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在火炉下边儿加个载体,人们在这载体上边儿坐着,火炉上边儿设计个类似黑色灰烬的物体,只要那样不也能飞上天吗?
思来想去,李阳绍已经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
他忙叫来助手,命令说:“你几个人去给我找些羊皮牛皮吧,我想要完整、不破洞的那一类,多少钱不成问题,最重要的是满足我的需要!
还有,你们再去找铁匠帮我打造一个火炉,火炉必须要又大又宽,知道了吗?”
扈从不知李阳绍还会折腾出啥花样来,相视皆有几分纳闷。
不过,既然李阳绍付给自己银子,那他想要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好了,自己按照吩咐办事拿钱就好。
于是,扈从们点头答应了下来,几人去找铁匠打造火炉,几人去找那羊皮牛皮。
李阳绍一个人站在庭院边儿上,也不闲着,手拿炭笔和纸不停地涂画。
他在纸上第一时间画下了他所想像的那件事。
时间慢慢地过去了,他画的那一幅画也渐渐地成形了。
一张无比硕大的羊皮呈半圆般的弧形,像伞一样能兜得下边儿热浪滚滚,下边儿上又放了个大炉子,炉子里的边儿在燃烧。
火炉下边儿是个大篮子,篮子里有很大的空间,差不多能容十多人。
目前还是设计的阶段,李阳绍觉得自己最好还是先做一个规模小一点的比较好,能坐下三两人就足够了。
如果你想飞到天上去,那么请点燃这个火炉,热浪向上冒,羊皮兜热浪能产生一种力,这种力会随着下边儿篮子慢慢地飞到天上去!
羊皮升起来以后,如果要降下来的话,那这件事比较简单,只要把火炉出来的气温降下来。
这样李阳绍这个构想就大功告成啦!
如果真创造出这玩意儿,不就是后来要走的路吗?
问题只有一个,从现状看,似乎这件事只能够控制升降,尚不能控制进退。
还有,这种事碰上风,能不发生危险吗?到了那个时候如果被风吹散了怎么办?
只不过,和只能下降滑翔的风筝相比较起来,这东西要更加接近李阳绍的预想。
李阳绍仍在继续揣摩后事,扈从早已购回所需这些物品。
“羊皮全在这儿。”
“在麻绳上。”
“我们在京都城找了很久都没有发现卖篮子的人,于是就得找人定做,那就得花一点时间。”
“不仅篮子如此,火炉亦如此。铁匠表示,从没有制造过这么大个火炉。制造它要等到个把月。”
李阳绍回神,思前想后点头称是。
个把月几乎够他试验和进一步改进设计图纸。
说完一句好话,李阳绍转头就动手缝那些整块羊皮去了。
他毫不嫌地冷,这样席地而坐,双手里边儿用针线开始很仔细地缝上了那腥臭羊皮,神情异常严肃。
扈从们见李阳绍再陷此境,相视一望后无可奈何地叹息,便各散其位。
这样的照片,近来这个时期他们见得太多,李阳绍也常常无缘无故地做出些不知所云的事,这次缝羊皮也是不错。
李阳绍懒得再向他们解释什么了,只一心一意地做好本职工作。
如果缝羊皮太累,李阳绍就会转向编织篮子。总之他是不可能使自己无所事事。
他得抓紧时间—安国公这么相信他,他一定不能让安国公等的时间太长!
从今天起,李阳绍回到了以前那疯魔般的生活,除必需的吃喝外,其余时间都忙于些旁人看来异常怪异的事。
他带着纸和炭笔不停地写字作画,即使天气很好,温度也一点也不低,但李阳绍却点燃火炉,整天坐在一旁。
最后有一天火炉被做成。
“你来帮我把这个火炉搬到那篮子里去边儿。”李阳绍站立起来,朝不远处扈从喊。
扈从之间互相看了看,有点不知道李阳绍到底是干什么的。
尽管如此,他们仍然乖乖地听从机甲的命令,将那个大火炉移到篮子上边儿。
李阳绍又继续发号施令:“将羊皮与篮子联系在一起,仅此而已.”
