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学透曾国藩 > 植根朴拙方成大器

植根朴拙方成大器(1 / 1)

【曾国藩语录】陈玉恒长处,来示二语,最为切当。惟敝处当差人员,不免官气,须嘱陈玉恒不可沾染官气,宜常守贵处朴实规模,方能培成大器。【曾国藩轶事】曾国藩从理想树立、修持自身、办事待人诸多方面论述了“朴实”的重要性。同治六年(1867)十月,他给弟子李鸿章写信说:大约有关商民生计者,但以“为民请命”四字与之朴实说去,始终不移。在我有真挚之情,亦不致遽激各国之怒,似与来示所谓“贵有至理、不掉虚机”者稍相吻合,卓见以为何如?“为民请命”是历代有志之士义不容辞的责任所在,曾国藩出山领军,与其说为维护清政府的稳定和本阶级的利益,不如说更多地受这种使命感的驱使。以此作为目标,正体现了“朴实”二字的精神。对于狡猾的洋人,他也一本“朴实”二字,认为如此则我有真挚之情,会换得洋人的同情理解。曾国藩这种外交思想有些消极影响,甚至显得迂腐天真,但在“教案”的处理过程中,因为中方也有失理处,兼之国家势弱,无力与抗,这样做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曾国藩提倡“朴实”的另一重要表现,是他最厌官气。他所谓的“官气”特指当时官场中的习气。自嘉庆以后,清朝吏治腐败日渐加剧,养成了一种浮滑的风气,对此,曹振镛所说的“多磕头,少说话”就是绝妙写照。曾国藩对此深恶痛绝,为扭转这种风气,他甚至采取了激烈的措施。同治二年(1863)九月,他在给部下名将张运兰的信中说道:“我楚师风气,大率尚朴实,耐劳苦,老湘营恪守成法,故声名历久不衰。”

鼓励他“整顿岭南军务,不特革其骄疲之习,尤宜挽其浮靡之风”“坚持定力,崇朴去浮”,保持朴实的良好作风。后来曾国藩待人办事渐趋于圆通,不似开始时锋芒毕露,但他圆而不滑,变而不浮,终生恪守“朴实”二字,并屡次以此告诫部下朋友。如他在给手下将领的批文中非常明确地提出,要“除去官气,专务朴实”,进而总结说,“古人之有为者,不外乎此。即近日湖南诸贤,亦不外此”,把“朴实”视为办大事有作为的必备条件。他认为“朴实”是人的根基,只有根基稳,才能枝叶茂。他在给帐下幕僚孙衣言(后官至太仆寺卿)的信中教导说:“方今崇尚浮华,目染耳濡,不患不趋于文,只患不葆其质。植根朴拙,乃大器也。”

他的朋友吴坤修,曾与曾国藩相互勉励,并在曾帐下当过幕僚,1866年,他升任安徽按察使,临行前,曾国藩特地加以叮嘱,后又写信劝诫,主要也是让他除官气,归朴实,信中是这样说的:阁下向来每遇得意之际,说话多不检点,又以游幕过久,官气颇重。湖南、江西物望之损,大抵由此二端。今骤当重任,务望时时省察,摒除官场之习,力戒浮薄之言。对于他人,曾国藩也常以此二字相告。一般人以为,处事以圆滑为上,并每每以此为努力方向,实则是对世事不明所致。曾国藩并不反对处世采取技巧,他强调的是做人要有根本,本不立,再好的技巧也无用,甚至还会反受其害。以“朴实”为本,培植根基,而后再讲权变,方能无虞。这就是曾国藩所说的“常守朴实规模,方可培成大器”的真义所在。【智慧解读】“朴实”二字,曾国藩经常提及诫己教人,其本源即在于“实学”传统,但经过曾国藩的简化、提炼,成了他思想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他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之一。这两个字虽然平淡无奇,却包含着深刻的义理,可以说,它们综合了圣贤豪杰两种人格要求,体现了其中的真正精神。“朴”字强调的是个人修养,即内圣、品德部分,要求人应当坚守原则,逐步强化自身素质。“实”字则强调经世效果,即事功、勋业部分,要求注重实效,使自己的学问、思想能产生积极影响。二字合一,恰好浓缩了最高人生理想。曾国藩所以常提不厌,正是为此。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大汉:我自年少万兜鍪 假太监:从伺候贵妃沐浴开始 镇国万岁:我真的只想当昏君 朱厚照的大明生活 父皇,请退位 三国:寸德未建,即被立储 乱世武夫 假太监:从混在皇宫开始 超品姑爷 人在三国写日记,坐收渔人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