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中国道教也有趣 > 第三十四章 无极而太极 上

第三十四章 无极而太极 上(1 / 1)

道友们可能经常听说太极图,也都知道那个著名的阴阳鱼的图案,那么无极图是什么样的?和太极图有什么关系吗?这里涉及四个基本概念:无极和太极、无极图和太极图,估计很多人都知道,但是要仔细讲一讲它们之间的区别恐怕还真不一定可以,下面就先讲一讲这几个概念,这样才能够明白陈抟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了不得的宝贝。南宋末年的志磐和尚在《佛祖统纪》中讲到,陈抟从麻衣道人那里学习了《易经》,并且接受了他的《正易心法》一书,经过苦心研究后融会贯通,并为其作注以便后人更容易参透里面的玄机,至此,陈抟在易学上已经大成。有了深厚的易学基础以后,陈抟进一步研究了河图、洛书,从而解决了困扰着汉、晋以来的诸多易学大家们的难题,至今在大量易学书籍中出现的类似于“戴九履一,三左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膝,纵横皆十五,而五居其室”这些说法,都是拜陈抟的贡献,河图和洛书前面讲到过,这方面的资料极多,这里就不重复了。令人遗憾的是陈抟最著名的易学作品《易龙图》没有流传下来,应该说他的大多数著述都没能流传下来,除了可惜还是可惜,所幸他的《龙图序》得已存世,虽然仅三百余字,但对于了解《易龙图》的内容有很大帮助,也可以让我们窥得这部书的一角。这个序就不引用了,没有易学基础,读起来就是天书,陈抟在序里说明自己的《易龙图》把伏羲的卦、孔丘的象、自己的数悟透以后,懂得了易的真义,了解了阴阳,从而天人相通,触碰到了万物衍化、宇宙生发的本源,因此才用此书记录了下来。邵雍的儿子邵伯温在《经世辩惑》中说,陈抟的易学不怎么用文字解说,而是直接上图,来表示阴阳、消长的数和卦的变化、消息,可以说这是陈抟的一大特点。从《易龙图》的书名上看,里面大约是有很多插图的,是否如此就要看以后有没有可能看到这本书的孤本或善本了。除了《易龙图》以外,在陈抟的著作中,最重要的无疑就是无极图,所幸它也没有失传,这可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下面就先解释无极和太极的概念。无极这个词并非陈抟创造的,最早出自《老子》,所以这本来是道家的一个概念。老子当时说:“为天下式,常德不求,复归于无极”,道友们可以翻翻《道德经》,五千言中应该只有这一处提到了“无极”两字,所以不负责地推测一下,老子当年对无极这个词可能也没怎么在意。在后世的注疏中,最初对无极这两字也没有特别关注,比如曹魏时期的王弼说无极就是“不可穷也”,河上公则说无极就是“归身于无穷极也”。时间转眼来到唐代,成玄英比较重视这个词,于是就说“无极,道也”。随着唐代的道学理论研究的深入,无极的概念最终被一些人重视起来了,而且上升到和“道”相等的地位,不过却没有引起整个道教界的广泛地重视,也就是说,在宋朝以前,无极基本上就是道家的一个专属名词,对它有一些研究罢了,而儒家对它基本上没有怎么关注了。再说太极,这个词就复杂了,因为它是同时出现在《庄子》和《易经》中的,也就是说道家和儒家都在用这个词。道家就不说了,儒家有一句经典名句:“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估计没人不知道,不过道友们注意,这句话可不是出自道家的,而是儒家的。这句话的背后,是儒家将太极定义成为了宇宙发生论的核心,本体论的本体,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怎么看都是比道家更为重视这一词。到了汉代,儒家进一步把太极和易学的宇宙发生论加以细化。例如在汉代有一本无名氏所著的谶纬类的书《孝经纬》,其中就提出了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这五大运模式,当然了,这五个词并不是儒家的发明,喜欢修真小说的道友可能经常看到这些词,道家也在用,它们全都是对于鸿蒙状态,就是天地未开时期的宇宙形态的不同阶段的定义。虽然是鸿蒙,就是一片混沌,但是也有不同的状态,也存在一个发展的过程,总不会突然就形成了宇宙吧,于是呢,无名氏给这五个词分配了不同的时期和状态,大概的意思是这样的:宇宙或者说古人认为的人类世界从最初的一片虚无的混沌状态开始了发展,慢慢地就有了形和象,此时就是太易;再发展,又出现了元气,于是就进入了太初;接着又产生空间,这就是太始;此时还是一个空空的,但是已经有了空间的基本结构,接着,空间中出现了物质,进入了太素期;此时的空间、物质还比较混乱,类似于无序的状态,当这种无序状态逐渐稳定,变得有序以后,就是太极。