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学透曾国藩 > 该变通时需变通

该变通时需变通(1 / 1)

【曾国藩语录】召募兵勇,遴选骑将,种种为难,来函均已洞悉。多将军马队最强,闻其在秦办回,因我马不敌贼马,全数改用步兵。英雄举事,变化无方。阁下智略过人,望思所以变化之法,一军得诀,则各军皆可仿效矣。【曾国藩轶事】曾国藩力戒模仿他人路子治军,时常求变于以理学,独创一体,变化兵制。咸丰二年(1852)6月,曾国藩被派充江西乡试正考官。7月25日行至安徽太和县境,接母亲病故讣闻,立即改服奔丧回籍。8月抵家。这时太平军正围攻长沙。10月,太平军因长沙无法攻克,解围北上,连克岳州、汉阳,遂成燎原之势。11月,清廷下谕湖南巡抚,着传旨曾国藩,“令其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事务”。12月,曾国藩奉旨到长沙创练湘军。曾国藩练兵,从咸丰二年(1852)12月起,至咸丰四年(1854)正月止,历时一年余。他的湘军,特别与众不同。首先,湘军是书生和农夫的结合体。它的将,大多是书生。书生能带兵打仗,不由人不怀疑。但书生长期受孔孟思想熏陶,存廉耻,重气节,能誓死卫道,这是曾国藩选书生为将的着眼点。他选将的条件是:一是才能治民,二是不怕死,三是不计较个人名利,四是能耐受辛苦。而这四点又归结于要有忠义血性,否则,“终不可恃”。湘军的兵卒都是农夫,其募兵制度规定,必须是朴实而有土气的农夫,其油头滑面,有市井气、衙门气的人,概不收用。农夫吃苦耐劳,湘军挖长壕、扎硬寨,不准穿有色衣服,只准着草鞋,种种规定,农夫都容易办到。同时,农夫朴实,没有受过革命精神感召的农夫,容易接受封建思想的灌输,这是曾国藩招农夫入伍的着眼点。就是这些不知战事的书生,带领粗经训练的农夫,战胜了强大的太平天国。这在当时和后来都被人们看成是一个奇迹。其次,湘军特别重视精神训练。曾国藩自称“训练之上,非战阵之才”。而他的训练,主要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思想教育和军纪教育。称之为“训家规”。宣称“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每逢三、八操演日,他必亲自下校场,“反复开说至千百语”,“每次与诸弁兵讲说至一时数刻之久,虽不敢云说法点顽石之头,亦诚欲以苦口滴杜鹃之血”,用以激励士兵“天良”。湘军兵营几乎成了一个大学校,以“四书”《孝经》为课本,“常教士卒作字读书,书声琅琅,如家塾然。又时以义理反复训喻,若慈父之训其爱子,听者潸然泪下”。有这样的思想教育做铺垫,就容易形成一种“死长尊上”、“明等辨威”的风气,所以,人们认为湘军是一支儒教色彩很浓的军队,是一支有思想、有主张的军队。这样的军队,再加上升官发财的激励,自然就胜多败少,一往无前了。曾国藩为什么能战胜太平天国,这是令人深思的问题。论兵员,太平军始终比湘军数量多,天京之围,仅李秀成、李世贤的援军就达十多万人(号称60万),而天京城下的湘军水陆仅三万余人。以后围城湘军陆续增至5万,而太平军城破被杀的就达十万余众。论装备,李秀成有洋枪二万余杆,其“开花棚炮,横飞入营”,令人心惊胆战,以致曾国藩在战后多次感叹,“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论战争的指挥者,太平军前期的杨秀清、石达开,后期的陈玉成、李秀成,均不是等闲之辈。那么湘军制胜的原因在哪里?从战争的动员来看,曾国藩以保卫名教作号召,动员士大夫阶层和“乡野老实之人”参军作战。湘军的书生将领都笃信程朱理学,有顽固的封建主义世界观,而出身农民的士兵与封建礼教并不矛盾,于是,他们在“誓死卫道”的口号下很容易结成一体。洪秀全用来动员群众的,是从西方传教士那里道听途说来的天主教义,在中国本来就没有根基,特别是后来发生天父的代言人杨秀清竟然被杀的事件,人们的宗教热情顿然冷淡下去,诸王离心离德,群众像一盘散沙,这仗就打不下去了。从战争的指挥来看,曾国藩本来是文人,并不懂打仗,王运闿的《湘军志》也说他“以惧教士,以惧行军,用将则胜,自将则败”。湘军的几次大败仗,如靖港之败、九江湖口之败、祁门之围,都是曾国藩直接指挥的。然而,关于战争,曾国藩有几点则非常卓越:一、他不是战阵之才,却是治兵之才;二、他不是成功的前线指挥官,却是英明的战略家;三、他制定的基本战术方针有效。【智慧解读】人生之路,不是一条,而是多条。同样,为求生存,也应该有多方面选择的可能,防止把自己引入偏端。当然,具体能否如此,与一个人的性格有关系。曾国藩带兵打仗,苦读古书,似乎不善求多变之路,实则不然,他能从大局看问题,灵活地对待眼前事,不是死板教条地固守一法,自然显得变化多端。作为一个驰骋疆场、又深习古籍的人,能有如此之头脑,实属不易。“英雄举事,变化无方”,这八个字,可以说是曾国藩评价古往今来英雄豪杰的点睛之笔。倘若说明变、求变、应变体现了他们的见识、勇气和能力,用变才是他们智慧谋略的充分展现。与其他人不同,他们不仅有远见卓识,有应付危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在历史的竞技场上千变万化,最终取得胜利。他们善于把握事物变化的规律,因此有预见能力,有自我完善能力,有应对变化的能力,而且还有利用变化规律的能力。应变要求在事物发生变化的形势下,及时有效地作出正确反应。应变有一定的被动性,这一点与主动求变有显著区别。应变的特点是迅速、及时、有效。尤其对付突发变化,如果反应迟钝,措施不当,就可能招致损失。曾国藩一生遭遇突发变故,陷入被动局面大小无数,大多能应对自如,摆脱窘境,可谓应变大师。他认为应变的精髓就是相时制宜,因应无方,也就是抓住事物变化的本质和规律,善于利用各种因素应对。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大汉:我自年少万兜鍪 假太监:从伺候贵妃沐浴开始 镇国万岁:我真的只想当昏君 朱厚照的大明生活 父皇,请退位 三国:寸德未建,即被立储 乱世武夫 假太监:从混在皇宫开始 超品姑爷 人在三国写日记,坐收渔人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