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禀殿下,此人名叫江七郎。据县志记载,此人当时在县中游手好闲,但是偶然有一个机会让他结识了当时的盐帮帮主,从而被盐帮人吸纳成了贩卖私盐的通缉犯。”
前朝的旧事,今日重提。这恐怕不是刑部的意思。李慎的脑中逐渐浮现出一个人的身影。“如果他现在出现在我面前,定然会笑话于我如此不知深浅吧。”
想到此处,李慎便是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道。“殿下,您可是想到了什么?”
“嗯?”
李慎一时没晃过神来,后又忽然想起什么似的,直言避虚道,“哦没什么。你且继续说吧。”
“是。下官在刑部下发的全国通令上发现,在那通令上不仅有提及上邽县,还提及了秦州府。”
在李慎的追问之下,彭申自知自己是无论如何也避不开这个问题了。于是,他便一咬牙,一跺脚,索性将自己知道的都统统往外倒给了身旁的纪王殿下。“是。下官坦白。通令上说,前隋大业十七年,秦州府治下发生一起关于贩卖私盐的大案来。而时任秦州府刺史的便是当今的刺史大人郑开明,郑大人。”
“什么?前隋大业十七年?”
李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一把从彭申的手中夺过通令,展开于自己的手上。只见上面赫然写道:前隋大业十七年五月,秦州府州学博士贾道明伙同盐帮倒卖私盐,判秋后处决;钱宁、高处及等同伙案犯一十七人,全部落网,判凌迟处死;秦州府刺史郑开明查察不实,免职;同知州事庇佑贾道明,徇私枉法、知法犯法,改判斩监候。短短几行字,却充满了杀气。不过这些左不过是前朝政事了。虽然通令上有所记载,可李慎瞧得出来,大部分应该都是前隋的史记官记得,究竟是真是假也无从得知。不过,大业十七年……那不过是四年前的事情了。想来这件事恐怕也是轰动了京城。若不是因为此事的厉害,恐怕他郑开明也不会因此而丢了自己的乌纱帽吧。不过是老天向善罢了,没过几年,这郑开明便是又东山再起,依旧做的还是秦州府刺史,倒也让李慎有些意外。虽然李慎还是个官场新人,但是一个刺史出任了两次同一地方的任命,着实觉得有些让人奇怪。“大业十七年虽说是旧隋的年号,可距今也不过就是四年时间。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这个郑开明居然做了两次的秦州府刺史,这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啊。”
“殿下英明。下官也是这样想的。”
彭申接住话茬继续说道,“起初下官并未细想。可后来转念一想,其中似乎也有些猫腻。下官虽不是什么清正之人,可下官也不曾诬陷过任何人。刺史大人郑开明当年是否有失察之责这个暂且不论,仅凭他的履历来看,似乎有些让人匪夷所思。”
李慎听闻彭申的分析,心中一时没了底。要知道自己在秦州府屯了一些兵,是暂时充作秦州府兵的卫戍,若是秦州府刺史真的有什么问题,别说百姓遭难了,恐怕自己也将陷入腹背受敌的两难局面——到时候别说是增援,即便京城的那位主儿真的有所反应派兵前来,只怕也会是被其拦截下来。到那个时候,郑开明想让谁死,谁就得死。这可不是李慎想要看见的。彭申似乎也是看出了李慎的担忧,便坦言宽慰其道:“也许是下官属实有些曲解了刺史大人了吧。没承想,下官未能帮到殿下一丝一毫,反而让殿下处处忧心上邽县大小事务,简直是下官之过,还请殿下恕下官无能。”
李慎一听,呵,你这家伙倒是会捡着好听的说啊。得,好话都让你说了,那我说什么?“罢了,也不过是些公务罢了。既然你是朝廷命官,我是钦差大臣,本就该尽职尽责。你有疑虑,有顾忌,这些都是应该提出来的,正所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嘛。”
“下官感谢殿下之体谅!”
话说到此,彭申对着李慎便是深鞠一躬,表示敬畏。在他看来,这位朝廷派下来的钦差大臣很有个性。有权威,也有直率;有理性的一面,当然了,也有感性的一面。看到如此真实的人站在自己的面前,彭申真是自愧不如。“好了,彭县令,莫要再这样施大礼了。天灾本就无可避免,而后又是人祸。人祸虽能避免,却无法及早发现,这也是正常的。你能够警惕身边的人与事,并且不掺杂任何个人情感在里面,已经叫本王十分佩服了。我记得彭县令早年是郑大人一手提拔起来的吧?”
“下官自幼研习诗词歌赋,经文史略,虽不过是一介书生,但也深知若是在朝为官却鲜有作为,只会被百姓们唾骂。如若自己真的做出了什么有负与百姓的事来,这叫下官还有何颜面再回去见家乡父老?”
每每说到这儿时,彭申总觉得心中寒酸凄楚。而今日却有些不同,彭申不再感到悲哀,不再感到酸楚,反而觉得慷慨激昂,热血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