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中国道教也有趣 > 第五十三章 圆融三教 上

第五十三章 圆融三教 上(1 / 1)

“内炼刀圭,外储功行,体天行化,佑国求民”,这是白玉蟾所作的一篇叫《传度谢恩表》的文章中提出来的观点,可以视为他学道有成以后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他的丹道的总结,同时也是对南宗未来发展的方向性纲领。在如何内炼,如何炼丹方面,白玉蟾并没有一成不变地照搬师傅的成果,而是对师傅讲的性命双修、炼形炼神进行了创新。在他看来,人如果要追求道,追求天道,那么就得先明白什么是道?目的很简单,如果想修道,想长生,别人讲的也好,自己构建起来的也罢,总得先有个明确的目标才行,得先明白这个目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存在才行。如果不能在心里建立起来一套完整的体系那就是盲人摸象,是不可能得道的。接下来就简单了,坚定实现它的信念,安心一步一步去修炼就行了。在白玉蟾看来,神仙谱系和宇宙生成观这两方面的工作前辈们做的已经相当不错了,经历过的V1.0、V2.0……不同版本也没有本质的区别。对于道的理解和认识这才是根本,是后人们需要花更多精力去研究的。从唐宋以来,道家一直在努力融合三教来发展自己的教义,完善自己的理论,北方的王重阳、南方的张伯端两大巨擘同样在做这方面的努力。除了接受着道门的传承,白玉蟾同样也是一位融合三教的践行者,现在和他相交的名儒高僧有很多,吸收的儒释思想同样也很多。白玉蟾说“虚无生自然,自然生大道,大道生一气,一气分阴阳,阴阳为天地,天地生万物……名之曰道”,很明显,在白玉蟾的道的认识论中,除了继承了张伯端的《悟真篇》以外,也没有脱离开《道德经》《阴符经》等传统的经典。下面先看一看他对儒家思想的引入有哪些方面。白玉蟾有一篇《五宝说》的文章,其中的“五宝”是对师傅陈楠在雷法中提出来的“五雷”加以解释的。具体这五雷就不多讲了,道家的雷法体系还是比较庞大的。白玉蟾在文中把雷法中的五雷与儒家的思想做了关联,用于说明儒家的智信仁勇严这五种品质,只有具备了这五种品质的人才有资格修习、使用五雷法。白玉蟾这种做法虽然有点强行和儒家搭上关系的痕迹,但这五种品质还是没有完全把儒家五常照搬过来,而是把其中的义和礼则用勇和严代替了。对于儒家这五常的引入并不只在雷法上,白玉蟾还进一步用它来解释道家的养气的功夫。白玉蟾写过一篇《玄关显秘论》的文章,两千多字的短文,把肝、肺、心、肾、脾五脏之气对应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他说五脏气全则五常具备,那就是符合儒家标准的好人,如果五气都不全,那就是个不仁不义不礼不智不信之人。修行之人,要凝虚养浩,心广体胖,气母就炼成了,那结成金丹就是小意思了。白玉蟾这种把五气和儒家思想直接对应起来的思路,无疑能收获儒家的好感,同时也使道家神秘的内修更直观、更易于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南宗的发展大计。比起一心只为自己修炼、超脱凡尘的高道们,白玉蟾的做法对于道教发展来说更值得多给几个赞。说到儒家,就绕不开朱熹朱夫子,不仅是因为他们二人是同代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朱熹和白玉蟾都曾经在武夷山停留过很长的一段时间,而且白玉蟾的止止庵距离朱嘉居住了四十多年的武夷精舍还不远,应该说是很近。基于这个原因,有很多人就主观地推断二人是挚交好友,甚至还为此杜撰了一些二人坐而论道的故事,这就有点想当然了。朱熹的卒年是1200年,如果白玉蟾是生于1134年生,二人有相互交往的可能性。如果白玉蟾是生于1194年,则朱夫子死前他还是一个海南岛上正开蒙的童子,怎么可能和朱熹交上朋友。从白玉蟾的性格和诗作来看,如果二人是好友,哪怕仅有一点交集,则白玉蟾没有理由不写几篇诗赋来记录他们伟大的见面,就如和懒翁相交那样必然会留下不少作品,但无论是在朱熹的《朱文公文集》中,还是在白玉蟾的《白真人集》等文献中,都没有找到这方面的内容。当然这也只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这也是为什么要考证白玉蟾的准确的生日的原因。从现在的证据来看,二人并没有如一些人期待的那样是好友,也不应该见过面。不过朱熹的理学思想对白玉蟾影响却不小,白玉蟾和白玉蟾写的《题精舍》《朱文公像赞》等与朱熹相关的东西,虽然不能说明二人认识,但能表达出白玉蟾对一代理学宗师的敬仰和缅怀之情。