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3蜀中之乱
这一回说到,卫监军浑水摸鱼,姜伯约胆大如斗。
魏军已到城下,成都得报,已成负隅之势。我们熟知的三国之源、伟大的陈寿先生,他的老师,益州派大佬谯周,站了出来劝刘禅,降了吧。益州本来就是降来降去的;而刘禅不经劝,立马降书顺表。邓艾入成都,也算是得偿所愿,不负苦心。一夜之间,蜀中局势大变。邓艾壮志得酬,一副大干一场的样子。然而不要忘了,剑阁前线,还有数十万雄兵在相互争锋哪。(按照谯周的意思,当时成都之兵是不济的,举国之兵在姜维手里,你拿什么制约他?还不是等于没有?至于什么益州派、东州派、荆州派的说法,那是品三国大佬易中天的发明。照我看还得添上幽州派,皇叔老弟兄嘛。阴谋论无处不在,这个一搞季汉体系内的博弈就清晰多了。)
姜维惊闻这一消息,正如三国杀的台词,“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早降?”心里有橘麻麦皮不知当桨不当桨。这样的局势发展下去,姜伯约总是没什么好果子吃的了,就算投降也赶不上热的。邓艾也是姜维一生的对头,对抗一生,到临了儿输得干干净净,无法接受哇。
而魏军主帅钟会听到这一消息,心里一定也是哇凉哇凉的。老对手要踩到自己头上来的节奏啊。于是剑阁前线两边两个落寞的强人一齐陷入了低潮。当然聪明人总是擅长在博弈中最优选项。面对邓艾的高调强势,两人一拍即合、走到了一起,组成同盟共闯乱世,至于什么家国情怀,倒是次要的,英雄最重要的是自我实现,这个与现代人最大的忠诚是忠诚自己的职业而不是哪家公司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下轮到在成都庆功的邓艾很不爽了,作为军事的对头姜维与政治的对头钟会组成cp,这对邓艾来说绝不是一个好消息。于是接下来邓艾与钟会就纷纷上表司马昭,都攻讦对手谋反,毕竟两人都有大功,一个降刘禅全国,一个降姜维全师,弄得司马昭一头雾水、不知所措,这个大概超过了司马昭当初计划的让邓艾与钟会相互牵制的初衷了。现在他们俩一个占据成都,一个占据剑阁,不让他们把自己的帐算完,这件事就没个完!
邓艾大功已成,维持到朝廷封赏为优选策略,在这场博弈中将处于老大位置;钟会与姜维作为老二老三,必须联手。关于三者博弈关系的问题,一般分刘邦项羽韩信模式,即相互克制吃瘪模式;与魏蜀吴模式,即老大老二老三模式。邓艾钟会姜维的博弈棋局,两种模式都沾边,邓艾立下泼天大功居首,姜维降国败将自然第三,所以老二老三抱团对付老大;邓艾这么多年一直压着姜维,而姜维骗得钟会团团转,钟会却始终在官威上压邓艾一头,所以也算是个互克模式。到目前为止,三方博弈都选取了自己的最优解,邓艾不甘受气,博出天大功劳上位;钟会与姜维作为弱势方抱团结盟,挽回分数。
钟会与姜维决定联手对付邓艾,直接出招就是。钟会对邓艾一直有压倒性威势,就直接诬陷邓艾谋反,派人收了邓艾。邓艾父子当时正志得意满,处于人生的巅峰,被一朝成擒,是决计没有想到的,这也印证了邓艾被钟会吃得死死的这一观点(没想到对手这么直接,这也是一种博弈手段)。下一步,是印证钟会被姜维吃得死死的了。
