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人间百戰 > 第215章 楚汉相争之大汉后话1

第215章 楚汉相争之大汉后话1(1 / 1)

19.5.1题记

本篇述建汉后撕扯之战。凡二战:

名称绞杀功臣之战,时间bc200,地点全国,对阵刘吕夫妻对异姓王。

名称灭诸吕之战,时间bc180,地点长安,对阵陈平周勃对诸吕势力。

19.5.2开国烽烟

这一回说到,扬眉吐气开国朝,得意忘形赋大风。

刘邦于大汉六年(bc202年)正月甲午日,告祭天地,即皇帝位于汜水之阳。是日,恭诣太庙,追尊四代考妣为太上皇帝。立社稷于洛阳,封吕氏为皇后。长子刘盈为东宫皇太子。(有个叫娄敬的,劝刘邦建基业于关中,于是建都长安。)论理,大汉建立之后,就没什么大战了,就算有各种军事行动,以我们对大战的定义,只怕是排不上号的。不过,这段历史过于好玩,并且上接无匹的战争神话,放在这里也未为不妥。而且,大汉,是中华汉族的起点,上应星汉,但人们对大汉的缔造者刘邦夫妇,却多有微词。不得不说,他们的所作所为,各方面来说,实在是有许多上不得台盘的腹黑,与中华传统的英雄豪杰、心胸义气的主流观念,相去甚远。这倒也彰显了中华自古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论调与风格。

自霸王灭亡、大汉一统之日起,就是各种名场面不断了,其一,开始叙功,大家拼死拼活干什么?无非是博个封妻荫子,所以,这是第一关要的。而刘邦大约乐晕了,对于功臣迟迟不肯封赏,这就使得一些有功之臣不满了,难免聚在一起,发发牢骚。起初刘邦并不在意,直到有一天,刘邦在楼桥之上,远远看见一大批将领坐在一起窃窃私语,刘邦不得其解,忙问张良,张良便将功臣们的担忧告诉刘邦。但是评衔要考虑战功、平衡山头、参加歌名早晚。。。哪是一时半会儿能弄出来的,但看诸将这架式,指不定哪天就作乱了。(最后叙功用了一年多。)当时张良就给刘邦出主意:“诸将中你最恨谁?”刘邦咬牙切齿“当然是雍齿这个混蛋。当年一块儿在中阳里道上混,天天找我打架。后来我起兵了,这逼来投我,我可没另眼相看他,出兵时还把看守老家的重任交给他。谁想他竟背叛我投别人,害得我像丧家犬一样只能投项梁。后来我势大了,他又跟着诸侯来我这里,我还没腾出手来收拾他呢。”张良说,“那赶紧封他一个侯。”刘邦一想就明白了,于是刘邦便摆设酒宴,封雍齿为什邡侯,并紧迫地催促丞相、御史评定功劳、施行封赏。群臣吃过酒后,都高兴地说:“雍齿这家伙尚且被封为侯,我们这些人就不用担忧了。”

其二,还是叙功,当时叙功萧何第一,“汉高祖封功臣十八人,萧何为首,曹参次之,其下张敖(因为张耳故,系张耳子)、周勃、樊哙、郦商(因为郦食其故,系郦食其弟)、奚涓(已死,鲁母侯疵)、夏侯婴、灌婴、傅宽、靳歙、王陵、陈武、王伋、苏欧、周昌、于护、蛊达。”很多人是不服的,功臣们都说:“我们身披战甲,手执兵器,亲身参加战斗,多的身经百战,少的交锋十回合,攻占城池,夺取地盘,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如今萧何没有这样的汗马功劳,只是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不参加战斗,封赏倒反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呢?”高帝说:“打猎时,追咬野兽的是猎狗,但发现野兽踪迹,指出野兽所在地方的是猎人。而今大家仅能捉到野兽而已,功劳不过象猎狗。至于象萧何,发现野兽踪迹,指明猎取目标,功劳如同猎人。”(这就是著名的“功人功狗”论。刘邦的谥号是高帝、庙号是太祖,喊他汉高祖是混搭的意思。。。另外,萧何功高第一没问题,汉三杰都是功人,然而韩信排名第二十一位,张良排名第六十二位,这就很有意思了。。。想不想刘伯温功高不侯?有人说这是留侯主动谦让,想没想过为什么会有谦让的必要?刘伯温如果问他的话是不是也会谦让?有些人的能力已经到了必须打压的地步了。。。张良陈平,俱有谢功免赏之举,与功臣们形成鲜明对比,这毕竟高一层次啊。)