李阳绍边儿说着话,边儿用麻绳将硕大羊皮连接到篮子里,扈从见此情景,个个有样。
不久,有一件大家没看见的事就在庭院中出现。
与一般家庭相比,李阳绍买的宅邸面积大得多,但就是这样一个大院里,也还是放不下自己目前做的这玩意儿。
没辙,李阳绍一看,只允许扈从再将这件事从院子里搬到外头儿去,出城自然再引来无数眼球。
“你看看,这是什么?”
“为首的那个人就是李阳绍吗?这不怪,只有李阳绍才能鼓起那些怪玩意儿。”
“李阳绍制作了什么?也不知在做什么.”
“还有什么用处?一定像上一次那只风筝那样飞到了天上。”
李阳绍——这个本来是个无名小卒——由于上次成功地发明了巨型风筝,也就成了京都城内街头巷尾无人不晓的人。
起初,李阳绍拿竹子做那个高得掉滑的风筝,人们看到时也仅仅是嘲笑,但这一刻,当京都城的老百姓看到他再鼓出新东西时,内心就没有鄙夷与嘲笑,有的是好奇与盼望。
那又大又怪,到底为了什么?
李阳绍听到周围人议论声后,并未作任何解释,而是命令旁边的扈从:“你找人到淮安王府去了一趟,告诉安国公我有事,想请安国公去看看。”
扈从众人相视良久,不见动静。
终于走出了一个人,他一脸无奈地说;“那行得通,我来一次。”
李阳绍点点头,接着看着别人,命令说:“你几人,帮着把这件事搬到城外来。”
再搬到城外来?
几人转头看着用羊皮钩成的大篮子,一脸无奈。
尽管无奈,但他们还是不得不照做,毕竟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总得做事情不是?
就这样,几个人应声而起,同心协力地搬起那件向城外驶去。
围观者见此情景越看越好奇。
“出发吧,咱们一探究竟!”
“上一次那只会飞风筝做实验时,在一旁看了看,亲眼看那只风筝拿着李阳绍平安降落!”
“没错,我看到了!”
“大家见过吗?没办法,这一次也不能漏戏了,得跟出去看!”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个没完,边说边儿跟在李阳绍的后面向城外跑去。
淮安王府里,李维在想到底该怎么办才能让银子坑到那些勋贵们妇孺手中...错了,就是挣。
圣人有一句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自己靠本事挣到了钱又如何称得上是坑人?
这时,一个下人走到李维跟前,索道:“小王爷,李阳绍表示有事想请你出城一探究竟。”
这句话就有点费解了,首先是有如果呵,再把自己弄到城外一探究竟,这两件事有没有必要联系起来?
算起来,到底是不是没看过书,本身就不可以要求过高对吧?
既然李阳绍想要让自己去看看,那就出去看看好了,反正自己现在也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做。
不过,虽然还没有亲眼看见李阳绍,但是李维已经猜测的出来他叫自己出去看所为何事了——无非就是他最新发明的东西。
心里是这样想的,李维看了看那下人,命令道:“准备好车子,出门一探究竟。”
“就是小王爷。”
下人一回头便走了,不一会儿,一豪华马车便已准备就绪,停在了淮安王府门前。
李维上车,车厢沿着新修的路疾驶而过,不久便走出城门。
马车走到一块空地前,远远望见面前围着一大群人。
不出意外,李阳绍来了。
李维一声令下,接着便有人下去探听。
过了一会儿,下人又回来禀告:“小王爷,面前的是李阳绍。”
话音刚落,李维便听到马车外头儿的响动。
“李阳绍见安国公!”
李维从马车里出来,走到李阳绍跟前问:“听说您有事?怎么了?”
