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枭相 > 第25章 为了追逐最高的力量

第25章 为了追逐最高的力量(1 / 1)

对于她这样出身名门的人来说,香面团子是很奢华的东西,但对于高邦媛来说,那是家丁和丫鬟们才能享用的东西。

“吃的时候很软,面粉里的面粉要多,多了就会变得很难吃。不然,饺子会很粘人的。”

高邦媛点头,没了之前的矜持,“这味道一定不错。"

“我已经考虑很长时间了,这么大的雨,能有这么多的食物,绝对是一件幸事。”

高邦媛的心情很好,完全没有半点的慌乱,“你这么一说,好像更有人性了,我还想着呢。”

于可远笑道:“凭什么?”

“我还真当你是那种为了自己的未来,连自己的身家都能抛弃的人呢?”高邦媛抬头看着于可远。

于可远沉吟了一下,道:“为了未来,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方法,但未来,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如果你做了你想做的事情,你的未来会很好,但你现在是一个孤独的人,没有一个可以和你共享快乐的人,没有一个可以和你共享快乐的人,你可以留下你的故事,让别人去评价,那还有什么意思?”

他说的是真心话。

他不是一个被编程的人,他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追逐最高的力量。他对力量的渴望,不仅仅是对力量的渴望,更多的,是对力量的渴望。

后人对明史的评语,有的写在了洪武年间,有的写在了土木城,有的写在了嘉靖,有的写到了明朝。他要证明,历史真的无法改变吗?

而且,他还希望有一些有兴趣的人来教他。他们是一对恩爱的夫妇。

他想做一个称职的儿子,做哥哥,做朋友,做老师,做徒弟,做丈夫。

高邦媛闻言,哑然失笑:“你这人挺有意思的,总是能说得头头是道,总能给人一种狡猾的感觉,让人很难看出你的真实身份。”

于可远呵呵一笑:“还用得着别人看到吗?”

高邦媛沉吟片刻,“是啊,不能看到,只能自救。”

林清修坐在一边,端着一桌子的点心,还有一些简单的红茶和一些黄酒。

他拉开门帘走了进去,只见邓氏和阿囱正站在门口,一脸的担忧,也不知道是因为太过着急,还是被冻得太厉害了。

“阿母。”苏千瓷喊了一声。

高邦媛跟在于可远的后面,不过她身材魁梧,被窗帘挡住了视线,邓氏也看不清,拉了拉于可远的袖子,说道:“儿子,那些将士说,你身上有要务,你明日要到邹平,户口也要迁移,这是什么意思?”

“伯母。”高邦媛的声音从后面传来。

邓氏吓了一跳,赶紧掀起帘子走了出去,只见高邦媛满面通红,缩在于可远背后,一脸谄媚地朝她行了一拜。

邓氏与高邦媛重逢时的情景,就不说了。

到了午后,雨水哗啦啦的落了下来,给人一种“天不知道哪里去找,地贱人来世”的感觉。

在知府的院子里,俞白的目光始终没有从俞咨皋身上移开,多年的相处,让他知道俞咨皋肯定是有什么事情要处理。就在不久前,一名来自直隶的亲卫送来了口信,说他心不在焉,连讲各县的战局都无法专心,这是俞咨皋最重视的事情。

俞白很快又有了新的认识,一向喜欢官场纷争的俞咨皋,此时也是兴趣缺缺。甚至东阿县知县李孝先,向山东巡抚公署密告了一次倭寇事件,都没有任何的反应。他一定是有计划的。

一直等着,那位来自直隶的侍卫才冲了进来。

“俞统领,我已经迫不及待了,你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解决这个问题。”

俞咨皋低头问道:“何故?”

“大帅,这是献给陛下的。不要耽误时间。"

“是很重要。”

亲兵说的没错,写一封信,比杀倭寇、处理倭寇要好,当然,前提是你是个文官,有个很好的字。不过,俞咨皋显然像很多官员中的傻瓜,不愿意,也不愿意,不想,他不知道“迫切”与“重要”这两个字的不同。亲兵说,要给俞咨皋写信祝贺,却把这件事情当成了大事。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也许俞咨皋说的是对的。他只是一个四品统领,在皇帝面前,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他最喜欢的就是朝廷里的勾心斗角,最喜欢的就是把那些为非作歹的人送上绞刑架。

这种感觉,甚至超过了在沙场上厮杀。用《红楼梦》上的一段谚语来说,像这种大族之人,从外面打进来,短时间内是杀不了的,只有在家中自尽,方能一蹶不振。

一家就是这样,一个民族怎么可能摆脱这种诅咒呢?无论俺答、倭寇、女真人,都无法将明王朝彻底消灭。俞咨皋深知这一点,所以他更愿意在官场上争斗,因为他觉得,如果能杀死一个贪官污吏,那就能挽救天下苍生。

但现在,当他的亲卫们,要送上一份礼物时,俞咨皋的热情,却是慢慢地冷却了下来。

一个贪官污吏,一百名官员,一个国家的官员,全部被他斩尽杀绝,那还了得?

大明朝最大的毒瘤如果不能根治,那么下面的腐败官员就会层出不穷。

侍卫们已经将几封朝臣的奏折抄录下来,在院子里的石桌上一排排地摆放着。最上方的位置,赫然就是俞大猷,平蛮大将,再往下便是胡宗宪、戚继光。

侍卫走过来,说:“大人,上面已经写得很明白了。”他一边沿着平台,一边指出不同之处,就像是在视察一支军队,“胡部堂的下半部分,戚大元帅的中间部分,俞大统领的前面部分,以及其他的大臣,他们都和我们有关系,你们各自抄录一份,然后由参谋们修改一下,你签字吧。"

俞咨皋目光一扫,道:“爹想得倒是周到。”

俞咨皋虽是科举进武,却不是从县里出来的。大明朝,进入国子监读书的人都被称作“太监”,也就是所谓的“阴监”。

俞咨皋就是以太学的名义进入国子监的。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筑城 三国处处开外挂 逆写三国 战国大秦商 大明庸医 平安县城之战,我无敌了 绝品特战兵王 盛唐纨绔 吃货唐朝 重生之辰时携手天下锦绣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