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司礼监掌印太监王体乾、锦衣卫田尔耕被朱由校派到南京打前站,临走前朱由校给他们安排了几个任务。
首先,寻找三千个六到十岁的孩子,且都要找孤儿或穷苦人家出身,要聪明伶俐,身体健康。更特别的要求是其中汉人不超过一半,尽量寻找不同族,满人和西南各族要多找点。王体乾和田尔耕有点想不明白,虽然他们也知道天启皇帝将来可能仿效徐福,携三千童男童女出海寻仙,但是干嘛要找那么多异族的孩子。不过他们也没往深层次乱猜,只是觉得这样做比较麻烦。可是,天启帝的旨意,再麻烦也要做。
其次,收集江南最富有家族的清单及他们的后台关系。大明末期,朝廷和大多数地方都很穷,唯有江南一带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了工业的雏形。在纺织、瓷器等行业,那些由地主或商人转变成的工坊主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势力。虽然,大明中后期搞海禁,但是私下的海外贸易却是非常红火。官商勾结,有钱一起赚,而且赚得盆满钵满。然而,当万历皇帝要向他们征税的,他们就不乐意了,整个万历一朝后期,大臣们和皇帝明面上是“争国本”,实际上就是争利益。拿住了当时的太子,这些江南有钱人和他们的代理人就能改变政策,获取更大的利益。果然,泰昌皇帝还没登基,大臣们就借着万历皇帝的遗诏,废除了矿税等对多大商人不利的各项税种。同时,把万历皇帝积攒的家底(内帑),大把撒出去。虽说,银子是给辽东发饷,弥补国库的,但是花银子就和商人有关了。只要银子流通起来,商人就有赚了。
再有,收集江南除了文学,学说外的文人,名匠的名单。整理他们的作品。特别了解泰州学派,李贽后人门下,朱载堉的后人,宋应星等。
还有,了解一下江南地区传教的外国教士和中国教徒,以及那些人和他们走的比较近。
最后,让就职南京水军所千户的许显纯调查原龙江船厂的情况,以及造船工匠的情况。
反正,被发配到南京的魏忠贤亲信太监和官员,基本上都是算有点能力的,和官场商场关系密切,仅仅让他们打听点消息,不会太难,顶多算比较繁琐。
由于和朱由检提到过,借太祖之名的“移藩令”。虽然,朱由检觉得难度太大,搞不好又搞出个“靖难之变”,所以很是担心。于是,朱由校就和他分析一下:
首先是“移藩”不是“削藩”,搬家虽然也损失很大,但总比被连锅端要好不少。
其次,借着太祖名义,就站住了大义。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太祖当初就是让藩王守边的政策,只不过成祖怕守边藩王拥有强大的军力,和他一样造反了。这才把藩王安排在内地圈养。现在,形势和永乐年间不一样了,东北到西南,边患不断,所以恢复太祖祖训,完全名正言顺。
再次,这次“移藩令”并不打算一蹴而就,而是成熟一个搞掉一个。什么叫成熟呢?比如老藩王死了,且绝嗣了。皇帝可以除国,也可以让旁系继承。或者皇帝以继位者德行不够,更换继位者,并开出“移藩”的条件。再不济,直接查藩王的过错,逼他们就范。
最后,也是最关键一点。皇亲国戚和读书人不是一路的,朝堂上看不惯皇亲国戚的大臣,多了去了。让藩王滚出他们当政的地盘,这些官僚还不欢天喜地。
当然,安慰也是要有的。凡是积极配合移藩的藩王家族,可以分享皇家求真院的获利。毕竟求真院,冠以“皇家”的名头,让听话的亲戚沾点光也是很正常的么。
朱由检被说服了。他下旨宗人府详细调查各路藩王家人员和账面财产情况,下旨锦衣卫和东厂调查各路藩王的实际家产和有无违法乱纪的行为。最后,给御史吹吹风,让他们可以弹劾各路藩王。
到了天启元年,大明世袭藩王共计二十八路,其中朱由校、朱由检的亲叔叔,福王朱常洵封洛阳,瑞王朱常浩封汉中,惠王朱常润封荆州,桂端王朱常瀛封衡州。这些叔叔们都是第一代就藩的王,根基不深。所以,朱由校决定暂时先放一下。
而衡宪王朱常㵂,天启七年,也就是不久前薨了。朱由校觉得正好拿他开刀,他让朱由检明年先封其继承者三子朱由棷镇国将军。然后告诉朱由棷,若不移藩,这个镇国将军他就一直做下去。
大的布局已经开始,接下来一些小的细节。所有事里面,重中之重还是筹建求真院。我们的徐总经理还在赶来的路上,接下来设立什么部门,优先搞什么方面的研究,金天启在苦思冥想。
按照通常穿越者的思维,先搞出玻璃、镜子、香皂、香水什么的,把钱搞到。然后,大炼钢铁,造枪造炮,最后去攻打建奴。搞钱的方法可以借鉴,但是造枪炮去打满人,金天启事万万不会的,他可是正儿八经大清睿亲王的后代。虽然,现在占据了朱由校的肉身,当然这身体的内部已经改造成金天启原来世界的身体。这还不是关键,金天启的思想里,他就认定自己是大清爱新觉罗氏和大明朱家的后代,绝不会厚此薄彼,两边都不可以得罪的。
算了,格局高点。放弃阻止老爹家和老妈家先祖杀来杀去的想法,历史该如何就如何。金天启要考虑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和未来。提升民族的整体素质才是他该做的。
金天启曾经听他学哲学的女友说过,若要灭掉一个文明,首先灭掉这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再灭掉这个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三千多年的文字历史,使得中华民族成为一个长久屹立在世界之林的伟大民族。若要使得其更伟大,还得从文字改革着手。
于是,金天启打定主意,求真院的首要任务,也是最难的任务就从文字改革开始。这事只能做不能说,说出来就是找死。
中华文字第一人,无疑是仓颉。据传仓颉造了28个字分别是“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乂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金天启认为中华文字源于原始人类结绳记事,之后,按照给各种事物的形象创造了象形文字,这个过程很漫长,也很分散。而黄帝时期各部落开始统一起来,于是文字也开始汇集。仓颉作为黄帝的左史官,则负责整理、规范已有的文字。所谓仓颉只造了28个字流传下来就那么几个。
在之后的年月又有许多个字被创造出来,只是历史上没有记载。众所周知的,唐朝武则天算的厉害,她一生只造了19个字。结果流传下来的也只有她的名字,”曌“。而她除了她这个名字,其他都不算造新字,而是用她发明的字代替原来的字。这个在权力迫使下的行为,注定长久不了。但是,大明在这方面更厉害。因为,大明太祖就是个造字先锋。
据传大明太祖笃信五行之说。明属于火德。而老朱家的子孙起名字也都必须符合“五德始终说”的来循环,这样王朝才能兴盛长久。当然太祖子孙的结局就是起于木而终于木。满人的金国就克掉了大明最后两块木头皇帝。而入住中原改为清,又搞了个水克火。
既然太祖信这个,那么子子孙孙的名字就按照五行轮着吧。字不够,就造呗。结果,大明一朝造了很多字。最后,全部集中到元素周期表。为后世学生学习化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当然学生们不会想到,他们做化学实验的时候,是把一个个大明的皇帝藩王往试管里丢。
鉴于太祖也是这么干的,朱由校再发扬光大一下,也不是没有理由。于是,大明皇家求真院的第一个研究部门就叫“再颉阁”,寓意再出一个仓颉,造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