李阳绍一脸认真肃穆地答道:“回禀安国公的话语,小小还记得安国公你曾指点小小,说要使人飞上天的形态不能只执着于翅膀。
小巧玲珑地回去后苦思冥想了很久,终于找到了有趣的东西。”
李维皱着眉头也来感兴趣地问:“噢?有什么好玩的事?”李阳绍回答说:“小人发现如果升温,火焰之上的气便会有一股上升的动力!”
听了这个答案,李维眨了眨眼睛,那个表情完全是说—知道了,你们接着往下讲呀!
李阳绍稍等片刻不等李维答话,不禁抬起头,却见眼前这安国公板着脸望着他。
愣了一会儿,李阳绍连忙补充说:“小资质迟钝,安国公你给小指了这么久,小现在才算勉强有些推测。
尽管具体原因尚不明了,但还是沿着上面的气确实能产生一股上升的力,这个就是小小的经过反复实验而得出来的。
因此,小的便想着要是可以借助这向上的力量,岂不是就可以带动人飞上天空了?
于是,小的列出了很多的数据,造出了很多小型的设备,逐一改良之后得出了现在的那个东西。”
说到这,李阳绍回头指着后面的篮子。
他说:“安国公,这个小东西做得比较匆忙,但在成品上下功夫,别的地方都没怎么想,更别说取名了。
小小想斗胆求安国公你帮忙这件事分明,不知你意何以堪?”
冥命吗?
李维听后皱眉。
过了一会儿,李维再次绽开微笑,背着手摇摇头说:“既然这件事是由火焰所产生的力推动的,那么第一个词一定是‘热’。
热量驱动空气,然后这个第二个词就以‘气’来形容。
关于第三个词嘛...如果我没猜错,你们这个东西充分摊开后的造型应该就是一个球了吧?既然是这样,那么你这个东西叫做热气球也不错。”
热气球呢?
李阳绍嘴里一遍又一遍地念着那三句话,想得越多,越感到栩栩如生,禁不住满脸的信息之色。
他对李维的袭击行礼,嘴里说:“谢谢安国公的赐名从此这件事被称为热气球!”
“不要吹吹打打.”
李维假装咳嗽了几声后,挥挥手说:“如果没别的事,就要抓紧试验了。这件事你之前试过吗?”
其实李维的这个问题和没有问过的是同一个问题。
京都城就是这么大点的地方,这时节天天飘到空中,除了风筝商店里的风筝,没有别的东西。
如果热气球飞上天空,那么正在庭院中沐浴阳光的李维又怎能看不到呢?
不出所料,李阳绍听到李维的这番话后忙答道:“安国公,这个热气球是刚做的,还没有试过。”
李维点了点头,说道:“既然是这样,那么你马上去尝试一下。我是来看你的。”
“就是安国公!”
李阳绍点点头,便起身钻到那个环节羊皮的箩筐里。
筐里边儿盛着很多煤,李阳绍就将煤放在灶里边儿上开始燃放。
下一刻,李维见此情景后突然变了脸,喊道:“李阳绍啊,您先灭火吧,我有事要跟您商量!”
李阳绍全要上天,听到李维这句话有些愣住,扭着脑袋一脸不解。
尽管他不理解安国公此时为何要喊停他,但自是安国公有意,他当然也不会反抗。
于是,李阳绍熄灭了炉子里边儿刚刚燃烧起来的火焰,转身爬出篮子来到李维的面前,恭敬问道:“安国公你有何命令?”
李维看着热气球良久,终于将注意力再次转向李阳绍,蹙眉问:“你准备好这么把热气球送上蓝天了吗?”
李阳绍眨了眨眼睛,一脸疑惑之色越来越浓。
他不解眼前安国公之意—没有如此升空,又如何?
李维看到他这样回应,就问:“如果您的热气球是半空发生事故,您会怎么办?”
“……”
李阳绍迟疑良久,终于回答哈所:“安国公,其实并没有隐瞒,小小在实验开始前已经准备好以身殉道。
小小的从未读过一本书,也不识几句话,偶然从说书先生那一边儿听过一身殉道四字,感到很有理,就时时记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