其三,还是叙功引起的,封了一大堆功臣,人人趾高气扬。宴会上,大臣们便酗酒争功,狂呼乱叫,甚至于拔剑击柱,无奇不有,刘邦对此很讨厌。叔孙通看透了刘邦的心理,就来对刘邦说:“儒生们虽然不能帮着你攻城占池,但他们却可以帮着你来守天下。请你让我去找一些鲁地的儒生,让他们来和我的弟子们一道给您制定一套朝廷上使用的礼仪。”于是叔孙通就带着他所找的三十多个人回了长安,把他们和刘邦身旁旧有的书生以及自己的弟子合在一起,共一百多人,在野外拉起绳子,立上草人,前后演习一个多月。长乐宫建成了,各地的诸侯和朝廷里的大臣们都来参加十月的朝会。从诸侯王以下,所有的人都诚惶诚恐,肃然起敬。群臣行礼过后,又按着严格的礼法摆出酒宴。那些有资格陪刘邦坐在大殿上头的人们也都叩伏在席上,他们一个个按着爵位的高低依次起身给刘邦祝酒。整个朝会从始至终,没有一个敢喧哗失礼。这时刘邦才心满意足地说:“今天我才真正体会到了作皇帝的尊贵。”于是立即提升叔孙通作了太常,赐给他黄金五百斤。(当初,弟子们跟着叔孙通坐冷板凳是有怨言的,从这时起,叔孙通一一推荐他们出来做官,弟子们才拜服。而叔孙通也借此混成了“圣人”一流,千年后苏东坡嘲讽程颐,还说“鏖糟陂里叔孙通”!)

其四,还是叙功引起的,刚灭完项羽,诸侯还未回到封地,汉王就考虑“韩信所居齐地六十余城,国大权重,恐为后患”这件事了。刘邦率军回到定陶,第一件事直奔齐王韩信的军营,夺了他的兵权。《资治通鉴》:“汉王还,至定陶,驰入齐王信壁,夺其军。”(此所谓“三收帅印”,也是第三次夺其军。所谓可一可二不可三,韩信这么傻,一点防备没有?一个是韩信真有可能傻白甜,另一个,刘邦肯定在韩信帐中下毒丸了,架空了韩信一部分权力,否则怎么放心把那么多人都交给韩信?毕竟韩信的反骨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刘邦这么做也是正常的,不正常在韩信没有反向操作,比如阴养死士、盯住刘邦的暗线、在实战中损耗刘邦的嫡系培植壮大自己的嫡系。。。之类都没有。)然后在大封功臣中,把韩信改封楚王,从齐国风水宝地弄到南方蔽湿之地去了。问题是韩信还不警觉不挣扎。。。来到楚地,居然还有空搞赐遗饭漂母金、封胯下恶少官之类的把戏。。。钟离昧因与韩信有故,所以也躲在韩信处。(这种瓜田李下,韩信也是心大。项羽死后,刘邦大赦天下,只两个人不赦,即项羽手下数一数二的大将季布钟离昧,季布投靠大侠朱家、钟离昧投靠韩信。)

接下来,就是刘邦收拾同路人的时刻。诸侯王的末日到了。(所谓“飞鸟尽良弓藏,走兽尽猎犬烹”。)开国后,仅存地方诸侯王包括,楚(韩信)、韩(另一个韩信)、淮南(英布)、大梁(彭越)、赵(张敖,其时张耳已死)、燕(臧荼)、长沙(吴芮,站队故)、闽(勾践后人,被项羽除国,故复之),都在瑟瑟发抖。楚国故王,只有远在江陵的临江王共尉不服、擒之;海外田横不服,五百义士同死。

在刘邦的猜忌下,第一个举起反旗的是燕王臧荼。刘邦既然逼反你,当然做好了完全之策。御驾亲征,镇压臧荼。然后封自己发小卢绾为新一任燕王。(此举不只是抬举卢绾、还是陷害卢绾。)刘邦寻思继续动手,先接着搜捕季布钟离昧的名头,打草惊蛇。大侠朱家走了夏侯婴的门路,季布算是躲过了一劫。(所谓一诺千金,说的就是他。这也是一位江湖侠客。)钟离昧就没有那么好运了,尤其是刘邦风闻他躲在韩信处,那更是拿着鸡毛当令箭了。频频敲打,韩信被迫枭了钟离昧的首级给刘邦送去。(这个应对就相当失策了。韩信情商为零的宅男属性暴露无遗。要么当初不要收,收了就做不得反悔。后汉王朗华歆故事,“既以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宋徽宗应金人要求,送上辽降将张觉的人头,金人就不打宋徽宗了?)

