懵懂的操练,谈不上有啥气势,300名孬兵稀稀拉拉的在南口镇外的大道上跑着,跑着跑着,一些人脚下的鞋子不成了,就连皇甫淳脚下的千层底也报警了。
结果,第一天的出操草草了之,原因就是跑到最后,大家就差光脚了。
好在,此时的南口镇已经非常繁华,买一双布鞋也不过几个大子,皇甫淳带着关宝珊和几个大兵,到南口镇上转了一圈,把市集上能买到的布鞋全部都买了,数了数也不到200双。没法子,只能找到几个商号,让他们去京城里进一批来。
皇甫淳稍微测算了一下,要想把三个月的军训搞完,每个队员至少需要耗费五双鞋,这还不能保证在今后出勤时候的用鞋。此时他想到了师父脚下穿的皮鞋。
詹眷诚等留洋回来的人,尽管平日里也穿官服,可他们脚上穿的鞋却是西洋皮鞋。那次考察队出去的时候,不仅是詹眷诚穿着特殊的翻毛皮鞋,就是那几个洋学生也都穿着那样的皮靴,只有皇甫淳和跟着的那一哨新军穿的是布鞋。
在历史上,汉人都是穿布鞋,穷人家里干脆就不穿鞋,尤其是长江以南的穷人,他们一年四季都不穿鞋,如果论起步行的能力,北方人是绝对无法与南方人比拼的。在历史上,北方民族南侵,主要依靠的是骑兵,到了江南水网山区地带,骑兵基本上发挥不了作用,所以,尽管从汉朝开始,就不断有游牧部落觊觎汉人的花花世界,可如果没有汉人做内应,北方部族根本拿不下汉人的江山。他们就是再强,也不过是在平原地带割据,五代十国,南北朝的形成,都与这“脚力”有关。在古代,鞋的发展一直都是困扰各族的麻烦事。只有汉人,尤其是南方的汉人,干脆练出了铁脚板,不穿鞋一样走。蒙古人南侵,最后是靠汉人拿下江山,满清进关,同样是靠汉军最后定鼎江南,还形成了三个汉人藩王。
新军设立后,几乎全套引进了西式装备和服装,靴子也被引进了,在新军里,军官都是穿靴子的,可当兵的还是只能穿布鞋。因为靴子太贵了,一双高腰靴子,足足可以买几百双布鞋了,这是任何一个办军务的都舍不得花的“冤枉钱”。
其实,在这个时代里,军靴的问题不仅仅是中国军队里难解的问题,在西方国家的军队里也是一样。军官可以穿高腰靴子,而士兵呢?最富有的就是德国和英国了,他们的士兵穿的也是简单的皮鞋,如果讲究结实,还不如西部牛仔的鞋。
皮鞋的出现很早,受工业革命的影响,加工皮鞋的技术在10世纪中叶就成熟了,问题是,皮鞋的鞋底也是皮革,皮革的耐磨性也仅仅是比布鞋稍微高那么一点,很有限,可成本和价格就相差甚远了。穿皮鞋,如果像詹总办那样,上班,回家,坐车,走路上,走坏路没有的情况下,还是很耐穿的。可要是像士兵那样每天出操,还要到各地去忙活,那皮鞋的鞋底也就用不几天就磨穿了,所以,在那个时代还出现了一个补鞋匠的行当,专门更换鞋底。
那几个南口镇的商人还算是勤快,当天,他们就去了京城,晚半晌就背回了几麻袋布鞋,全部送到了保安队。皇甫淳通知关宝珊,发鞋,明天一早继续跑步。
当天其他时间,皇甫淳去了工地,他是边走边琢磨,那样的乱跑肯定不行,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情了,可要大家按着一个点去跑,怎么弄呢?此时,通往八达岭的路基已经在修,有些地方要填土夯实,就见那些民工在那里打夯。所谓打夯,现代人能够看到过的已经不多,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打夯,就是用石块做成一个圆饼子,就像放大的象棋子,在这个石块的周边钻有空洞,把绳子穿进去,然后围着一圈工人,大家一起使劲的拉,那石块就会被绳子拉得飞扬起来,然后工人再一起松手,那石块就落了下来,砸在地面上,把地面上的松土夯实。这样的夯石四周的孔洞少的有四个,多的时候可达十五个以上,如此多人的劳作,没有统一行动肯定不行,而且,并不是说这活计就来一下,喊一声就晚,而是要周而复始的不断进行下去,于是,就产生了具有指挥性质的有节奏的“号子”。也就在皇甫淳盯着打夯的工人干活时,另外一边的号子也喊了起来,原来是20多个苦力正在抬钢轨,他们每走一步都是在呼喊声的节点上,到底唱的是啥,皇甫淳听不懂,可这样的节奏却是启发了他。
