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清侃史官 > 阿敏这家伙,如今留他不得

阿敏这家伙,如今留他不得(1 / 1)

历朝历代,围绕皇位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这个过程中有人被干掉,有人直接登上人生的巅峰,多数情况下,都是以亲人的鲜血为代价的。对于皇太极来讲,他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有人与自己并列南面而坐,分享自己的权力,因此,他无时无刻不想着收拾三大贝勒。女真人不拘礼法的野性,使皇太极从来不缺乏挥舞屠刀的狠戾,可他在打压对手时所暴露的深邃心机,比狠戾更让人感到心悸。对此体会最深的,当然是他的那帮家族兄弟。而首当其冲之人,就是阿敏。阿敏,努尔哈赤的亲侄子,四大贝勒之一,江湖人称二贝勒。事实上,阿敏与皇太极这对堂兄弟是有仇的。当年,阿敏的爸爸舒尔哈齐因为不满皇太极的爸爸努尔哈赤处处压着自己,决定拥兵自立,结果不是哥哥的对手,被关了禁闭,徒刑无期,最后含恨离去。阿敏当时因为跟着爸爸一起造反,小命也差点玩完,还是诸兄弟一起帮他说情,才得以活命。努尔哈赤为了表现自己的宽宏大量,给了他个二贝勒当,大家旧事不提,心照不宣。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或者不断地重演。当皇太极处心积虑谋求上位的时候,阿敏在关键时刻提出了条件,说要我支持你也行,等你当上大汗以后,要允许我“出居外藩”。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给我兵马和钱粮,让我找个地方当个逍遥王,这和他爹的拥兵自立本质上没有什么两样。皇太极当即发了脾气,说你拥立不拥立,都是一样的结局,你说的这事我不能同意!皇太极和他的爸爸不一样,他并不满足于只当一个部落军事联盟的大酋长,他起码要像明朝皇帝一样,在自己所能掌控的领域里,当一个高度集权、唯我独尊的王。所以阿敏想“分开另过”的想法,是他绝不能容忍的!或许从这时起,皇太极心里已经有了杀意。公元1627年,后金天聪元年,大明天启七年,皇太极派阿敏领兵打朝鲜。皇太极有个很好的盘算,他打算用武力迫使朝鲜对后金服软,让朝鲜成为自己的后方支援,同时使明朝失去一个有力的战略伙伴。但阿敏也有自己的打算,他在攻破朝鲜以后,产生了占地自立、裂土为王的想法。不过这个危险的想法随即被他的弟弟济尔哈朗给制止了。阿敏的愿望落空,怨气无处发泄,于是纵兵杀掠,三日方休,之后扬长而去。暂不论阿敏想要裂土为王的罪名,毕竟这个美好的愿望还没付诸行动就已经胎死腹中。可阿敏在朝鲜的残暴行径,对朝鲜人民造成了不可原谅的伤害,极大地影响了皇太极与朝鲜人民的国际感情。阿敏施暴时有多得意,皇太极心里对他就有多气急。再加上阿敏时不时冒出来的自立为王的想法,为了后金内部的团结稳定,除掉阿敏被皇太极迅速提上了日程。公元1629年,后金天聪三年,大明崇祯二年,皇太极发动“己巳之变”,率后金铁骑首次大举入关,迫使北京城全面戒严,顺便解决了袁崇焕。皇太极胜利班师,命阿敏留在关内镇守永平、滦州、迁安、遵化四座城池。按皇太极的意思,阿敏就是嵌在敌人心脏附近的一颗钉子!但是,皇太极只给阿敏留下5000人马,5000人守住四座城,还都是战略要地,这简直是在拿别人的生命赌运气。明朝自然也知道永平四城的重要性,1630年,派重兵对其发动猛烈进攻。阿敏区区5000人要对抗数万明军,想不惨败都难。当然,如果皇太极此时派兵支援,形势可能会有所好转,但皇太极没有这么干。现在,阿敏只有两条路可选:第一,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与明军死磕到底,当然,这并不能改变城池失守的结局;第二,将城市来一个大清洗,给明军留下一片废墟,然后扬长而去。阿敏很明智地选择了后者,大捞了一笔,然后率军跑路。其实,阿敏的选择从军事角度上讲,并不能算大错,虽然丢了四座城池,但至少没有全军覆没,兵败被俘。至于弃城逃跑这件事,你只给人家5000人马,还想让人家对几万明军来个反杀吗?太强人所难了!可是,皇太极表示:你别给我找理由!我要的是结果!事实上,不管阿敏怎么做,都将难逃罪责:兵败被俘是大罪,不战而逃更是大罪。皇太极让阿敏以5000兵马固守四城,摆明了就是一个陷阱,阿敏的结局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顺理成章地,皇太极怒斥阿敏丢失城池、拒不听命,一口气列出阿敏16条罪状。对于后金的诸贝勒来说,阿敏只是他们的堂兄弟,关系并不亲密;加上阿敏为人自大骄傲、简单粗暴,平时人缘就不好;再加上皇太极明摆着的态度,于是大家纷纷附和君意,落井下石,阿敏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皇太极给阿敏判了死刑,不过既然目的已经达成,卸了阿敏的兵权,为免其他贝勒心生寒意、兔死狐悲,皇太极做出一副宽厚仁慈、悲天悯人的姿态——“恻然泪下”。他让士兵入城,对包括阿敏在内的战败军官一律免死,大家齐夸:大汗英明!从此,阿敏彻底离开了后金的权力中心。死罪虽免,但活罪难逃,阿敏自此一直被幽禁,10年后,阿敏无声无息地死于狱中。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大汉:我自年少万兜鍪 假太监:从伺候贵妃沐浴开始 镇国万岁:我真的只想当昏君 朱厚照的大明生活 父皇,请退位 三国:寸德未建,即被立储 乱世武夫 假太监:从混在皇宫开始 超品姑爷 人在三国写日记,坐收渔人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