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人接董氏女母子回沈家不是容国公的授意。是董氏人见秦家人进了军营,产生危机感。又接到自家女儿的书信,说秦家人在应天府四处打探她母子的消息。生出“保护自家人对付秦家女”的计策,联系对秦家人同样不满的沈家人,以节度使父母的名义,接董氏女母子从南京回原籍。董氏女母子到了沈家,容国公才收到来自父母的信。看到信他勃然大怒,明白董氏女母子的事是彻底包不住了。秦家人到军营他是和他们说了的,不要把董氏女母子的事告诉京城。他不指望秦家人会闭嘴,但是瞒住艳妮,他相信秦家人应该还是能做到的。他没想到提醒这个防着那个,最后捅他一刀的是他自己的兄弟。死死盯着给他传信的堂兄,盯的堂兄手足无措心慌慌,才说:“你交接一下手里的活,回老家去替我尽孝吧。”
堂兄以为自己耳朵听错了,陪着笑小心的说:“大人,家里的人会伺候好三叔三婶的。”
堂兄为啥喊自己的堂弟为“大人”,是国公夫人之前建议下定的规矩,目的是让沈家人懂得规矩,不要自持身份不懂得差距。容国公哪听他说,绷着脸再次说:“这是军令,你解甲归田吧。”
同时抽出白虎节堂的木质令箭,扔到他跟前。军令如山,堂兄脸色顿时煞白,扑通一声跪下,匍匐磕头,“大人……”下面他不知该说什么了。三叔来信的事他知道为什么,董氏人找他们的事他也清楚原因,但是……但是他都没有参与其中。只是因为他和大人的关系比较好一些,其他沈家人才把他推举出来递信,为的是众人能少挨点骂。对,就是“骂”。他们想的是大人最多也就是骂他们几句,没想到大人会让他解甲归田。解甲归田,意味着他之前所有的努力白费;所有的汗水全都白流了。他……他明白军令如山,令箭出不可更改。他知道辩驳没用,傻傻的呆愣后,又磕了一个头,拿起令箭,起身退出白虎节堂。节堂外守候的沈家人和董氏人全傻脸了,大眼瞪小眼不知道如何应对。谁也不敢再做下一个找大人的人,找大人很可能就意味着同样也要解甲归田。不能让沈家人就这样离开,董氏人很讲江湖义气,董氏女的亲哥哥随即授意他亲兄弟,出面去找沈大人。董氏女的兄弟跪在节堂帅案前,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诉一遍。“大人,您要罚就罚我吧,主意都是我出的,不关别人的事。”
“我就是看不惯秦家人的嚣张跋扈,害怕姐姐和外甥在应天府被秦家人欺负,才想出来让恁家人把姐姐母子俩接回老家的主意。”
沈大人坐在帅案后,始终微笑看着这位“妻弟”,知道他是董氏女最亲近的兄弟。一直等妻弟不再说话,手指开始敲打桌案。敲击的声音一下一下在节堂传播,直到妻弟忍无可忍忍不住询问:“大人,是杀是剐您给个痛快话,您这样我心里没底啊!”
沈大人嘴角露出轻轻的嗤笑,说了声“你回去吧”,便低头处理军务,不再搭理妻弟。见大人对他们置之不理,董氏人无计可施。再好的计谋也要有实施的对象才行,沈大人不接他们的招,又对帮助他们的沈家自己人下手狠,他们的女儿是沈大人的媳妇,小外甥是沈大人的儿子,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和沈大人产生矛盾,他们不敢再有行动,怕引起大人更大的怒火。总之一句话,他们这次失算了。他们低估了那位秦夫人在沈大人心目中的地位,破坏了和沈家人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良好关系,置自家的女儿和外甥于危险之中。以不动应万变才是明智之举。董氏人里不乏聪明的人,他们开始约束自己人,不再去招惹秦家人。再说沈家那位堂兄,等待了又等待,没有等到任何结果,倒是等来了秦钢。秦钢也不遮掩自己的得意,可也没有痛打落水狗的意思,开门见山说明来意,省的话还没出口,就被人家误会是来看热闹的,给撵出去。“哥哥若是不想回去,我可以帮哥哥修书一封,给哥哥指一个好去处,绝不让哥哥一腔热血复东流。”
堂兄心里很清楚,这会不管是沈家人还是董氏人,都帮不了他了。秦家人愿意伸出援手,必然是有附加条件的。冷冷道:“说说你的条件。”
见沈家堂兄是个明白人,秦钢这才坐下,翘起来二郎腿,抿一口茶,慢悠悠说:“你我两家是亲家,原本应该携手共进。可不用我说哥哥也心知肚明,沈家人对我秦家人并不友好。”
“我秦家是以文立世,并不代表我们不能做武将。大姑爷武状元如果不懂文的话,状元从何而来?同样,我们秦家人以文人身份做武将,有何不可?”
“我们秦家人是好汉是怂包,这么长时间了,不用我说,有眼的都看着呢。既然都有目共睹了,我就不明白了,为啥你们沈家人还不想着和我们联手,偏偏去做搬起来石头砸自己脚的事,搞出来这么一出闹剧!”
“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嘛。对你们有什么好处?除了惹恼大姑爷,就是断了你的富贵路。我真想不明白,为了一个小婆的家,值吗?”
堂兄嘴角犟起,暗道:值不值不是你秦家人说的,我们只是没料到大人这么狠。秦钢哪有不明白的。大姑奶奶和婆家那点事,无非就是相处不来。这种事在秦家出嫁女里不要太多啊,他们在京城时,替自家闺女出气打上婆家的时候还少嘛。呵,呵呵,他真心认为沈家武人的心肠太直了,要是多绕几个弯,也不至于被董氏人利用,落到这个地步嘛。他端正态度,尽量拉进和沈家堂兄的距离。“哥哥,大姑爷人心疼爱妻你该体会到了,那你为啥不去求我家大姑奶奶你家嫂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