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3北朝法统
这一回说到,频繁开顾天下计,难堪摆度身后事。
孝文帝接过文明太后的枪,更加大张旗鼓地推进汉化改革。孝文帝继承了先辈们汉化的遗志,重用汉族士人,在各方面进一步实施改革,全盘推行汉化。他模仿汉族王朝的礼仪,作明堂、建太庙、正祀典、迎春东郊、亲耕藉田,祭祀舜、禹、周公、孔子,养国老、庶老,允许群臣守三年之丧。
太和十五年(ad491年)十一月,他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他在考课诏中规定:“二千石官吏考在上上的,试充四品将军,赐乘黄马一匹;考在中上的,委任五品将军;考在上下的赐给衣服一套。”同年冬天,设太乐官,议定雅乐,除去郑、卫之音;命中书监高闾与乐官讨论古乐,依据儒家六经,参照各国音乐志,制定声律。太和十六年(ad492年)正月,颁布五品诏。又命令群臣议五行之次,采纳秘书丞李彪等人的建议,以为晋承曹魏为金德,北魏应承晋为水德。四月,颁布新律令,废除了北魏初年残酷的车裂、腰斩,改为枭首、斩首和绞刑三等,把夷五族、夷三族等酷刑加以降等,夷五族降止同祖,夷三族降止一门,门诛降止本身。(曾经的草原可汗,终于坐起巍巍明堂!)
孝文帝拓跋宏亲政后,推行汉化最重要的措施是迁都洛阳。北魏长期都于平城,平城偏北地寒。偏北的地理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符合中原文化惯例,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自古洛邑是天下中心,“八方之广,周洛为中,谓之洛邑”。)为保证迁都顺利进行,孝文帝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太和十七年(ad493年)五月,他召集百官,宣称要大举伐南朝齐,计划在南伐途中造成迁都的既成事实,避免讨论迁都的扯皮。任城王拓跋澄站出来反对南征,退朝后,他立即召见任城王澄,屏退左右,单独与拓跋澄交底说:“这次举动,的确不易。但国家兴自塞外,徙居平城,这里是用武之地,不能实行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实在难啊!崤函帝宅,河洛王里,朕想趁此南伐大举而迁居中原,不知任城王意下如何?”拓跋澄被提醒,立即表示赞同。六月,即刻下令修造河桥,以备大军渡河。并亲自讲武,命尚书李冲负责武选,选择才勇之士。七月,立皇长子拓跋恂为太子,发布文告,移书齐境,声称南伐。下诏在扬、徐二州征集民丁、召募军队。又使广陵王拓跋羽持节安抚北方六镇,调发精骑。(拓跋宏是个人才,要么背后有高人,这么大的事情,一旦暴露到处是反对的声音,居然被他轻轻巧巧地办成了。要知道,当然鲜卑中,反对汉化的还是占主流,搬到以汉人为主的洛阳,肯定会被大量反对。)至此,准备基本就绪。
太和十七年(ad493年)八月,孝文帝拜辞冯太后永固陵,率领群从百官,步骑百余万从平城出发南伐。命太尉拓跋丕与广陵王拓跋羽留守平城,以河南王拓跋干为车骑大将军,负责关右一带的军事,与司空穆亮、安南将军卢渊、平南将军薛胤等共同镇守关中。大军经恒州、肆州,于太和十七年(ad493年)九月底抵达洛阳。时值深秋,阴雨连绵,大军就地休息待命。当时许多鲜卑大臣虽不愿内迁,但更畏惧南伐,故只得相从,不敢再提出异议,遂定迁都大计。(当拓跋宏提出,要么继续南下、要么就地休息的选项时,大事底定了。)太和十八年(ad494年),孝文帝正式宣布迁都洛阳。随着迁都的进行、大批鲜卑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内地,北魏政府又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即阿尔泰文明与汉族文明的冲突问他。在王肃、李冲、李彪、高闾等汉族士人的支持下,迁洛之后,孝文帝立即着手改革鲜卑旧俗,全面推行汉化。
太和十八年(494年)十二月二日,孝文帝下诏禁止士民穿胡服,规定鲜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数民族人民一律改穿汉人服装,朝廷百官改着汉族官吏朝服。几天后,又下诏免除迁户三年的租赋,鼓励他们在政府新授给的土地上耕种;他们中的许多人还被选为羽林、虎贲,充当禁卫军。恰在这时,萧道成的侄子萧鸾杀海陵王萧昭文,篡位自立,称明帝。消息传来,孝文帝怒斥萧鸾不忠不义,遂以此为借口,兴师问罪。不过这只不过是他自占中华文明道德高点的表演罢了。太和十九年(ad495年)五月下旬,孝文帝从前线回到洛阳,不顾鞍马劳顿,又立即召集群臣,商议禁绝胡语。六月,正式发布诏令:“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当月,孝文帝又发布诏令,规定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葬在河南,不得还葬平城。于是,从代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全都成为河南郡洛阳县人。孝文帝又依据古代《周礼》中的制度,下诏去长尺,废大斗,改重秤,颁行全国。太和十九年(ad495年)八月,洛阳金墉宫建成,诏令在洛阳城内设立国子学、太学、四门小学。九月,新都营缮工程初步告竣,平城六宫、文武全部迁到了洛阳。