当天晚上,皇甫就在自己的房子里想出了新招,他还特地的在自己的房间里转悠着模拟喊号子,慢慢的自己都觉得挺有新意的。
兵勇中,文盲很多,很早的时候,皇甫淳就想用什么法子教这些兵勇识字,可是由于一直忙其他的事情,光有想法,却没去真干。现在,他想着可以借这早上的跑步逐步的教队员们先了解了解千字文这样的蒙学,也许就能有个开端。
第二天一大早,先是集合了大家,然后皇甫淳开涮训话了。
“各位爷们,咱们昨天的操典是出洋相了,那不怪你们,怪我,因为我也是第一次。今天,大家都换了新鞋了,好,咱们就从今天开始,还是跑操,不过,像昨天那样乱跑可是不成了,没别的,跑的太难看了,知道的是咱们练腿力,不知道的还以为出啥幺蛾子了,所以啊,我想了个辙,咱们今天排着队,先小跑,大家按着号子上跑,啥号子呢?咱们是保安队,不是山上干活的苦力,所以,咱们得喊点高级的,我觉得,咱们先用千字文前面的四个字,那就是天地玄黄。”
“那可咋喊?咱们是跑步,不是干活,这号子怕是对不上吧?”冯化民说道。
“你们看啊,我先给你们做个示范。”皇甫淳是好脾气,也没在乎下面的叽叽喳喳,跟着自己就在队列前小跑起来,“天,天,天地天,玄,玄,玄黄玄,天地玄黄天地玄黄!”看来昨晚上练的不错,小跑着的皇甫淳喊的溜,跑的也好看。而且,那四个字还被他喊出了不同的节奏,听着很是新奇和提气。
皇甫淳在队前绕着小圈跑,没一会,关宝珊就跟在身后,也跟着喊了起来,接着就是冯化民,再接着就是一群队员,这喊声也就越来越大,不到一袋烟的功夫,所有三百队员全都跟了上来,于是,皇甫淳带着大队向镇外的大道跑去。
也许是新颖,也许是喊的号子提气,今儿这队伍不一样了,许多赶集的老百姓都用惊愕和羡慕加上赞许的目光看着这只身穿黑色制服的“新军”。有几个路过的富商和官员还大声的叫好,他们似乎感觉到新的事物出现了。
这一天的跑操大获成功,由于队员呼喊着跑操,步履整齐,加上都穿的是新式制服,不要说别人看上去利索,就是队员们自己相互看上去也是挺拔份的。皇甫淳也知道,刚开始训练不能搞的太远,跑出去三里地就往回跑,此时,本来都还感觉冷的,现在都见汗了,没想到这第一次整齐的跑操居然跑出了浑身通泰。
回到驻地,大家都还意犹未尽,相互之间还在打趣,都觉得这个操典好玩。
“皇甫协理,你真行!今天我明白了一个事,那就是只要号令整齐,这孬兵也能练出来!我对把保安队练出来心里托底了,这些天你所做的方方面面叫人服气,我决定了,今后,我听你的!”关宝珊走过来直接向皇甫淳“表忠心”了。
皇甫淳微笑着用毛巾擦着脸上的汗水,“关队长,后面难练的地方可不少,还是要给大家鼓劲,只有咱们练好了,差事才能牢靠,大家才有饷银,才能养家。练不好,最后大家都没面,最后全得崴泥。还有啊,你识字,今儿喊的这四个字给大家白话白话,能学着写更好,以后,咱们隔天换一句,慢慢的大家就识字了。”
“好!这个我醒的,能对我们这些丘八这么好的,您是第一个!”关宝珊说。