接下来是另一个韩信---韩王信!(所谓“姬姓韩氏”,战国男人称氏不称姓,汉后开始称姓。所以此时,叫他姬信韩信都可以。我们为了增加戏剧性,还是称他为韩信。)刘邦把韩信封地从韩地移镇太原郡,这也是一种打压诸侯的手段。这下韩信就身处抗击匈奴第一线了。当时正好碰上匈奴活跃期,这个韩信苦不堪言。韩国都城马邑被匈奴包围,因韩信屡次向匈奴求和,朝廷怀疑其有异心,(必须怀疑。)韩信遂起兵反叛。(其他开国后之战,都是刘邦算计诸侯王,独独这次不是,因为匈奴冒顿单于不受他控制,这才是真正的鏖战烽火。所以有必要展开一下。匈奴冒顿单于也是一代雄杰,就是把老爹头曼单于用鸣镝射成刺猬那位。其人对阿尔泰民族的意义,并不在刘邦对于汉族的意义之下。)

bc200年大汉七年,三十余万大军出征,刘邦御驾亲征异常的顺利,先是大破韩王韩信的部队,杀掉了他的大将王喜,收复太原郡,随后紧接着又收复了韩都马邑,韩王信打不过直接逃到匈奴,和匈奴一起联合攻打刘邦,刘邦再破韩王信与匈奴的联军。而冒顿的用兵思路,是先骄兵示弱,再出其不意。冒顿将其精锐士兵、肥壮牛马等隐藏起来,只显露出了年老弱小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刘邦也是老司机,他怕匈奴玩花活,连间谍带使臣也派出了十多批,得出的结论都这帮匈奴很弱小,可以一鼓歼灭。只有一个人例外,即先前建议迁都关中的娄敬,现在赐国姓后叫刘敬了。刘敬的观点:“两国交兵,这时该炫耀显示自己的长处才是。现在我只看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这一定是敌人故意显露自己的短处,而埋伏奇兵来争取胜利。我认为匈奴是不能攻打的。”

这时汉朝军队已经越过了句注山,三十万大军已经出征。刘邦听了刘敬的话非常恼怒,骂刘敬道:“齐国的孬种!凭着两片嘴捞得官做,现在竟敢胡言乱语阻碍我的大军!”流氓披上龙袍也是流氓,大骂之后,刘邦将刘敬拘禁起来押在广武县,准备凯旋后进行处罚。

刘邦率轻骑先到达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此时汉朝大军还未完全赶到。冒顿单于在白登山设下埋伏。刘邦带领兵马一进入包围圈,冒顿单于马上指挥四十万匈奴大军,将刘邦的兵马围困在白登山,使汉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不能相救。刘邦发现被包围后,组织突围,经过几次激烈战斗,也没有突围出去。之后,冒顿率领骑兵从四面进行围攻:匈奴骑兵西面的是清一色白马,东面是一色青马,北面是一色黑马,南面是一色红马,企图将汉军冲散。结果,双方损失很大,一直相持不下。匈奴围困了七天七夜,白登山缺粮断水,困苦不堪。

刘邦无奈,只能向陈平问计,陈平也想不出。后来在营楼上看到冒顿单于对新得的阏氏(单于的皇后)十分上心,朝夕不离、并辔而行。这次在山下扎营,经常和阏氏一起骑马出出进进,浅笑低语,情深意笃。于是陈平向刘邦献计,想从阏氏身上打主意。“其计密,世莫得闻。”刘邦采用陈平之计,派遣使臣,乘雾下山向阏氏献上了许多的金银珠宝。于是阏氏劝说冒顿撤围一角,在担惊受怕中过了七天茹毛饮血的苦日子,刘邦没想到陈平的“密计”这么快起了作用。为了谨慎起见,他下令所有将士手持强弓劲弩,一致向外,防范匈奴人下黑手。最后,刘邦率领骑兵部队顺利与周勃大军会合,冒顿也率部离开。至此,汉匈相持七日之久的白登山之围,画上了句号。(这件事颇有不可理解之处,据说,陈平让人给阏氏看中原女人的图样,说刘邦准备投降,冒顿一旦占据中原,到处都是这种女人,可就没有你什么事喽!所以阏氏硬逼着冒顿单于不许入中原。这就是没进过花花世界的乡巴佬见识差了,草原好进什么中原嘛。只要不入中原,什么都好商量,刘邦大把好处奉上,不由得单于不撤围。“高帝乃使刘敬(娄敬)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冒顿乃少止。”匈奴苦哈哈地打仗,不就是为金银女子嘛,大家又没什么仇,有那也是韩信挑唆的。。。这就是陈平六出奇计之六。陈平的计策大多是奔下三路去的,说好听点,叫奔着人性的破绽;难听点,不就是个下流胚嘛。)

