;又因为他居住在轩辕之丘,以此为名,所以后人也称他为轩辕氏;又由于他在有熊部落,故亦称他为有熊氏。
华夏民族有何来历?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上溯五千年的中国,已经有了很多部族,这些大小不一的部族,经过了长时间的拼杀和兼并,最后形成了两个强大的部族,这就是神农氏部族,它的首领是炎帝,和轩辕氏黄帝为首领的部族。
黄帝的部落曾与炎帝进行了三场大战,最终战胜了炎帝。
从此黄帝声威远扬,各部落纷纷前来归附。
黄帝为了便于管理,对天下进行了重新划分和组编。
最低一级行政单位为井,然后是朋、里、邑、都、师、州。
各州之间划明疆界,由黄帝委派的大臣去管理。
黄帝有四个妃子,有一个叫嫘祖的妃子很受人爱戴,传说养蚕的技术就是她发明的。
黄帝治国有方,国泰民安,四方安定,得到了万民的拥戴,渐渐产生了要享受一番的念头,于是大修宫殿都城。
后来又在昆仑山顶建了一座行宫,在槐江边的山上修了一座花园,在青要山上还建了一座秘密行宫,里面有许多能歌善舞的宫女。
蚩尤是南方九黎族的首领。
他的部落在南方逐渐壮大,并且逐渐与北方的炎黄部落发生冲突。
最后二者在涿鹿展开大战。
神话里是这样记载的:
黄帝率兵急忙赶往涿鹿。
可是当他赶到涿鹿的时候,他的兵士已被蚩尤布下的毒雾阵层层包围,有的东逃西窜,有的晕倒死亡。
黄帝毅然跳上指南车指挥军士冲出毒阵。
蚩尤为阻止黄帝追杀,请来助战的“风伯雨师”。
突然狂风大作,暴雨滂沱。
黄帝也不甘示弱,请天女帮忙。
不久风停雨散,黄帝乘势打败了蚩尤。
黄帝为了防止蚩尤反扑,就驯养猛兽助战。
他将猛兽饿上几天后,又命军士穿上蚩尤部落的服装去逗弄它们,它们一旦向穿着蚩尤部落服装的士兵发起攻击,就能得到一些小动物吃。
经过这样长期反复的驯养,猛兽一看见穿蚩尤部落服装的人就扑过去狂撕乱咬,黄帝就利用猛兽将蚩尤彻底打败了。
对于蚩尤的死,有很多种传说,有的说黄帝捉住蚩尤后将他杀死,他死的地方长出一片红枫林,枫叶上还有斑斑血迹。
也有的说黄帝杀死蚩尤之后,蚩尤流出来的血灌满了一个峡谷,使那个深深的峡谷变成了一个红色的盐池。
蚩尤被砍下脑袋,尸首分解--后来这个地方被叫做解洲。
传说汉代时,冀州地区曾经有人挖出像铜铁一样坚硬的骷髅,还有两尺来长的牙齿,坚不可摧,据说那就是蚩尤骨和蚩尤齿。
涿鹿之战确立了轩辕黄帝在中原的统治地位,黄帝和炎帝也成了中华民族习惯上共同信奉的帝主和祖先,直到现在,中国人还自称为“炎黄子孙”。
三皇五帝分别是谁?