关宝珊能有今天这个态度可是皇甫淳费了老劲了。关宝珊第一次报上来的名额足足有五百多人,里面至少有100名的空饷。被皇甫淳给说回去后,他把空饷的名额拿掉了,可还是有400人。皇甫并不是嫌人多,可这400人里还有不少是抽大烟的,年老力衰的,这个皇甫淳也不可以接受。到后来,皇甫淳一个人一个人的对,那些抽大烟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不管关宝珊说出天花来,皇甫淳是坚决不能让这样的人留下来,谈到最后,这抽大烟的人,每人发了20块大洋的遣散费,愿意干嘛干嘛去,有门子的,回兵部去也不管。最后留下了300人的队伍,分为三个小队,还有四五十个老弱,皇甫淳让他们干起了辅兵的工作,比如,做饭的,管保安队小仓库的,给文盲队员写家信的等等,辅兵的薪水比正式队员要低。对此,关宝珊也是无话可说。能把这些老弱收留下来,每个月还给大洋,这就不错了。当然,如果这些老弱要自行退出去,也是给他们发遣散费,比那些抽大烟的要多一倍。同时,也宣布,正式队员也不是永久的,如果没有通过军训,那么也是会被淘汰的,淘汰下来的就是辅兵了。
不能不说,那个时代的兵勇,只要是穷苦人家出身的,只要不是好吃懒做抽大烟的兵痞,体力上都还是不错的。跑操成为每天早上的固定项目,接下来的就是练习从小站那边学回来的走队列,站军姿了,下午,还要上文化课。在这期间,每天还要有一个小队到工地上去巡逻,可以说,皇甫淳这个保安队是训练和执勤两不误。只不过,这个阶段里,皇甫淳还是没有让队员们动枪。
枪,皇甫淳知道是很危险的武器,当保安队的纪律没有训练出来的时候,给他们发枪就太冒险了。万一哪个混球,摆弄的时候不小心,走了火都是大事,更别说一些人头脑简单,一冲动,拿着枪打人怎么办?
关宝珊是想早点领枪操枪的,可当皇甫淳把道理跟他讲清楚后,他也是吓的浑身冒汗。琢磨着皇甫淳说的还真对,可是保安队不带枪,这怎么都觉得差点。
皇甫淳也是在琢磨这个问题,当初在天津的时候,怎么就忘记问问吴大哥,那新军里是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于是,他给吴子玉写了一封信去询问。
很快回信到了,不是吴子玉写的回信,而是在天津小站认识的冯焕章替吴子玉给皇甫写的回信,信里,直截了当的告诉了皇甫淳,“先发枪,不发子弹。熟悉后也不发子弹,不打靶,不作战,都不发子弹!”
“我说嘛!原来就这么简单?切!这个道理也太简单了!”看了回信,皇甫淳自己都笑了,“看来,这子弹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得想个好地方管住。”
练兵,皇甫要摸索着去弄,可这管东西就没那么困难了。那几十箱子弹全部被皇甫送到放炸药的特殊库房里去了,没有他的签字,一粒子弹都拿不出来。
不过皇甫淳还是举一反三了,从天津张仁逊那里买枪麦子弹的时候,张仁逊最后送了三支手枪给皇甫淳,现在,他自己的腰间挂了一支,给了关宝珊一支,剩下那支最好的,自然是给总办了,只不过詹眷诚把那支枪一直锁在保险柜里。
一个月以后,保安队员是背着步枪跑步了,特别的显摆,然后就是持枪走队列,持枪去工地执勤,不知道的看着吓人,其实,这个时候,一颗子弹都没有发。
又过了半个月,皇甫淳才分批的带着队员到一个山坳里去打靶,每个人打了五发子弹,结果,能够上靶的不到一半,更别提精确射击了。于是,皇甫淳就安排队员回去练习瞄准,过段时间再打,宣布,三次打靶不中者,淘汰!
队员们的压力太大了,在那种慢节奏生活的时代,他们一个个的忙的一塌糊涂,要训练,要识字,还要练习瞄准。冯化民这个时候成为了射击教练。
冯化民是怎么成了射击教练了?这也是皇甫淳的刻意安排。从天津回来后,冯化民就黏上皇甫淳了,无他,皇甫淳待人和气,善解人意,不欺负人,不摆老爷架子,这些都让冯化民宾服。皇甫淳见冯化民也识字,就有意的栽培他,在发枪后的几天里,皇甫淳就给他开小灶,告诉他射击要领。毕竟皇甫淳在天津开过枪,也明白了射击的要领,用嘴说起来可是一套套的。就这样,冯化民成教练了。
说话间,要过年了,此时,已经到了1907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