刘邦脱得性命,回到广武,放了刘敬(娄敬),杀了说匈奴可征者。(这点刘邦比袁绍强。袁绍败回来第一件事杀田丰。)然后过赵国,赵王张敖忙接驾,刘邦心存了一个逼反诸侯的念头,把张敖无故辱骂。这事激怒了一个侠客---贯高,(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嘛。)引出了名场面---“贯高事件”。接着,代国又传来坏消息,刘邦的二哥刘仲根本看守不住代国,被匈奴杀得大败逃回,国也不要了。显然还是命要紧。刘邦把自己最喜欢的儿子如意(即戚姬所出)封到代国,又舍不得他去,就把韩信原来的部将陈豨作代相去与匈奴斗。这就又引出了一个由头---“陈豨事件”。

等刘邦离开赵国,国相贯高咬牙切齿地对张敖说:“大王啊,皇上这个老流氓果然名不虚传,你怎么能忍受他的羞辱呢,你小心伺候皇帝,皇帝却如此的无礼,这个老流氓算什么,请让我们替你杀了他。”一年后,刘邦率军去打韩王信余党,再一次途经赵国,准备在柏人城宾馆过夜。贯高等人早就在柏人城宾馆埋伏好了刀斧手,打算结果了刘邦。但是,刘邦这时候忽然心神不宁,心跳加速,随口问了一句“这是什么地方”。随从答道:“柏人城”。刘邦说:“柏人,这是压迫人的意思啊,此地不吉”。于是呢,刘邦继续行军,贯高刺杀计划失败。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不久之后贯高的仇人向朝廷告发了这件事。刘邦派人来抓贯高和赵王等一大帮人。其中有十几个高级官员准备举刀自杀,贯高气的怒目圆睁大声吼道:“赵王没参加咱们的阴谋,明明是被冤枉的,你们要是死了,谁来证明赵王的清白,你们别胡闹”。于是一大帮人被押到了长安大牢里。贯高对审讯官员说:“都是我们自己干的,赵王是不知情的啊!”都这时候了,你说赵王不知情就不知情啊,你有嘴也说不清。这种最高级别的级大牢,有的是办法让你招供。但是贯高依然咬紧牙关,始终不再说别的话。最后刘邦没有办法,撤了张敖的赵王,(不管如何,搞定一个诸侯王。)并把贯高放回去,贯高长长舒了一口气说:“我不死,就是为了证明赵王没有谋反,现在我的责任尽到了。”话刚说完,贯高自杀。(很显然,刘邦是放倒钩。贯高这一回去,张敖肯定找说话,一找,不是屎也是屎了。贯高显然看破了这一招,刘邦只能歇了继续追杀张敖的心。)

在开国的那几年,刘邦忙的是脚不点地啊,到处忙着救火行兵。直到他死,一直在与叛乱作斗争中。据说他平灭所有叛乱后,无比苍凉地唱起了楚调《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也不想想,猛士都被你自己干掉了,那里再去找?(一个两个与你作对可能是他们的问题,天下所有的诸侯王都与你作对,难道不想想你自己的问题吗?当然,这些争论最终都落到了政治立场上。有人认为,刘邦是为了学秦制搞郡县,所以什么“汉承秦制”都出来了。可拉倒吧,刘邦是在中原登基、建都洛阳学周制,听了娄敬的说法才迁都长安。他消灭异姓王是为了“白马之盟”,刘姓称王,而不是为了不分封。如果没有分封了,七王之乱是怎么回事?再者,有些人迷恋秦制也到了变态的程度,秦制真的好?“老大哥”真的好?)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大明:哥哥,我真的不想当皇帝 开局入赘大唐李家 抗战之重整河山 穿越北宋之我爹是蔡太师 不想当大名的武士不是好阴阳师 从炮轰努尔哈赤开始 三国之绝代帝王 大秦:祖龙,再打我一次天涯芳草哥 大秦:祖龙,再打我一次 大夏极品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