太和二十年(ad496年)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他在诏令中说:“自代郡迁到洛阳的诸功臣旧族,姓或重复,都要更改。”于是,皇族拓跋氏改姓元氏,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奚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改姓以后,鲜卑族姓氏不再重复奇僻,与汉姓完全相同,鲜卑族在汉化的道路上又迈出了新的一步。为使鲜、汉两族进一步融合,孝文帝还大力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他带头纳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陇西李冲等汉族大士族的女儿以充后宫,并亲自为六弟聘室,命长弟咸阳王元禧聘故颍川太守陇西李辅女,次弟河南王元干聘故中散大夫代郡穆明乐女,次弟广阳王元羽聘骠骑谘议参军荥阳郑平城女,次弟颍川王元雍聘故中书博士范阳卢神宝女,次弟始平王元勰聘廷尉卿陇西李冲女,季弟北海王元祥聘吏部郎中荥阳郑懿女。六个王妃中,除代郡穆明乐女出于鲜卑八大贵族之一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孝文帝还采用魏晋的门第等级制度,在鲜卑贵族中分姓定族,根据姓族等级高低分别授以不同的官位、给予不同的特权。
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鲜卑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大大的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史称“孝文帝中兴”。(从此,鲜卑与汉人渐渐难分了。北魏也渐渐成为了文明的高地,洗尽膻气,也是堂堂中国人士了!这也是我愿意把北魏归入中华正朔的原因!事实上,中华第二法统崛起、以及与南朝的第一法统并行,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所谓主权在民,法统来自屁民的认同。再加上拓跋自认是黄帝后人、昌意苗裔,这文化认同也有了。到了这个时代,北朝的巍巍堂皇之气,已有压倒南朝之势。“王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肃一饮一斗,号为漏,经数年已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谓肃曰‘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肃对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是有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惟茗不中与酪作奴。’”八壹中文網
这王肃是南朝王家名士,叛逃北朝,初来时尚有自己来自煌煌上朝的文明自傲感,后来发现北魏的文明气息渐渐压过了自己所秉持的,只能顺应潮流、强撑着说声不当作奴罢了。从此传下“茶为酪奴”这一典故。这个王肃,与鬼畜王司徒的儿子名字一模一样,当真是曹魏一王肃、北魏亦一王肃了!)孝文帝改制也遭到了一部分保守的拓跋贵族的反对。他们不仅在改制前进行抵制,在改制中和改制后也不断反抗。ad496年,太子拓跋恂企图逃回平城发动叛乱,被孝文帝处死。同年冬,旧贵族在平城发动兵变。孝文帝派军平服了叛乱,保证了改制的顺利进行。(可惜,北朝法统初建立,北魏王朝就开始走向颓势了。)
不过,魏孝文帝拓跋宏也是英年不寿,太和二十三年(ad499年)四月初一日,在时局最需要他的时候,孝文帝崩于谷塘原之行宫,年仅三十三岁。孝文帝驾崩后,彭城王元勰与任城王元澄秘密商议,恐孝文帝逝世的消息外露,南齐陈显达返兵追逼,故秘不发丧,行抵宛城的时候才派遣中书舍人张儒奉诏征太子元恪前来,将孝文帝逝世的消息公诸于众。这拓跋宏虽然伟大,但是天下事易而家事不易,他的身后还是搞得一地鸡毛。拓跋宏死前,怕外戚乱权,赐皇后冯润死,贬其弟冯夙。谁想这一步却是掉入了彭城公主挖好的陷阱。
原来,皇后冯润的弟冯夙看上了寡居的彭城公主(此前彭城公主嫁的刘承绪早死,刘承绪是南朝逃亡者刘昶的儿子,刘昶是刘义隆的儿子,在刘子业大杀诸叔时投奔北魏。那时北朝的南朝流亡者还是奇货可居的,北魏居然嫁了三个公主给他),但是彭城公主不愿意,于是索性诬陷嫂子皇后与人私通。结果是冯氏被清洗,导致了高氏的上台。(事实上,冯氏后戚倒未必作乱,但这高氏后戚倒是确确实实地乱搞了。)
这彭城公主也是妙人儿,值得大记一笔。她的第二任丈夫就是“酪奴”王肃,还是南边的名士,接着王肃很快就也死了,估计彭城公主在榨汁技术上颇有心得。(王肃娶了公主后,其原配谢氏从南朝偷渡过来投奔丈夫,作了一首诗赠给他,希望力挽丈夫王肃的“芳心”,诗歌内容为:“本为箔上蚕,今作机上丝。得络逐胜去,颇忆缠绵时?”公主不舍放手,于是回复了一首诗,“针是贯线物,目中常纴丝。得帛缝新去,何能衲故时?”可怜香茗终为酪奴!女人何苦为难女人?而彭城公主也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对王肃的原配和孩子赶尽杀绝。甚至在王肃去世后,让谢氏和王肃的孩子继承了王肃的爵位。)然后是彭城公主的第三任老公张彝。接着另一个外戚高肇也搅了进来。高肇的能量大得很。但是彭城公主看上了“有王臣之气”的张彝,丢给高肇一张好人卡,这一次,公主终于如愿以偿和自己喜欢的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高肈追求公主不成,便对张彝怀恨在心。他处处与张彝作对,后来终于逮到一个机会,举报张彝乱用刑法,再罗列其罪名,革了张彝的职。但彭城公主仍不离不弃,一直照顾张彝,不给高肇好脸色。(贵圈真乱!这彭城公主也是没谁了,接连被两个国舅看上,她是专克国舅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