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嬷嬷手中拿着戒尺,在谢绾妤面前踱来踱去,“三小姐虽嫁的虽不是太子殿下,但三千岁在万岁爷的心里也是分量极高的,这规矩自然也是不能落下的。”
“奴婢若是管得严了些,说的重了些,下手狠了些,还请三小姐多多担待。”
谢绾妤直直地站着,头顶上放着一本深蓝色纸皮的书。
这几日,总是少不了这样。
约摸申时,刘嬷嬷才放谢绾妤稍许休息。
回到殿内,谢绾妤却也没有停下手脚。
她站在案几前,熟练地写着毛笔字。
倾禾手中端着一杯刚倒下的热茶,在日光下还能看到盏上冒着滚烫的白烟,“小姐,你不累啊!”
“当然累了。”
谢绾妤抬了抬头,看了会儿远处,又继续沾着墨汁写着。
“那你怎么还有心思写这些啊?”看谢绾妤还有好一会儿才停笔,倾禾将茶盏放在案几上,看着谢绾妤提笔写下的字。她没有上过学堂,也不会写字,但跟在谢绾妤身边,还是识得写简单的字。
谢绾妤落下最后一笔时,倾禾也跟着毛笔勾起,眉开眼笑地看着宣纸上的字,“小姐,虽然我看不懂你写的这是什么,但是小姐的字比以往更好看了。”
倾禾若有所思,“好像,在小姐的字里,有一种历尽人世的感觉。”
谢绾妤摇摇头,将毛笔放在笔槽上,“倾禾,你这拍马屁的功夫是越发地好了。”
倾禾笑盈盈地端起放在案几上还有些微热的茶盏递到谢绾妤面前,“小姐,喝口茶吧,歇息片刻吧!”
茶刚递到嘴边,谢绾妤轻轻抿了一小口,便听到“哒.哒.哒.”的走路声,紧接着便听到了那一句“皇嫂”。
还没有见到来者是谁,光是听那句“皇嫂”,谢绾妤便已经知道是荣安公主来了。
她将茶盏放在案几的一角,愣怔地和倾禾对视了一眼。
“皇嫂。”
荣安公主走进殿内,又爽脆地叫了一声。
倾禾走在前头,将彩帘微拢,谢绾妤起身,到帘外的屏风后,正撞上四处张望的荣安公主。
谢绾妤微微行礼,身后的婢子都紧随其后。
“公主金安。”
“皇嫂不必如此多礼。”荣安公主双手抬起,微搀谢绾妤手肘,“皇嫂快快请起。”
谢绾妤站着身子时,才发现刘嬷嬷也跟在荣安公主身后,难免脸上露出诧异的表情。
看着荣安公主,再看看刘嬷嬷,谢绾妤很快便知道了这其中的原委了。
原本诧异的神色也慢慢地暗淡了下去。
荣安公主看了看刘嬷嬷,刘嬷嬷低头笑着,先前面目狰狞般的凶辣狠毒一点也看不出来。
谢绾妤听见倾禾小声地抱怨,不过只短短一句,便安静了下来。
荣安公主盯着谢绾妤眉尾处的红痣看愣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满脸笑意地开口道,“皇嫂,我今日来是将刘嬷嬷带回宫里去的。这刘嬷嬷是我特地派来教皇嫂规矩的,许是会管得有些严苛了,皇嫂不会怪我吧?”
笑意挂在荣安公主的脸上,显得那么生硬而又刻意。
谢绾妤一眼就看出来了,她顺着荣安公主的话说,“公主说的哪里话。”
“俗话说得好,血浓于水。公主这么做,自然也是为着殿下考虑嘛!我反而还得感谢公主,让我平白无故的又多了一个机会加以学习呢。”
“皇嫂真是说笑了。”
“来,快来尝尝我方才从皇兄那带来的糕点,我最是喜欢吃了。”
谢绾妤一个眼神,倾禾从荣安公主身边的丫鬟时希手中接过食箱,又站回在谢绾妤身后。
“公主,这边请。”
谢绾妤将她们引到案几旁坐下。
一进去,荣安公主便可看到挂在石壁上的字画。
画很多,有山有水,但更多的是画着各种各样的市井上来来往往的人。
谢绾妤打听过,知道荣安公主见多识广,但越是小的东西,便越发是没有见过的。
七夕节的街市,上元节的街市,都是不一样的热闹,不一样风采。
效果确实如同谢绾妤所想那般,荣安公主的目光紧紧锁在那些壁画上。
慢慢地,目光也移到案几上。
她小声地读着宣纸上写下的话那首词,“醉酒惊醒春意浓,才觉花市灯如昼,可怜独倚半香楼,昙花几现,仍不见去年人,泪满青衫无人知……”
荣安公主读完那首词的时候,声音倒比之先前有些哽咽之感。
她将手中的宣纸放在案几上,走回原处,“想不到,皇嫂还会吟诗作画呢?”
桌上的已经摆好了糕点。谢绾妤似笑非笑地说着,“闲暇的时候,会偶然感慨一下嘛。”
荣安公主坐下,拿起盘中的糕点,快要放到嘴边时又停下,眼睛发亮似的看着谢绾妤,“近日父王总是要考我的功课,可作诗什么的那些太傅教的都太过枯燥无味了,皇嫂——要不,你再题诗一首,让我回去多加观摹观摹?”
“再写一首?”
荣安公主点点头,像是抓住救命稻草般。
“这倒是没有什么问题,不过我也只是写来打发时间用的,若是公主要拿出去观摩,怕是抬举了我和我写的词了。”
“哎呀,皇嫂,你就别推脱了,帮帮我吧!”
谢绾妤提笔的时候,又看了一眼荣安公主。
“微雨绵绵花点露,初看梧桐,惊艳催人顾。心恋不知天却暮,可怜花泣今方悟;花落凄凄栖凤处,既枕西风,又梦重栽树。此去经年犹抱柱,良辰待看芬芳复。”
谢绾妤将毛笔放下的时候,荣安公主正看完她写的词,“皇嫂,这词真的写的太好了。难怪皇兄非你不娶了。”
她仔仔细细地看着谢绾妤写下的词,不禁暗暗感叹,“要我,我也一定要娶你回去。”
荣安公主将手中的纸慢慢地卷起,心里暗暗地想着:这下可太好了,看她王贵妃的女儿还怎么与我比。
总算是在写词这方面可以碾压她王贵妃一筹了。
谢绾妤帮荣安公主将其扎起。
其实,这首诗,是前世谢绾妤偶然间在爹爹的书房中看到的,落款的诗人正是荣安公主的太傅。
当时只觉得这词的意境刻画得极美,便用心记了记,倒没有想到今日会得用上。
“公主,好了。”
谢绾妤将卷筒递给荣安公主,只见她兴奋地接过,临走的时候,才想起什么,又转过身问了一句,“哦,对啦,皇嫂。”
“你听说过一位姜公子吗?”
“姜公子?”
谢绾妤的心陡然一颤,以为荣安公主口中的姜公子是姜云起。
“姜姓,在洛阳城中,我只听说过一家,不知道是不是公主口中的姜公子……”
荣安公主将手中的卷筒放到时希手上,“皇嫂,我认识的那个姜公子应该就是洛阳城中的人,看他的言行举止,定是为文人之士,那日我看见他时,手中还有一把笛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