对于这个稳定的,宇宙真正形成的前一阶段,如果拿一个鸡蛋变成小鸡的过程来类比的话,可以简单理解这个太极阶段就是小鸡已经有了意识,马上就要破壳而出的那一刻。太极,还是鸿蒙未分时期,接下来就是道教的老大盘古出场了,由他一斧开天,宇宙也由先天的状态改变成为了后天的状态,所以说“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当然了,虽然这种五段式的宇宙发生论听起来有点虚幻,也有点虚无,但是必须得承认古人的想象力,现在流行说脑洞是真高,以至于经过十多年的网络小说发展,也没有突破这五步的模式。但是,也是因为它太过虚无,就算现代人的科技都无法去证明,所以在中国的哲学史上影响并不大。在儒家看来,这些太过虚幻的东西只要有就够了,有时间了就研究研究,显得我的学问老高的样子,没时间了谁也想不起它来,就放在那里生虫子去吧,我要把更多的心思、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伟大的仁、义等思想研究之中,相对于那种太虚的宇宙是怎么来的话题,算了吧。至此,我们可以看出来,在宋朝以前,无极是个道家的概念,儒家不怎么关注它;太极是儒家的宇宙生成论的核心,但太高大上,研究得也并不多,道家同样不太重视它。也就是说,在宋朝以前,无极、太极大体上是不相干的,直到陈抟创作了无极图并传承下来以后。朱震的《汉上易传表》《汉上易解》里对无极图的传承有非常清晰和详细地记载: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是时,张载讲学于二程、邵雍之间,故雍著《皇极经世书》,牧陈天地五十有五之数,敦颐作《通书》,程颐著《易传》,载造《太和》《参两》篇。无极图的传承,还有很多史料有记载,通过传承系统可以看得出来,陈抟的无极图的影响力非常大,其中最重要的三大分支:一条是先天图,传到了邵雍;一条是河洛二图,传到了刘牧;还有一条是太极图,传到了周敦颐及二程。陈抟创作了无极图,极大地影响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北宋五子,进而影响着近千年的华夏文化发展。经过朱熹改造的这句“无极而太极”以后,无极和太极这两个名词流行了,就有了密切的关系,道家便对无极和太极有了重新的总结和梳理:首先明确:顺着的是太极,逆着的是无极。也就是说,从宋朝开始,道教明确了顺行造化的太极图系统和逆施成丹的无极图系统。前者是道教的宇宙生化学,后者则是内丹学,二者又基于内丹修炼思想而统一了起来。太极生两仪……,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反映了天地万物化生的常道,是由生趋死的过程。无极则是反映了道家修炼精气神的逆过来的,归三为二,归二为一,归一于虚无,炼神还虚,身与道合,是由死返生的过程。前面讲到吴筠的《玄纲论》时,就提到过这个顺逆的问题。唐末崔希范进一步提出了“盗天地、夺造化”的理论,天地盗是顺,人盗则是逆行。五代时谭峭又提出了化的理论,“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也就是说道家这种逆行成仙的理论也并非陈抟所创,而是前人一辈一辈对内丹学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陈抟直接继承了谭峭的化的理论,可以从他的《胎息诀》里看得出来。及至传到张伯端,更是对内丹理论总结和升华。后世张三丰在《无根树》里有一句被现在的修真、玄幻作者们常常引用的话,“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那些小说里常说顺行为人,逆行为仙之类的就是从这里来的。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大汉:我自年少万兜鍪 假太监:从伺候贵妃沐浴开始 镇国万岁:我真的只想当昏君 朱厚照的大明生活 父皇,请退位 三国:寸德未建,即被立储 乱世武夫 假太监:从混在皇宫开始 超品姑爷 人在三国写日记,坐收渔人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