钟会与姜维进了成都之后,姜维就开始谋划复国计划,第一步是劝钟会割据西川,你我联手天下大可去得;第二步就是忽悠钟会将魏将杀绝,省得军心思归(收服主将容易,控制全军难)。钟会也真的会听,他的野心可不是做个元帅,可见钟会被姜维吃得死死的。两人计划在皇宫内大摆筵宴,诛尽不从魏将。这个计划太庞大,不是姜维所能操控的。姜维的人与钟会的人合伙诛尽邓艾的人也难,更何况是姜维的人想诛尽钟会与邓艾带来的人。但也是没有办法,钟会手下那些人的家小都在魏,怎么肯留下来帮钟会割据?他们有效忠曹家的、有效忠司马家的,效忠钟家的只怕找不出来。但是,魏国大军驻扎,人多事杂,魏军内部钟会亲信与部下之间的分割,根本不是姜维这种局外人所能控制的,一个小概率事件促使整个局面失衡。魏将被控制后,消息走漏,魏军炸营,顷刻间成都陷入刀山火海。众将火并,大家谁也分不清对方是姜方抑或钟方、邓方,唯一的办法是先杀死对方再说。一场浩劫,魏军、蜀军中高级将领死伤殆尽,钟会、姜维均没于此役中。(真所谓淹死的都是会水的,玩火的必自焚,潘多拉盒子一旦打开局面就不受控制了。后世弄阴谋、浑水摸鱼者鉴。)
姜维死后,旁人恨其为祸首,将之剖腹,其胆大如斗。姜维确实胆大如斗。此事按博弈论,应该先挑动钟会军对付邓艾军,再以蜀军治之。姜维等不及了,他认为他的阴谋环环相扣,一切尽在掌握,殊不知“阴谋有用但也有限”,一件事需要多个小概率事件环环相扣而成,本身就是风险很大的。这也是我认为各种阴谋论不可能常有的原因。姜维说服钟会,已经是小概率事件了;钟会安排亲信控制魏将,又是一件小概率事件;魏将尽控而能让一众魏军不知道,还是一件小概率事件;而赌营中魏军知道了却不采取任何行动,这概率就极低了。姜维将希望寄托在如此飘渺的概率上,安能不败!
这事的结果是,魏军中死剩的一个叫卫瓘的辣鸡出来收拾残局,他文不能文武不能武,在这件事上本来就是边缘人物,与阿斗一样,不论谁最后得势都是只配接受结局的货色。没想到军事大佬都死绝了,倒显出他这个在魏军中地位不低的文人来摘桃子了。这个人上台第一件事,先把还关着的邓艾父子杀了,实锤其谋反事实(可怜邓氏父子天大功劳,反不反也不一定,当然妄图不受上级控制之心肯定是有的,早死于小人之手,可见没有情商,智商再高成就也有限),然后上表称邓、钟俱反,但都被自己收拾掉了,不单灭蜀之功,还有替国平乱之功,俱在手。卫瓘文韬武略没有,博弈论倒十分精通,他选择了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高高兴兴地押着阿斗回京了,于是此次出征大功,尽归卫瓘,到后来标名三公、位极人臣,也没有表现出什么过人的才能,看来还是独居灭蜀之功的缘故。这真是,英雄豪杰挣空名,无耻小人得实利。
至于后来所谓乐不思蜀什么的,现在已经是标准套路了,不赘述。从这灭蜀之事吧,倒可以总结出一些东西。两士出兵,任一路都可以与蜀举国之兵打个平手,司马昭还自出一兵,在后方弹压,就这,还闹得尽出幺蛾子,两士俱反。在政治权谋横行的中国,王翦出兵而求田问舍,萧何留守而妄为自污,出兵灭国从来不是军事事件,而是政治事件。换言之,你不是达到灭国力量你就可以去灭国的,你派人带兵,那你举国力量交付他人,你怎么制约他呢?或者说他是否还会受你制约呢?故此,你若没有两倍与敌的实力,是无法实施灭国的。
9.5.4谬史氏曰
邓艾太过眼高于顶;钟会太天真;而姜维玩脱了;最后卫瓘捡便宜,他的大猪小猪博弈使得相当好。余自幼熟读《演义》,常为《演义》自五丈原之后烂尾而惋惜不已,灭国之战自然应强过国际间边境冲突,但《演义》的两场灭国之战都表现得不尽人意,所以逮着机会就要大大描摹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