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兄是和秦家女相处过的,清楚秦家女对沈家人的态度,思考了良久,仍然找不到别的路可走,只能低下头,像秦钢表示会“说服沈家人和秦家人试着友好相处”,接受秦钢的“好意”,北上京城投奔他最不想见的人。去归去,他内心始终认为沈家人对秦家女有意见,不是他们的原因,是秦家女做事太过分了。当初,容国公向国公夫人求亲直至成亲,只是写书信告知了远在家乡的爹娘,并有让家里人出面帮他做什么。夫妻俩成亲的费用,几乎一半都是他向朋友们借的。也正是这个原因,才让他会有那么大的决心,南下挣富贵。有压力才有动力,负债前行使容国公在南地闯出了自己的生财之道,也挣到了前程。沈家人开始陆陆续续投奔他时,他已经是四品官了。没有依靠任何家人,赤手空拳闯出来一片天下的夫妻俩,相比较他人很独立。沈家人在夫妻俩这里最先遇到的障碍,就是夫妻俩谁也不讲情面。让想占便宜心里的沈家人,碰了一鼻子的灰。大家闺秀出身的秦家女,眼界视野非常人可比,为了防止沈家人用血缘关系拖累丈夫,为沈家人量身制定了很多的规矩,以至于沈家人在沈将军的军营里,几乎占不了多少光。这种状况下,他们遇到另一个亲家董氏,自然比和秦亲家的关系好。他们认为的不是他们能认为的,要认同他们沈大人的认为,才能是正确的认为。现实狠狠打了沈家人的自以为是。以为联合董氏能更好的对付秦家人,结果被沈大人一个“解甲归田”给终结了。沈家人不得不明哲保身,和秦家人拉关系。从事件上看容国公对自家人的态度,是不是像国公夫人那样,也是和爹娘亲戚有矛盾?非也。容国公生就是那种性格比较独立的人,意志力又非常强,不容易被人影响和操控。沈家历来子嗣单薄,容国公有姐有妹有兄弟。像多数军户家庭那样,他出门闯天下时,便和父母言明:“兄弟在家尽孝,他去替家人挣富贵。”
梁朝规定,非战争,独子不征丁。身为军户的沈家,每户成年男丁留一劳力,其余男丁必须服兵役。容国公成丁入伍,考武举人的目的是为了像沈家长辈那样,尽快当上实惠的参军事。一切的改变在遇到了秦家女,他的人生走向了巅峰。他内心自然把秦家女看的比较重,在妻妾之争中,毋庸置疑偏向了妻。他给他妻写了封家书,言明自己的立场,让妻放心。只是这封信没有发出,他病倒了。南地莫名其妙的怪病太多,容国公的病突然又凶险,军医们束手无措。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国公夫人犹如从天而降,到了白虎节堂所在的军营。她怎么会到南地?国公夫人在京城得知秦璐办事不利,致使沈家人出面,堂而皇之接走董氏女母子,大怒!人心经不住考验,最善变的就是人心。她自己尚且丢不掉如今的奢侈生活,又如何要求丈夫舍弃官位?这一点她很清醒。她深思熟虑,认为守在丈夫身边才是明智之举。不然儿子的前程,以及她丈夫的所有功绩儿子能否享受到,为未可知。毕竟那个孩子也是丈夫的儿子,那家人又人多钱多,她不镇住他们,将来变数颇大。她和儿子沈书印如成人般讲明利害关系,告诉他自己若是不去找他爹,可能对他产生的后果。“乖,不是娘不想带你,是那边太危险,你在京城的生活过习惯了,娘怕你到那边受不了。”
“还有你的前途!秦家族学的水平不是南地私塾能比的,那边就是荒芜一个。恁爹就是想让你有一个好的读书环境,才让娘带着你留在京城。若是娘带着你去南地找恁爹,我们在京城这些年的辛苦就白受了,恁爹也会对你失望的。”
“咱家是娘和恁爹打下的,我不能让其他人坐享其成,夺走属于你的东西。不是娘狠心撇下你不管,是娘去跟着恁爹,才能为你守住这些。这个家必须是你的,谁也别想来占便宜!”
沈书印听的似懂非懂,似乎明白了娘是为了他才丢下他,强忍着眼泪,小大人般依依不舍和他娘告别,目送他娘和众秦家人离开。国公夫人没有鲁莽到单枪匹马杀到南地,她找到秦家族长,直截了当说明利害关系,请求娘家人助她。秦钢的信秦璐早已交给族长,又实时的把秦钢等人的处境分析了下,表明当前秦家若是不施以援手,恐怕保不住沈姑爷,会把大好的功绩拱手送人。族长到了这把年纪有啥不明白的,秦家再以清贵自居,也没有把功绩拱手让人的品质。只是秦家人是以文起家,如今转去做武官,那些文举人是否心甘情愿?不心甘不情愿,硬送去了不好好干,会自己人砸自己人的招牌。实践证明他的担心是多余的。在朝廷重视科考,举人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举人想要入仕非常不容易,秦家那些屡试不中进士的人,突然有了另一条通天路,他们必定会心动。更何况前面还已经有了先遣队,告诉他们即将面临的是什么状况。在他们看来那是垂手可得的富贵,在等着他们拣拾,他们只消打败他们的敌人(董氏),便能轻易而举爬上高位。不是秦家人目中无人,是这次秦家队伍的组成太过强大,有两名进士十来名举人。(这些人并不是全部姓秦,有各房的亲戚。)书不是白读的,学习是只有会读书的人才拥有的一种技能,秦家人是没有上过战场,但他们会学,他们自认为带脑子的他们,能清易打败不带脑子的武人。秦家人在去沈节度使军营的路上,从掌握的情报中分析对手,预算了针对董氏的各种可行性方案,在董家人还没有察觉的情况下,秦家人便已出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