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煌言不明白李嗣兴有什么底气在不动用明军主力的情况下就灭了交趾。 当年永乐皇帝征伐交趾可是号称八十万大军。 当然了,真实的兵力可能就十几万。 “沧海公觉得缅甸和交趾相比如何?”
李嗣兴笑着说道。 “不分伯仲。”
张煌言也是博学多才。 交趾和缅甸都曾经与大明开战。 交趾还被大明打败掌控过,永乐年间设置交趾布政使司,但是缅甸一直与大明作战,大明虽然打到过阿瓦城,但是始终没有控制过缅甸。 由此看来缅甸比交趾还要强一些。 “沧海公可知道本世子去年带八千新军三月灭缅。这次征服交趾,本世子有三万人,当可灭了此国。”
“交趾现在的郑氏、阮氏,包括黎氏都不过是一群乱臣贼子罢了,我大明此时进入交趾就是去拨乱反正,解救交趾百姓于水火之中。”
张煌言听了李嗣兴的话有些怪怪的,偏偏又不好反驳,这些话听起来,就像是那种老政客嘴中说出的一般。 “世子殿下要是能够打下交趾,那么张某去治理那里又有何难?无非是轻徭薄赋以收民心,科举取士,以收士心,劝课农商,以收商心。”
张煌言说的简单,但是要想真正做好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在涉及到具体的事情的时候,就要考验当政者的手段了。 李嗣兴又跟张煌言说了自己的那套衣冠南渡的理论。 果然,张煌言也被这套理论说的热血澎湃。 这其中蕴含的东西只有读书人能够理解。 “此子今后不为帝,便可成圣!”
离开晋王府的时候,张煌言在心中暗道。 回到了城内的驿馆,刚刚安置下来。 就有一名驿卒前来报告:“张大人,有一个文士在外面求见大人。”
张煌言知来人定是江南的友人,于是让驿卒将来人引来。 “宁人兄?”
虽然早有预料,但是见到来人,张煌言还是感到了震惊。 “沧海公,好久不见。”
“宁人兄怎么会在这里?”
张煌言问顾炎武道。 “顾某云游各地,刚好来到云南,听说沧海公已到这里,特来拜访,这算是他乡遇故知吧。”
“宁人兄请坐。”
“请。”
顾炎武毫不客气坐了下来。 “宁人兄,要是朝廷知道您来了滇京定会请您出山的。”
“沧海公指的是哪个朝廷,是这李家的朝廷吧?”
顾炎武显然知道现在南明朝廷的状况。 “宁人兄似乎对李家父子颇有成见啊。”
张煌言笑道。 他知道自己的话可能传到李定国和李嗣兴的耳中,但是他并不在意。 李家父子并不会对他怎么样。 他这样的人很适合给人立牌坊。 能够将西南打理成这个样子,这李家父子很显然不简单。 “大明三百年正统,最后可能要葬送在这李家父子手中了。在这西南几省,还有几人知晓朱家皇帝,还有这李家父子任用胥吏,弄出的什么战时内阁,此举不就是架空了陛下的权力嘛。”
听到顾炎武这么说,张煌言有些失望,这大名鼎鼎的顾炎武似乎也有些徒有其表。 “宁人兄觉得我汉家的正统重要,还是朱家的正统重要?当年太祖皇帝不过也是平民出身,为什么能够被尊为正统,这天命是哪里来的?还不是因为其驱除蒙元。”
“如果李家父子能够赶走满清,重新定鼎中原,为何不能让其做这江山呢。我觉得那晋王世子说的没错,这江山是汉家之江山,皇帝跟客人一般,没有那一家能够长做皇位。”
“咱们做这些还不是为了汉家子孙能够过得更好吗?”
“沧海公看样子已经被这李家父子收买了。”
顾炎武不屑地说道。 “宁人兄,我有没有被收买,你很快就会知道。要不宁人兄留下来看看。说实话,我很好奇,这李家父子能够做到什么程度。”
“沧海公可是要将在下交给那个李家父子吗?”
顾炎武道。 “哈哈哈,放心吧,在这西南,没人会动你宁人兄,你没听说过缇骑司吗?当初我与延平王进攻南京,你知道是谁打开城门的吗?”
“正是这缇骑司,你想他们在南京城都有人,这滇京城内的消息,他们能不知道吗?”
“沧海公,这李家父子莫非还敢用你?”
“当然,而且是委以重任,宁人兄闲人一个,不如跟我去交趾走一趟如何?”
“交趾?”
“嗯,交趾。”
“沧海公莫非是去交趾出使?”
顾炎武道。 “哈哈,天机不可泄露,宁人兄要想知道,跟再下去便是了。”
“宁人兄应该去过北方,应该知道鞑子皇帝看似是在拉拢汉人,实际上继续推行剃发易服,我汉家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断送了。”
“我张煌言现在不管谁做皇帝,但是汉家的文化道统不能变,不仅仅不能变,还要发扬光大。李家已经收复缅甸,在滇云之南修建学堂,传扬汉家文化,不管怎么样,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反正,他们要是篡位,我顾炎武第一个出来反对。既然沧海公要求,炎武就走一趟交趾。”
“不要急,不要急,咱们在这滇云看一看,我张煌言也不会随便认一个人当皇帝的。”
张煌言笑道。 张煌言有跟顾炎武说了李嗣兴的衣冠南渡理论。 他是历史大家,对此的理解要超过张煌言。 但是顾炎武的嘴巴还是很硬。 在他的眼中,想要谋朝篡位的人必然是奸诈的。 李嗣兴却在书房中见到了另外一人。 “梨洲先生,请坐。”
李嗣兴伸手示意道。 佩姨亲自过来为两人倒了茶。 “参见世子。”
黄宗羲已经年至半百,但是精神矍铄。 “梨洲先生乃是当世之大儒,能够来到西南,是我西南之幸事。”
“太冲也知道一些西南之事,世子殿下在西南兴建学校,在土人间传播汉家文化,实在是万古之功业。”
“只是西南原本就文风不盛,本世子只能投入更多的资源,修建学堂,补助学生,但是西南名师匮乏。我国子监中还未有祭酒。”
“假如先生不嫌弃,可否为我大明多造人才,神州沦丧,大明偏安西南,然我汉家道统不能断。先生曾经说过,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旺,而在万民之忧乐。”
“您说的要制定万民之法。这些本世子都深有感触,这天下要长治久安就必须要有万民之法。”
黄宗羲没有想到,李嗣兴竟然会认同他的这些观点。 要知道,他的这些想法在很多人看来可是大逆不道。 PS:求月票,求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