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袁大人,此事事关重大,我又怎么敢诓骗于你?”
陈珂无奈,接着道:“据我所知,番薯亩产千斤,相对于稻麦来说已然是了不得。但我说带来的土豆良种,产量至少五倍于它。”
这还是说保守了。他带来的是进行繁育过的后世龙国品种。最高纪录可是达到过亩产十吨,换成现在的计量单位大概是亩产两万斤。陈珂考虑到现在种植条件,土地的肥沃程度,种植者的经验,施肥技术等等,先说个保守数字,话不能说满。饶是这样,袁崇焕也吓到了。“多……多少?”
袁崇焕舌头都开始打结了。“五千斤,这还是往少了说的。”
陈珂认真道。袁崇焕心绪飘飞,仿佛又回到了前两年在福建邵武当知县的日子。袁崇焕过了而立之年才考上进士,派到了官,自然明白不可蹉跎岁月,要早日干出成绩,尽快往上爬。官员最重要的考核指标就是当地新增人口的数量。然而,福建是“八山一水一分田”,邵武身处福建腹地,耕地比之更为恶劣。当地人拼命干活,一年到头也种不了多少粮食,别说生娃娃,就是找婆娘都是个问题。附近谁都不愿嫁到这个穷乡僻壤。这种条件下,袁崇焕又怎么可能取得好的考评,获得升官的机会呢。当时他心急如焚,偶然之间,在山间一块贫瘠田地里看到当地百姓种植的番薯。了解番薯的产量以后,他大喜,赶紧上报,想要在邵武此地先广泛种植。毕竟大力推广一种新的作物,不是件小事,他一个小小的知县做不了主。在他的美好愿望中,邵武先种,取得成绩后再继续推广到整个福建,甚至整个大明。当整个大明都因为种植番薯而不再缺粮的时候,他袁崇焕作为有功之臣,获得升官。再不济也能留名青史,不枉他读了这么多年的圣贤书。然而朝廷昏聩,始终没有给他下发命令。不知道是中枢的老爷们没有在意,或者他的上官根本没有把自己的周报向上传递。每次念及此事,他都很是懊恼。现在,风水轮流转,同样的机遇又来到了他的头上,他绝对不能放过。五倍产量啊!如果在辽东种植,没了粮食的后顾之忧,他对女真的战争可以更加放开手脚。甚至还可以从关中移民过来。要知道现在大明到处都在闹饥荒。尤其是陕西一带,流民遍地。如果把他们迁移过来,既可以解决陕西的匪患,又可以充实辽东的人口,补充明军的兵源。此乃解决了朝廷的心腹大患。此时若能做成,他袁崇焕就是大明的肱骨之臣了。想到此处,袁崇焕心中遐想。稍后他平复了自己的心绪,每逢大事要有静气。他接着询问陈珂道:“陈公子,番薯我吃过,味道甚是甘美,不知那土豆味道如何?可否用做主食?”
陈珂答道:“可以的。其实土豆比番薯更适合当主食。”
“哦?此话怎讲?”
袁崇焕好奇道。“袁大人吃过番薯,可知番薯吃多了,腹中会有酸胀,吐酸水?”
“嗯,确有此事。”
这其实也是民间番薯没有广泛流传开来的原因之一。“另外,吃多了还会经常放……嗯……出虚恭。”
陈珂想了下用词。他平时经常和特战队里精通古文的队员学习这个时代人的遣词造句,为了和他们说话不太违和。“哦,却是有此事,当初我羞于讲于他人,自以为是我自己的问题。”
袁崇焕也没有因为不好意思就不承认了。红薯的含糖量高,吃多了会产生大量胃酸,胃感到酸液的刺激而加强收缩,胃与食道连接处的贲门肌肉放松,胃酸就会倒流进食道,人就会吐酸水。另外红薯中有一种物质叫气化酶,与胃酸反应会生成气体,再加上富含纤维素,为肠道细菌提供了很大的生长附着面,使得吃过的人放屁又多又臭。“袁大人下次吃红薯可以多喝菜汤,就没这个问题了。”
陈珂打趣道。袁崇焕点头受教,他早年游历四方,最喜和各路人等交谈,获取学识。陈珂继续道:“那土豆就没有这个问题。土豆形似卵石,外有薄皮。可直接蒸煮,作为主食食用,也可切成长条,在锅中炒制,或放入滚油中烹炸,皆为美味菜肴。袁大人若有兴致,待到土豆收获,我可以亲自下厨为袁大人烹饪。”
陈珂微笑看着袁崇焕,和这位历史名人一边吃着土豆条下酒,一边吹牛打屁,这事还是很有意思的。他又接着道:“我先前和袁大人说过,红薯适合在南方温暖之地种植,不适合这辽东苦寒之地。而这土豆性喜阴,在这辽东正是如鱼得水。”
开玩笑,就算在罗刹国的西伯利亚都能种植,更何况在这里了。“而且土豆比红薯要更耐储藏。”
陈珂说了重点。“番薯容易发霉和腐烂,存放环境一定要通风,气温也不能太低。因此在这辽东之地,红薯并不适宜种植,就算从关外运入,也不甚合适。而土豆只要存放于干冷之处,就能储藏很长的时间了。只要不长芽,就可以食用。”
“哦,若是长芽又当如何?”
袁崇焕好奇心犯了。“若是长芽,食之有毒。轻之腹泻,重之身陨。”
陈珂继续说道:“土豆之好处我已经讲给了袁大人,袁大人还请赶紧召集人手,开始试种。我给袁大人提供良种,分文不取。”
袁崇焕对陈珂躬身一拜,感谢道:“陈公子高义,袁某代朝廷感谢公子。但是公子你也看到了,女真人不日就要南下了,此时我宁远城上下正加紧加固城池,修缮道路,恐怕没有多余的人手。不若让那些老弱妇孺先择一处种植,来年打退女真,再大面积推广也不迟……种植土豆之事要从长计议,不急于这一时一刻。”
陈珂不客气打断道:“来年气候会加剧严寒,庄稼歉收,若不早作准备,恐社稷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