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里,苏齐忙从怀里摸出一两银钱,塞到喜差的手里,并满面堆笑道:
“小哥辛苦了,一点心意,还请小哥收下。”
喜差的脸色缓和了些,但还是没有伸手来接。
苏齐一愣:难不成......还嫌少?
现在当差的胃口都这么大了吗?
一两银子在乡下,都够一个三口之家一个月的花用了。
算了,人生大事上也不能太抠门,就当花钱买个喜气。
于是他又掏出了四两,总共凑够五两,再次递了过去。
这回喜差终于笑脸盈盈地收下,还回赠了几句好听的恭维话。
自己得中,苏齐还不忘关心了下张默的情况,只听喜差道:“我只负责替您穿信,其他人的倒是没有留意。
您也莫着急,保不齐后面就有人上门来报喜了。”
人家这是委婉地提醒,怕是得中无望。
张默本来还有些微弱的期盼,听此一言,摇头苦笑:明知结局如何,还期望个甚!
苏齐拱手将人送走,回头见张默郁郁的模样,上前宽慰道:“时间还早,咱们再等等。”
说着,就将人重新拉回屋里等候。
可是直等到入夜,也没见有喜差再次上门。
张默这次彻底死心了。
苏齐为了开导他,特意出去买了只卤兔,还买了些许酒水回来。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两人都喝得有点上头,苏齐拍拍对方的肩膀,说道:“正榜没有,不是还有副榜吗?到时我陪你一起去看榜。
若副榜也没有,那也没事,等三年后下一科接着考,总能考上的。”
张默摇了摇头:“若这次没中就不会再有下次了,因为我不打算再考......”
苏齐还来不及问为什么,只听“咚”的一声,张默倒在桌上睡了过去。
“呵呵,这酒量也太浅了........”
话还没说完,他自己也倒在了桌上。
两天后,副榜揭晓,张默名次靠后,但好歹中了副榜。
苏齐问他可有再考的意思?
张默摇头,他准备到此即止,不打算再考。
如今他也算个贡士,再到六扇门当职也能名正言顺,不再是临时工的角色了。
当天,他就办理了入职手续,正式入了六扇门,成了个公职人员。
......
会试放榜后,科举形式明朗了许多,而进京赶考的学子们,也各自做着之后的计划。
中了正榜的学子,自然是好好复习,为后面接踵而至的殿试做好准备,最后一次人生大考,定要做好完全把握。
因为殿试是不可以复考的,最终考得如何就是如何,再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
所以走好这科举最后一步至关重要。
至于落榜的,大多都选择回家,也有打算留在京城,准备下一科再战。
也有如张默这样中了副榜,却不打算再考的,就等着轮候官职了。
苏齐与张默两人,仍然住在之前的租住屋里,苏齐还得为殿试再战,而张默每日早出晚归,开始了正式的职场生涯。
按照礼部公布的消息,殿试的时间定在了半个月之后。
时间实再不多,为了抓住仅有的日子,苏齐又恢复了悬梁刺股的苦读生活。
可能有人要问了,为何殿试的时间要安排得如此仓促,与会试仅仅隔了半个月而已?
这个么,朝廷也是为了节省人力物力的成本。
试想一下,假如殿试与会试中间相隔的时间太长,学子们必定要往返周折,长途跋涉劳心劳力,严重影响考试的心情。
但若将两场考试安排在一起的话,就避免了学子舟车劳顿,能节省下来时间让他们好好复习,好处显而易见。
不得不说,朝廷如此安排,也是颇具人性化,值得称道。
如今会试已过,殿试将近,所有参加殿试的贡生们都在卯足了劲地复习备考。
此次作为科举路上的终极一考,同之前的考试自然大不相同。
有哪些不同呢?
首先,主考官不再是朝廷官吏,而是由当今皇帝亲自担任。
其次,殿试的考场也不再安排在贡院,而是直接搬到了皇宫。
而皇宫作为考场,也不再设有考棚之类,所有考生都得在皇帝以及文武百官的眼皮子底下作答。
这就需要考生具备相当强的心理素质了,当然,能走到这一步的,心理素质都不会太差,但也不排除会有例外。
还有,殿试的出题方式也与之前的考试大不相同。
比如,从流程上来说,考试的题目先由内阁拟出,再由皇帝从中选出一道,以此来作为殿试的终极考题。
而且,殿试只考策论,不考其他。
最后,殿试的阅卷乃是由内阁首辅、次辅、以及大学士们一同阅卷,评判上也是采用的投票机制,不再是一人说了算。
总而言之,考生的成绩不再由单人决定,而是改为由集体决定,如此一来,工作量无疑会加大,出榜的时间也会推迟。
细说一下:
若是遇到特别好的卷子,内阁的某人会先用红笔画个圈圈;如果遇到一般的卷子,就画个三角;若是较差的卷子,那就直接打个叉叉。
等卷子全部区分完成后,就由内阁的其他成员将圈圈最多的十分卷子选出,呈送到皇帝的案上,御赐钦点名次。
也就是说,皇帝只管前十名的成绩,十名之后就由内阁自行排名。
值得一提的是,殿试的通过率几乎是百分之百,不出意外,每个参加殿试的人都能得到名次。
这也很好理解,科举之路阻力重重,但凡能够走到这一步的,能力都是得到验证过的,实没必要再行淘汰之制。
除非答题实在糟糕难以入眼,否则内阁不会随意罢黜考生。
但这样的情况几乎不会出现,还是那句话,能参加殿试的,能力都已得到验证,绝对不会答出糟糕的卷子来。
总而言之,只要参加殿试,铁定就能成为进士,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进士和进士之间也是有等级之分的。
通常分为上中下三等:
一等甲设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这前三名被称为“三鼎甲”,由皇帝御赐“进士及第出身”。
二等甲设若干名,第一名,即总榜的第四名,被授予“传胪”的称号,其他的名次统称为“进士”,并无其他特殊称号,这是第二档,会被御赐为“进士出身”。
最后剩下的统一归为三等甲,会被御赐“同进士出身”的功名。
那进士出身与同进士出身又有何差别呢?
差别大了!
科场有句老话“同进士如夫人”,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同进士就是没有考上进士,就如同男人的小妾一般,登不上大雅之堂。
得了同进士的人,在官职的安排上,自然要比进士差很多。
因进士都是皇帝御赐,所有,他们又被统称为“天子门生”。
苏齐之前卯足了劲地科举,势要得个好名次,但此刻走到最后一步,那追求好名次的心倒是降了许多。
眼看终点在望,最后一步只求安稳度过,即使同进士也能接受。
自己本就是寒门出生,当初科举也是迫于现实压力,此时能走到这一步已经很不错了,没必要挑三拣四。
毕竟只要顺利通过殿试,当官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只是官的大小不同而已。
官大官小无所谓,只要能当官就行。
此刻站在皇城外,看着高耸的城墙,苏齐反倒没了压力,录取比例在那放着呢,自己还担心什么?
只要正常发挥,殿试就不成问题。
如苏齐一般想的人还有好几百个,他们统一列队站在一起,等着接下来的安排。
到底是什么安排?
具体苏齐也不清楚,只知他们这些贡生,乃是来参加考前的礼仪培训,组织者,礼部。
说白了,礼部的人就是怕你们这群土包子首次面圣,不懂礼仪,冲撞了皇帝,那就不好办了。
轻则取消殿试资格,重则脑袋都有可能搬家。
想想真是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