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4.4大战余波
这一回说到,北国争衡无休日,南地绮丽有神将。
一场冠绝南北朝的钟离之战结束后,北魏军中高层元英、杨大眼及萧宝夤三人皆得以幸免。三人回国后,有官员建议将三人处以极刑,但宣武帝免除三人死罪,只剥夺元英及萧宝夤的爵位,贬为平民,杨大眼则流放至营州充军。(开除那什么顶三年啊。还是柿子挑软的捏,杨大眼背景最差。其实杨大眼罪最小。)但不久后宣武帝拓跋恪为对付国内叛乱及对南朝用兵,先后恢复了三人的官爵。(杨大眼其实有很多故事可以讲,比如他的妻子潘将军,红颜上阵,是史有明文的以杀伐为主业的女性,与秦良玉同辉。田中芳树赐名“潘宝珠”,虽未必是史实那也是可以与“孙尚香”、“李秀宁”同列的名字。史载潘氏武艺高超,善于骑射,自行来到丈夫军中,身着戎装,当厮杀时和丈夫一起与敌军刀剑相交,当游猎时并骑出入丛林。花木兰的事迹,可能就是受了她的影响,田中芳树在书中将潘宝珠与祝英台相提并论,可能是想营造出一种南北女性的对比效果吧,可惜写砸了。从潘宝珠,再到杨大眼的先辈们杨难当、杨保宗,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就是“杨门女将”的模板呀!但是潘宝珠结局并不好,杨大眼被流放期间,勇猛的潘宝珠耐不住寂寞,红杏出墙,杨大眼回来升官后,闻讯把潘宝珠干掉了。可怜红颜没有好下场。所以这事儿吧,后世没有人宣扬,本来巾帼飒爽,后来摊上了这么个结局。杨大眼也不争气,本来说是勇冠三军,后来在钟离之战中沦为别人的背景板、经验包。所以这对夫妻在现在的存在感极差的。杨大眼与潘宝珠有多个儿子,看来基因都不错,比如风流的基因。最出名的叫杨白华,居然勾搭上了掌朝太后胡充华,把胡充华迷得不要不要的,后来弄得太难看了,他就与兄弟一起跑到南朝去了,后来当了宣城内使,太守一方,官也不小了。后面侯景之乱时还有出场,敬请期待。)
梁武帝此后,受了钟离之战的鼓励,后来又数次北伐,比如南梁天监十年(北魏永平四年,ad511年),梁振远将军马仙琕率军与北魏军争夺朐山(治朐山,今江苏连云港西南海州)的作战。朐山城内柴粮俱尽,守城将领傅文骥在关键时刻献城降梁,魏主将卢昶遂于十二月率军逃走,其余魏军相继溃败。时值天降大雪,北魏军冻死、冻残者约三分之二。马仙琕率军追击,大破之。二百里之间,魏军尸体随处可见,幸免于难的仅十之一二。卢昶单骑逃走,连皇帝赐给的符节都丢掉了。唯萧宝夤率军返营。(倒是哪儿都有他。)ad514年,萧衍决心夺取寿阳,遂命在寿阳下游一百三十公里处的浮山附近,建立横断水坝。计划水坝筑成后,淮河上游水位提高来淹没寿阳。水坝完成后不久雨季来临,淮河水位暴涨,水库盈满。于是水坝崩溃。建立在坝上的军营和沿淮河下游两岸的村民共计十余万人全被洪水冲走,葬身河底。梁普通五年(北魏正光五年、ad524年)六月,梁武帝萧衍命豫州刺史(治今安徽合肥)裴邃为督征讨诸军事指挥各军北进。至次年四月,双方互有胜负。五月,裴邃病死军中,梁以中护军夏侯亶代邃指挥各军。(裴邃与南齐名将裴叔业一族,裴叔业晚节不保投北魏,裴邃也跟着去了。后来南归,梁武帝用人不疑,这在裴邃身上很正确但在侯景身上就是扯淡了。该战役持续两年之久。普通五年,由梁朝名将裴邃挂帅,一度攻陷寿阳外城,由于后军失期不至,只得改变战术,将火力集中于寿阳周边镇戍,建陵、曲木、琅琊、檀丘、狄城、甓城、黎浆、东莞、安城、马头等据点相继沦陷,寿阳城实际上已是孤城一座。然大功将成之时,主帅裴邃却驾鹤西去,梁武帝只好以夏侯亶代之,军退合肥休整。)北魏以萧宝夤为都督徐州东道诸军事,率众将征讨梁军。不久,北魏扬州刺史长孙稚将梁军击退,并斩杀虞鸿。
