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坛解千愁喝完,杨清辞了浦元,出了司金中郎将府,回到家中,忽然想起一事,立马将吴缺唤来。 “叔齐,吾有一事要汝立即去办。”
吴缺抱拳应道:“参军直管下令,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哈哈,没有这么危险,只须汝乔装打扮潜入魏境,到扶风郡找寻一人。”
吴缺问道:“敢问是何人?”
杨清起身负手而立,看着门外的暮色说道:“此人姓马名钧,扶风人氏,乃是有名的能工巧匠。”
顿了一顿,又补充道:“他家境贫寒,还应该有口吃的毛病,寻到此人,可有把握?”
“此人特征明显,找到他想来不难。”
吴缺想了想,肯定地回道。 “嗯。”
杨清继续说道:“汝找到此人之后,就说是我仰慕他的才能,请他到汉中做官,他若答应,你就将其一家都带到汉中。记住,此事最好能做得人不知、鬼不觉,成功将人带回。”
“是。”
吴缺又问道:“只是参军......若那马钧不愿到汉中,缺该如何处置?”
“你笨啊,就是绑也要将他绑回来啊。”
杨清还未答话,一旁的周兴忽然说道。 “这是不得已的下策,我们还是要讲礼数的。”
杨清望着天空淡淡地说道。 吴缺看了看杨清的神情,心下大定,躬身回道:“参军放心,缺定会将那马钧请回汉中。”
“嗯,你回去准备一下吧,明日就动身。”
杨清挥了挥手,让吴缺退下。 片刻后,周兴轻轻地问道:“参军,那个马钧是何许人也,值得参军如此看重。”
“此人也是一位巧匠,其才不在浦元浦公之下,若得此人,我大汉的器械将会更加犀利。”
要不是今日去见了浦元,杨清还真把马钧这位奇才给忘了,此人现在虽是魏人,但当下他因其工匠的身份不受魏国当权人物的重视,若见杨清派人来请,相信他必定愿意到蜀汉来一展抱负。 再说伪魏建立不过六七年,北地百姓对大汉的记忆还未消散,相信马钧不是那种曹魏的死忠,若是他定要一心忠于曹氏,说不得只好让吴缺采用非常手段了,这等人才可不能留给曹魏。 翌日,杨清准备去丞相府见诸葛亮将诓骗浦元的手尾给补掉,哪知到了相府却从主簿杨颙口中得知诸葛亮不在此处而是在其家中,且还说今日丞相都不会来相府了。 哦,这倒是奇怪了,以丞相的作风,居然舍得在家休息一整天,却是少见。 杨清心中有些疑惑,连忙赶往诸葛亮府邸,通报入内之后,这才晓得缘故。 原来诸葛夫人竟然怀孕了,诸葛亮这才狠心抽出一天时间在家陪着,想来黄月英肚子里的孩子就是诸葛瞻吧。 只是黄月英年纪多大了,居然还能怀孕,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杨清旁敲侧击从诸葛果口中得知黄月英今年只有三十六岁,这样说来这个年龄怀孕也算正常。 原来黄月英比诸葛亮小九岁,她十六岁嫁给诸葛亮,次年生下诸葛果之后就再未怀孕,哪知今年却又怀上了。她虽然并非寻常女子,但始终对没给诸葛亮生个儿子心怀愧疚。 幸好天可怜见,这下有了身孕就有诞下男孩的可能,若是上天保佑,明年就可了却她的心愿。 “恭喜丞相,贺喜丞相!”
诸葛亮笑道:“哈哈,明之来了,坐吧。”
诸葛亮是一个能很好控制自己表情的人,可是现在他脸上的喜悦之情毫不掩饰,可见心中高兴到了极点。 不过也是,最近诸葛亮的心情是该很好,先是做了祖父,如今又要再做父亲,可谓是双喜临门,搁在谁身上都会是满脸笑容的。 “你小子来是有什么事啊?”
花厅中诸葛果亲自奉上茶水之后,诸葛亮问道。 杨清心想今天是来对了,丞相此刻心情大好,所求之事大概率能准允。 于是将想让蒲元提前随他前往汉中的请求说了出来,诸葛亮沉吟半晌后,也觉他的话有理,遂痛快地答应了。 “大人。”
二人正说话间,诸葛乔抱着一幼童走了进来。 他又对杨清点了点头:“明之兄,好久不见了。”
“伯松好久不见,自我回到成都后,你我兄弟今日总算碰着了。”
杨清起身还了一礼。 “攀儿到大父这里来,你俩多年不见,也是该叙叙旧了。”
见自家孙儿来了,诸葛亮高兴地将其抱了过去。 待诸葛亮抱着诸葛攀走后,诸葛乔坐下说道:“本应乔去拜见兄长,不料兄公务繁忙,一直未寻到时机,幸好兄今日来了,不然待兄去了汉中,乔怕是更难见到了。”
“哈哈,伯松现在既有良人,又得麟儿,真是羡煞旁人,说来我还未曾恭喜你呢。”
言毕,抱拳祝贺。 诸葛乔腼腆地笑着谢过,又道:“我过来除了拜见兄长之外,还想问问我伯父他们的近况?”
他口中的伯父也就是他的生父诸葛瑾,杨清前几天从东吴回来之后也将诸葛瑾的家书带给了诸葛亮,想来诸葛乔挂念东吴的家人,听闻杨清来了,这才过来问问诸葛瑾一家的情况。 想必诸葛亮也猜中了诸葛乔的心思,这才走开把时间和空间留给了他。 杨清将知道的情况都说了出来,诸葛乔听得很认真,也问得甚是仔细,听到自己兄长诸葛恪吃瘪,还爽朗地大笑起来。 又说了会儿趣事,眼见时候不早,杨清提出了告辞,临走时见到了诸葛乔的夫人,确是个温婉漂亮的女子,他见礼后遂与众人拱手告别。 “参军,接下来我们去哪?”
上了马车,周兴在窗外问道。 杨清沉吟片刻后,道:“先找个地方吃饭,然后再去成都县寺。”
他决定等会儿去寻李瑜,邀他一起去汉中,此人在他刚到成都的时候帮了不少忙,二人关系一直很好,李瑜也颇有才干,调他去汉中既是报答,也是多个帮手。 北伐大业即将开启,离不开四方贤才的同心协力,季汉偏居益州一隅,士族人口远不如曹魏,故而人才也比不上曹魏鼎盛,所以杨清希望尽可能从底层发掘培养一批人才,以弥补人力上的不足。 李瑜得知了杨清的来意,自是满口答应,他在成都县尉任上已有数年,早就想要更进一步。 如今虽然要远离都畿,但他身为大家子弟,也听到了一些消息,不久之后的汉中才是最能建功立业之地。 所以杨清根本就没费什么口舌就说动了他,至于他的待遇一个县令位置肯定是跑不了的。 说动了李瑜,杨清终于可以喘一口气了,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等任命诏书下来,他就可以启程北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