提到朱熹,不知道道友们先想到的是什么,反正我先想到的是那句著名的“存天理,灭人欲”。在这里要为朱夫子平反,朱夫子认为天理就是道心,人欲就是人心,但朱夫子说的人欲却不是后人断章取义后的那种禁锢自由的糟粕,人家本意的人欲实际上就是天理。当然了,不需要灭的人欲是基本的生存欲望,不包括什么贪、色、私欲等这些不属于基本生存需求的部分,这些才是朱夫子要灭的人欲。王阳明不是同样也说过要“存天理,灭人欲”嘛,只不过他是用致良知来实现,但是根本思想还是和朱熹一致的。如果某一思想是对的,那么道家又凭什么不接受?所以在白玉蟾的思想理论体系中,同样有朱熹思想的痕迹,比如他就借鉴了天理人欲之辩来解释自己的性命论。白玉蟾说人要想成为仙人,修炼有成,那么就要弘扬真善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什么五讲四美三热爱,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都是行为准则,总之就是不能作恶人,连一点为恶的念头都不能有。“因形而有为命,由此而生人之七情六欲,其对公道有害”,形而上的性虽然源于有形的命,但却是秉受于天道,因此具有天理公道。深入分析白玉蟾的哲学思想,他认为“人”和“命”是一样的,都是欲,而“天”与“性”又是一样的,都属于道的层次。除了在理论层次上有儒家的思想以外,具体到功法方面也是有的,比如白玉蟾说:“以坎中天理之阳点破离中人欲之阴”,就是前面反复讲的取坎填离,炼得纯阳之体,人家就可以把前辈们的纯道的抽添功法上升到天理、人欲的哲学的高度,而且听起来又那么莫名觉厉的样子。儒家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正心诚意”,就是所谓的三纳八条目中的一条,也是朱夫子所认为的为学的根本,白玉蟾又是怎么理解正心诚意和道家的关系呢?白玉蟾是这么说的:“一念之诚,与道合真,故可感召真灵,无疑矣”,所谓心诚则灵嘛,可见,他是极为重视“诚”之一字。“正心诚意”是儒家所坚守和追求的道德修养境界,白玉蟾非常认同,走上修仙的道路,就是走上了超脱生死的道路,非至诚不可达,也就是说想得道必是至诚之人,当然了,至诚之人不一定得道,所以,白玉蟾是认为这个诚是成仙的一个必要条件。只有诚才可以得到神仙的承认,才有资格得道,没有至诚的心,哪能受得了修行的苦。万法归一,这些高端的思想家追求的至理大道总是那么契合。说了朱熹,那么陆九渊也需要说几句。这二人相互看着不怎么顺眼,大吵小吵就没断过。陆九渊的“心即理”的心学思想被王阳明发扬光大,算是替他出了一口气。在白玉蟾看来,你们两位儒门泰斗相互不服气没关系,正心诚意我认为不错,心学我感觉也挺好,所以他说:“法法皆心法,心外别无法”,“至道在心,心即是道”,完全就是象山先生说的“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嘛,这要是朱夫子还活着,非得骂他一句两面派不可。心学的东西本人是门外汉,不敢多说,只是知道陆九渊把本我和宇宙对应起来,恰是这一思想对白玉蟾影响极大。白玉蟾融合这一思想以后,认为心就是万物之宗,是万物的本源,也是本体,所以道就是心体,心是道用,提炼出来的话就是“道即心,心即道”。进一步发展,白玉蟾又把心、性、神统一了起来,说“心即性,性即神,神即道”,所以心是道,神是道,性也是道。心是道的本源,那么道当然就在你我的心中,明心不就可以见道了?没毛病。哲学体系建立起来以后,白玉蟾进一步完善了内丹修炼方面的内容,使内丹体系更臻圆融。详细的这里就不展开说了,在白玉蟾看来,内丹之法归根到底就是几个字——丹就是心。也是神,阴神也好,阳神也罢反正都是内丹,这就把很虚无的、非上品灵根的人根本无所适从的内丹修炼和锤炼心性联系了起来。虽然无心之心、先天之心、后天之心、尘心、真心这一系列心听起来貌似也没简单多少,想要理解一点也不容易,但是这已经是极限了,不能再简单了,毕竟是成仙的法门,又不是话本、传奇,太接地气了也不可能。当然了,无论如何理解内丹,但最终还是要回归物我两忘、明心见性上,还是要忘物、忘我、忘心、忘性、忘神,回归重玄、钟吕。所以说,白玉蟾的内丹引入儒学思想,有完善南宗教义的一面,也有适应封建统治阶级的一面,表现出了一种入世的愿望,也是向统治者传递了一丝善意。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大汉:我自年少万兜鍪 假太监:从伺候贵妃沐浴开始 镇国万岁:我真的只想当昏君 朱厚照的大明生活 父皇,请退位 三国:寸德未建,即被立储 乱世武夫 假太监:从混在皇宫开始 超品姑爷 人在三国写日记,坐收渔人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