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
从三皇时代到五帝时代,历年无确数,最少当不下数千年。
近代考古在中原地区发现的裴李岗文化、贾湖文化等,从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已经进入农业社会,其中出土的具有文字性质的龟骨契刻符号与约30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有类同和相似之处。
三皇五帝是中华上古杰出首领的代表。
三皇有以下几种说法:
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伏羲、祝融、神农(同上);伏羲、神农、共工(同上);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三字经》);天皇、地皇、泰皇(《史记》);天皇、地皇、人皇(民间传说)。
第五种说法由于《古微书》的影响力而得到推广,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最古的三位帝王。
此外,汉朝的纬书中称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
后来在道教中又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
五帝有以下几种说法: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资治通鉴外纪》);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伪《尚书序》),以其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黄帝(轩辕)、青帝(伏羲)、赤帝又叫炎帝(神农)、白帝(少昊)、黑帝(颛顼)(五方上帝)。
三皇说所指诸人,是中国祖先处于史前各个不同文化阶段的象征。
有巢(巢皇)、燧人(燧皇)、伏羲(羲皇)分别代表蒙昧时期的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神农代表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女娲则是更早的创世纪式的神人,在神话中又和伏羲结合创造人类。
五帝说所指诸人,主要是父系家长制的部落联盟盛期及其解体时或原始社会末期实行军事民主制时期的一些部落酋长或军事首长人物。
大部分的意见是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称为“三皇”,少昊、颛顼、帝喾、尧帝(唐尧)、舜帝(虞舜)称为“五帝”,这些说法起源于春秋战国。
甲骨文的发明者是谁?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
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光凭脑袋记不住了。
仓颉犯难了,就发明了结绳记事的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
但时间一长,那些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绳结都记了些什么,连他自己也忘记了。
于是,仓颉就想造出一种简单易记的符号,记下重要的事情。
就这样,仓颉在洧水河南岸一个高台上的屋子里住下,专心致志地造起字来。
有一天,仓颉正在思索的时候,突然看见天上飞来一只凤凰,嘴里叼着的一件东西掉了下来,正好掉在了仓颉面前。
仓颉拾起来一看,上面有一个蹄印,可仓颉认不出这是什么野兽的蹄印。
这时正好走来一位猎人,仓颉就向他询问。
猎人看了看说:“这是貔貅的蹄印,它与别的野兽的蹄印不一样。
其他野兽的蹄印,我一看也知道。”
听了猎人的话,仓颉很受启发。
他想:“既然一个脚印可以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
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征,画出图像,大家就都能认识。
这不就是字吗?”
从此开始,仓颉便注意仔细观察各种事物的特征,他按照这些东西的特征画出图形,造出了许多象形文字来。
比如“日”字是照着太阳红圆的模样描绘的,“月”字是仿照着月牙儿的形态描绘的,“人”字是端详着人的侧影画的。
可是这些字应该往哪里写呢?
一天,有个人在河边捉住一只大龟,前来请仓颉给它造字。
仓颉发现龟背上有排列整齐的方格子,便依照这个样子造了“龟”字,又把“龟”字刻在龟背上的方格子里。
没想到这只龟乘人不注意爬进河里去了。
三年以后,这只背上刻字的龟又被人捉住。
人们发现刻在龟背上的字长大了,字迹也更明显。
于是,仓颉就命人找到许多龟壳,将自己造出的字都刻在龟壳的方格子里,然后用绳子串起来,献给黄帝。
黄帝非常高兴,立即召集九州的首领,让仓颉把字传授给他们。
从此以后,中华民族就有了自己的文字--甲骨文。
大禹用什么方法治水?
在尧舜担任首领期间,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水灾,良田沃土、房屋牲畜,都被滔滔洪水所淹没,许多百姓流离失所。
舜接替尧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后,把治水的鲧流放到羽山,将治水的重任交给了鲧的儿子禹。
禹总结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认为治水前首先要对地势有所了解。
于是,他带领一批助手沿着黄河做实地考察,察看山川水势。
他们踏遍了九州大地,终于查清了地势,探明了河道。
禹于是决定采取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方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
治水工程开工后,禹和众人一起劳动,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
第一次,他带人修渠路过自家门口,听到屋内刚出生的儿子正哇哇啼哭,他是多么想亲一亲自己的骨肉啊,可想到治水任务艰巨,还是噙着泪水离开了。
第二次经过自己的家时,儿子已会叫爸爸了,妻子在门口见到他疲倦的神情,心疼地劝他回家歇几天,禹摇摇头说:“不行啊,水没有治好,我不能回家。”
禹第三次经过家门口时,儿子已会走路了,跑来拉着爸爸的手让他回家。
禹是多么想跟着儿子回家,可最终还是放弃了。
他亲了亲儿子,转身大步流星地奔向了工地。
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鼓舞了人们,经过13年的努力,终于带领大家疏通了河道,把洪水引入水道,给洪水安了一个“家”。
于是,咆哮的河水被驯服了,昔日被淹的土地变成了粮仓,人民筑室而居,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因禹治水有功,舜就把部落联盟首领的职位传给了他。
后人感念这位治水英雄的功绩,为他修庙,尊他为“禹神”。
中华大地也被称为“禹域”,意思是说,这里是大禹治理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