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应天府破败的紫禁城,朱克臧稍稍恢复了心情,为了出心头的恶气,他先找到了卑躬屈膝的钮钴禄·瓦岱,把他的名字改成汉姓。 根据历史,鞑清被推翻后,钮钴禄在满文的意思是狼,所以一般改姓为郎,朱克臧尊重了历史,但是不是这个好看的郎,而是蟑螂的“螂”。 随后,怎么处置这些投降的旗人,又成了大问题。 朱克臧想了又想,突然想起,小日子那边还没有大明的驻军。 萨摩藩依靠大明的支持,勉强在九州岛站稳了脚跟,但也无力东进。 正好把这五千八旗兵和满城的包衣们打发去倭国九州岛,作为大明援兵,好像也不错。 担心他们在九州不老实? 家眷全部压去吕宋,要是不好好帮大明卖命,老婆孩子统统送去喂鲨鱼。 如此以来,大明驻倭国总督螂瓦岱就新鲜出炉了。 ...... 攻克应天城的第二天,城内已经有了消息,新大明天子要正式谒陵,给太祖上香。 应天城内百姓如有心意者,也可随天子上香。 这在规矩上是不合适的,不过新大明历来是朱克臧说什么就是什么,现在朱克臧身边也没有什么臭规矩的文官,所以这个命令得以通传。 谒陵这日,来的人还是以士子居多的,很多都是明朝遗老,心怀故国之人。 新天子祭拜太祖,是宣告大明复国的重大成功,更是告慰江南零落的百姓和人心。 一队大明近卫军的士兵在下马坊驻守,算是作为安检,不过他们最大的作用其实是另一件事。 “你不能进去。”
铁面无私的士兵阻止了一名中年书生。 这书生错愕,也许是知道大明近卫军士兵军纪森严,对百姓秋毫无犯,稍微壮胆,问道:“这是为何?天子不是邀请应天府百姓一同祭拜太祖皇帝吗,我是应天府人士,为何我不能进去?”
士兵瞧了他一眼,脸上不由带着几分讽刺,说道:“你拖着一条鞑子的金钱鼠尾,却想要进孝陵祭拜太祖,莫不是脑子有问题?”
这书生一听,脸刷地一下就红了,强自辩解道:“只是来不及剪掉而已,这一时也找不到剃发匠,不如先通融一下……” 这书生话特别多,时不时就说:读书人的辫子那是辫子吗? 近卫军士兵却懒得跟他废话,直接拿出一把剪刀,比划了一下,说道:“带着辫子,不能进孝陵,这是大明天子立下的规矩,进去的人都是我大明子民,带着辫子的是蛮夷,就这么简单。你要进去也可以,让我把你脑袋后面那根金钱鼠尾给剪了。”
中年书生却支支吾吾起来,变得格外扭捏。 一旁一个年纪轻轻已经是光头的青年直接戳穿了他的心思:“这位仁兄,你怕不是觉得我大明王师还会被清军击败,日后清军再攻入南京,你还带着辫子,能做鞑清的顺民吧?”
“这……这自然不是,只是大庭广众下,剪发有辱斯文……” 那青年不由怒骂:“在大明土地上,拖着一根金钱鼠尾,才是真的有辱斯文,你不想剪,我来替你剪了!”
说着这青年就冲上去,去扯那中年书生的金钱鼠尾。 这边打闹了一番,那中年书生最终负气离开,也不要祭拜太祖了,旁边人都是对他耻笑不已。 人潮基本上已经进了孝陵之内,这场仪式也算是要开始了。 不少人都对能够恢复峨冠博带的大明衣着欣喜不已,不过站在高台上的朱克臧,却还是穿了一身利索的军装,看上去也是一样的英姿飒爽。 不多时,一群有一些年纪,甚至还有残疾的人走了上台。 朱克臧朝着这些人居然深深鞠了一躬。那些人明显被吓了一跳,连忙跪下还礼,却被带上来的士兵阻止,只是要求鞠躬还礼。 “那些人是何人?为何皇上要向他们行礼?”
“孝陵卫,大明国家破碎,这些人仍旧在守卫孝陵,天子这是在向国家残破却仍尽忠职守的人表达敬意。“知情人士科普道。 旧大明覆灭之后,孝陵卫的建制已经取消,有一部分曾经的”孝陵卫“依旧留了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成为寻常百姓,继续一代又一代默默为朱元璋看护着孝陵。 整个祭拜的过程显得十分简单,也并没有完全地符合所谓的礼制。 朱克臧这次甚至都没有宣读什么祭文,也没有向江南百姓士子们发表什么鼓动人心的演讲。 整个过程朱克臧都是绷着一张脸,按部就班地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其实这个谒陵的活动本身,以及各种设定细节,都已经足够能说明问题了。 从1645年应天府沦陷,一直到今日大明近卫军入城,新天子祭拜太祖,就是一种宣告,宣告大明未灭亡,大明归来了! 而谒陵活动中孝陵四处守卫的大明近卫军,其风貌和形象,更给了人们深刻的印象,简单地来说,江南的百姓没有见过这样的军队。 他们不再穿大明的鸳鸯战袄,跟清军的军队装束更不同。 这次他们没穿铠甲,而是穿着看上去行动更便捷,极为英挺的德式军装,排列着整齐的队形,站姿如松,毫无动摇,甚至表情都没有什么变化。 按理讲这可能是历代军事家兵法家都在追求的东西,可是却很难做到。 令行禁止,整齐划一,千人如一,这种军队,就连完全不懂军事的百姓,都能窥出他们的强大。 近卫军也完全没有什么刀矛盾牌一样的冷兵器,而是装备着清一色的火铳,只是在腰间别着刺刀,看上去跟剑一样。 如此强大的军队,让在场的百姓们心中松了口气:狗鞑子回不来了! 朱克臧参加完了这个活动,对着百姓们招了招手,并没有多说什么,在一众锦衣卫的簇拥之下,步行离开了孝陵。 负责安保的士兵们也协调着参加活动的百姓们鱼贯离开孝陵,一些人有些意犹未尽,还与近卫军们进行了一些交谈,了解了很多关于新大明的事情。 即便是活动结束了,许多士子们都不愿意轻易离去。 毕竟在鞑清统治之下,禁绝江南士子们结社的权利,大家都是谨小慎微,生怕惹出麻烦来。 现在终于等来了大明王师,许多人心中也都充满希望,想要在新大明治下,干出一番事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