普通六年(ad525年)正月,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叛乱不成,在彭城(今江苏徐州)请求归附梁朝。(元法僧是北魏皇室旁支,与当时掌权的胡灵太后不睦,因看北魏内乱,想自立,ad525正月十五,七十二岁的元法僧在彭城自称天子,国号为“宋”,改元“天启”,将几个儿子都封了王爵;同时部署将帅,调集兵马,作战守之准备。朝廷见宗室元法僧自家人起乱,杀害使臣,剪除异己,僭号称帝,哪能容忍?当即诏令安乐王元鉴率领大军气势汹汹杀奔徐州,讨伐他这个皇室叛逆。有野心而乏实力的元法僧,没料到朝廷会这么快就调派大军前来征剿他,眼见得朝廷的征讨大军即将兵临城下,一下子慌了手脚,自知不敌,也顾不得什么“帝位”了,保住老命要紧,赶忙派他的儿子元景仲到南梁请降,愿为附庸。徐州辖七郡二十四县,据鲁、豫、皖、苏要冲,历来是军事重镇,正欲北图的梁武帝见天上掉下个大馅饼,当然高兴。)于是梁武帝任命神将陈庆之为武威将军,与胡龙牙、成景俊率领梁军前去接应回梁朝。回军后,接着陈庆之官拜宣猛将军、文德主帅,受令率领两千人马护送豫章王萧综入镇徐州。五月,北魏派遣安丰王元延明、临淮王元彧率两万人马前来反击梁军。元延明先派遣别将丘大千在浔梁筑垒,监视梁军靠近边境。陈庆之进逼其垒,一战便将其击溃。六月,梁守将豫章王萧综无故而降。(就是萧衍的便宜儿子萧综投北魏认祖归宗的大事件。坑爹啊!这是真正的坑爹!还带累神将英名受损。)魏军入彭城,乘胜追击至宿预(今江苏宿迁东南)。带累梁军损失十之七八,只有陈庆之攻破关门,连夜撤退,其人马所谓白袍义从均得以保全。
普通七年(ad526年),天公作美。史称“淮堰水盛,寿阳城将没”。梁朝再度数军齐发。“高祖复遣北道军元树帅彭宝孙、陈庆之等稍进,亶帅湛僧智、鱼弘、张澄等通清流涧,将入淮、肥。魏军夹肥筑城,出亶军后,亶与僧智还袭,破之。进攻黎浆,贞威将军韦放自北道会焉。两军既合,所向皆降下。”这仗神将陈庆之表现活跃,北魏豫州刺史李宪派遣其子李长钧修筑两城与陈庆之相抗衡,陈庆之进攻。十一月,李宪力屈献寿阳城投降,陈庆之入据其城。(梁武帝心心念念的寿阳城今次终于夺回。)后来又有涡阳之战,不过南史北史记载极端对立,也扯不清的,反正从历史轨迹看,双方谁也没有取得很大优势,说自己怎么怎么行的,都是战术胜利。这就是“历史的真实”史观的好处了,我们不追求历史上是否真实发生过,我们追求的是,在当时历史状况下,最有可能发生的事!(所以说,有人问,为什么中华对北方游牧民族战绩越来越差,秦汉吊打,后来就一蟹不如一蟹了。事实上,秦汉的北方蛮人,没有文化,历史是单方面由我们来记录的。到了南北朝时期,南北双方各自记史,双方就打个平手。虽说《南史》《北史》的记载都极尽夸张之词,但是综合起来看,也大致能得出“历史的真实”了。)
