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说你不是忘恩负义?!”
许靖咬牙切齿。 “你今日能站在这里,便是我祖父舍下郡守之职为你所换!”
方广不屑一笑:“我倒宁可不换!若非许太守治临蚕,彼辈焉敢去害我父?不害我父,我何需复仇?许太守若依律判罚,我亦无须杀人。我向日无罪,许太守陷我于此,何恩之有?”
许靖顿时语塞。 事实上方广已经很客气了。 按照方广所说,看起来是许季山“迫使”方广杀人犯法,而后许季山又亲自营救方广,算是功过相抵。 但实际上,方广父、母,那害人的吏员,都已死了。 人死不复生。 这些人,许季山如何去救? 但是,许季山要以德行导人向善,也不能说其初心不正。 而且许季山在一定意义上确实做到了,方广固然对他有怨,但却至今没有对他恶言相加,可见即便是方广,心底里实则也是对他存有一分敬佩的。 若世上之人皆能如许季山一般仁善,方广遭遇之事同样不会发生。 只可惜,要世人皆如许季山,本就是不可能之事。 杨凤如今听了方广这当事之人述说,也知道对于那些已然被害亡命者而言,士林中对许季山德行的称道,确实有失公允,但于儒家而言,许季山之初心,绝无可指摘处。 这是一桩无从分辨的故事。 更何况许季山人已故去。 这些事,又何必再去纠缠? 杨凤只是不解:“欠山贤弟,虽则旧事如此,你亦不至为此而阻拦我等罢?”
为了旧怨挡路的话,方广对许季山的评价想必不会像现在一样克制。 方广道:“许太守罔顾律法,而欲导世人为善。我以此论荒谬,已从桓公新政,此政以法治为要,待得蓬莱大治,人皆良善,我自当至许太守坟前,提酒祭告!”
原来如此! 许季山将律法视为无用,毫不在意。 而方广则从自身遭遇出发,认为如果律法的威慑力足够,那么一切事情都不会发生,治政必须首重律法。 恰好,桓志新政,其内核便是法家之学。 方广因此而投效桓志。 杨凤哭笑不得。 陈仲倒是饶有兴趣。 他看出了方广与近古时的法家也颇不同。 近古法家源出有二,其一为管子,其二为儒家荀子一脉,但二者的最初目的,皆是帮助诸侯以及附庸极广的大宗派增强治理能力,提升其实力。 与当时的儒家、道家、阴阳家等等道统相比,法家的目标定得非常朴实,毫无玄虚之处,同时也可在短时间内见到实效。 但对于修士修行,法家一脉的指导之能便显得太过薄弱,他们不关注大道,只着眼于世俗的立意,从根本上限制了法家的规模。 毕竟当世之话语权,皆在修士掌中。 近古以后,纯粹的法家修士迅速消失殆尽。 直至季汉丞相诸葛亮,其涉猎广博,道通诸家,而最终选取法家为机要,又为之填补求索大道至理的空白。 这才让法家又有兴起之势。 陈仲曾与诸葛亮夜谈天象与人事相应之理。 当时其已依据古星相之学、五行论,以及张德平验算得出的星辰绕地而行的最新结论,规划出了一套严密而周全的天人星阶图。 若能将十三道洲,乃至六海之域,尽数依照该图展布,与天星相应。 或许天下人都将获得不修而证之能。 到时,上古仙真驻世,贤哲遍地的胜景,未尝不能重现。 那天人星阶图,便是以法家划地借势,立信治人的精要为根本,以儒家仁者爱人的追求为指引,再辅以各家学问中可借鉴处,综合而成。 陈仲便是为此,而心甘情愿,在十年前于渭水之滨,力斗司氏三雄。 只可惜,或许天人星阶图太过宏大、完美,受天所妒。 诸葛丞相延寿之术被钟稚叔所破,天人星阶图也毁于其时。 而当下的方广,就与诸葛亮很像! 方广主张以律法治政,其目的、出发点则是使蓬莱大治,人皆良善! 此是外法而内儒。 这无疑是受许季山影响而成的。 虽然,以方广学识,恐怕远远不及诸葛。 但他如今才二十上下的年龄,且容他践行己志,焉知不能带来许多惊喜? 更何况方广在修行方面,也堪称天才。 陈仲忽然不想询问方广的修行法门了,就这样任其展布,不加干涉才是最佳选择。 当然了,就算是不加干涉,任由方广践行志向,他投效桓志也绝对不是什么好出路。 陈仲干脆将钧平出鞘。 杨凤一惊。 许靖则生出喜意。 莫非陈仲要斩了这方广? 方广倒是坦然。 便见陈仲双手将剑鞘递给方广。 方广不解。 陈仲道:“小友志向,我已知之。若遇碍难,执此鞘往寻武次丁逊之或王承先,想必他二人听我姓名,当有三分情面助你。”
丁夏此人虽然有些自矜身份的毛病,但在檀德台上一番际遇,陈仲料他不会再在自己跟前自高崖岸。 今后蓬莱局面,桓志虽已胸无大志,但形名说之大势已成。 无论孔劭、谢弼、郭况等人如何明争暗斗。 形名说取代五行太玄已是不可逆转。 而在主张新学、新政的几人中,也只有丁夏一人,有希望使形名说在蓬莱展现出正面影响来。 将方广推荐给丁夏,最为合适。 方广没想到会是这样,有些不知所措。 陈仲对他笑道:“我料你与桓志必不相得,但我亦不劝你,今日此事你已失败,回去之后若果真被我言中,小友再做抉择不迟。”
方广闻言,不再犹豫,郑重接过剑鞘。 杨凤领悟了陈仲用意,不由得对陈仲愈加敬服。 俗语说姜是老的辣,果然不假。 似方广这种人,劝阻定然是无效的。 他投效到桓志麾下,必定会对坚持对抗形名说的几处边角,形成更大压力。 但陈仲简单两句话,便有极大希望,使方广与桓志不合,甚至直接改变立场变为中立。 在杨凤看来,丁夏就属于中立之人。 “欠山贤弟,你我不打不相识,陈公赠你剑鞘,我亦赠你黄金一镒,以助行装!”
杨凤从囊中取出了两锭黄澄澄的金子。 他看方广身上,不是麻就是葛,全是最寒酸的衣料,以为方广贫穷。 方广顿时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面上尽是惭愧,想必是想起之前打伤杨凤。 陈仲笑了,对杨凤道:“有人麻在衣外以显哀,欠山麻在衣内以安心,黄金可以助行,不可以淫志。”
方广父母丧亡,三年丧期未过。 而他要面临斗法,丧服肥阔,不得不换上短褐劲装,乃是不得已把丧服麻衣穿在里面! 陈仲早先一眼便知用意。 杨凤却未曾想到此节。 当下得陈仲点醒,杨凤不由得想起之前许苞、许茅二人。 果然是麻在衣外以显哀! 杨凤不由叹息,许季山一去,许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