大通元年(ad527年)十月,陈庆之隶属于领军将军曹仲宗,随其进攻北魏涡阳(今安徽蒙城)。北魏派遣征南将军、常山王元昭率领马步兵十五万人赶来增援,先头部队到达驼涧,距离涡阳四十里。陈庆之想要迎战,寻阳太守韦放认为敌人的先锋必定是轻装精锐部队,与之交战即使胜利,也不能算作成功,假如战败了,会挫伤己军军威,兵法指出要以逸待劳,所以不如不出击。陈庆之却说:“魏军远道而来,都已疲惫,距离我军又很遥远,必定对我军不存戒心,趁着他们尚未集结,要打击他们的气焰,出其不意,敌军必无不败之理。而且我们已经获悉敌人所占据的营寨,周围树林很茂盛,所以敌人肯定不会夜间出动。各位如果心有疑虑,我请求独自领兵前去袭击。”于是陈庆之率所部两百名突骑兵奔袭魏军营地,击败敌军先头部队,魏军非常恐慌。陈庆之于是回师与各位将领连营进发,据守涡阳城,与北魏军队对峙,自春至冬,经历了数百场战斗,人马疲惫,士气低落。
此时魏又大将军李奖、乞佛宝、费穆等众五万来援,在梁军的后方修筑营垒,曹仲宗等人担心腹背受敌,考虑要撤军。陈庆之手持符节(由此可见,陈庆之是作为梁武帝的幸臣身份在军中作监军的。犹如后世唐宋以太监监军。)立在军营大门大声阻拦说:“大家共同出征,来到此地,已经历时一年。耗费的粮草武器,数量极大。各支部队却全无斗志,都想逃脱,这怎能算是要建功立业,只不过是聚集在一起掠夺罢了。我听说将士兵置于必死之境地,才会有奋战求生之决心,等到敌人全部合围,然后与之决战。若确实想要撤军,我另有密诏,今天有谁违抗的,就依密诏处置。”曹仲宗等人不得已,就听从了他的意见。当时魏军建筑了十三座城塞,想要以此控制梁军。陈庆之在夜色掩护下,出动骑兵突击魏军,连克四个营垒。涡阳戍主王纬闻讯,以城降梁。其余九城,兵甲犹盛。韦放在投降的魏军中挑选三十余人予以释放,让他们回去,到魏军各营垒报告涡阳陷落的消息。同时,陈庆之率军随释放的魏军士卒之后,擂鼓呐喊攻击。在梁军的凌厉攻势下,魏军剩下的九座城堡也先后溃败。梁军乘势追击,大败魏军,俘斩甚众,涡水为之断流,又降城中三万余人。梁武帝诏令以涡阳之地设置西徐州。梁军又乘胜进至城父。(所谓北魏军十五万、五万,都是南史的记录。北魏当时内乱自顾不暇,四境烽烟迭起,边北六镇作乱、关西也乱关东也乱,根本发动不了多少军队对南边。这仗规模应该不大,涡阳戍主王纬在北史中毫无踪影,可能是个不入流的小官。此仗,应该定位为双方的边境冲突,事实上梁朝应该也无力发动灭国之战。当然,神将陈庆之表现不错,就此从梁武帝身边的幸臣脱胎换骨成为军界大佬,为后来的名震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八壹中文網
后面,还有神将陈庆之北伐以及皇侄萧渊明北伐,(这都只能叫投机了,一次利用元灏之变、一次利用侯景之变,神将陈庆之大放异彩、但萧渊明那一次还玩现了。)渐渐就不能看了。。。(怎么说呢?梁武帝恢复之心是有的,否则也不会发起一次次北伐,但是到后来,估计他自己也都不相信自己能统一了吧。。。第一次萧娘就给玩了个大现,后来又有一次自己淹死数万,然后萧综又给他玩了一把大的。。。谁的小心脏也经不起呀!估计他认为天道也没有站他这边了,所以后来发起的北伐,很随意呀,打哪算哪,根本没有章法。最终打不出任何效果也就理所当然了。其实,从北魏陷入低潮后,梁其实是占据优势的,又有韦睿、曹景宗、冯道根、裴邃、陈庆之、昌义之一班或骁勇悍将或智谋之士,若能利用好了,未必不能大有作为。而且北魏的乱局给了多少次机会啊!结果梁武帝一手好牌,打得惨不忍睹,天予不取必受其咎,所以结局不堪,也是活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