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知否从蒙童开始 > 关于上一章的疑问

关于上一章的疑问(1 / 1)

1)糊名的问题。  糊名是肯定的,但是在定下五经魁之后,所有的糊名就都拆开了,接下来就是前五名的排序,当然最主要就是第一名的归属。  真实历史上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的具体操作肯定不一样,反正本文就是这么理解并且设定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往回翻一翻,前面写乡试的时候也是定下经魁就拆开了糊名。  2)徐穆剧情问题。  首先要明确几个前提。  一是徐穆与徐麟表面上谈不上亲朋好友,但往前倒个五六代或者七八代确实扯得上关系。  二是行卷干谒。  也就是在考前带着文章私下拜见主考官,这种行为唐宋元明清都有。从有科举制度以来,一直到科举制度彻底被废除,自始至终都没有杜绝过。  三是科举舞弊屡禁不止。  唐代礼部侍郎钱徽舞弊案,北宋陈尧咨、刘师道舞弊案,南宋秦桧舞弊,明朝甲辰科场案,清朝顺治丁酉北闱科场案,光绪年间,周树人的爷爷还搞过贿赂乡试考官的事情。  四是科举舞弊被检举揭发的代价并没有一些读者想象中那么大。  前面提到的北宋陈尧咨、刘师道舞弊案中,礼部试主考官陈尧咨因为伙同刘师道替他弟弟舞弊,被贬为单州团练副使,但很快就被起复,甚至后来又再次担任过科举考官。  当然,这只是北宋的情况。  到了明清时期,尤其是清朝,科举舞弊一旦被抓到,动不动就是杀头,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五是科举考试并不公平。  朝中大员有很多方法对科举结果施加影响力,而且还不会被定性为舞弊。  各种“内定状元”、“后门状元”、“权得状元”层出不穷。  比如大诗人王维能考中状元,走的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妹妹的门路。  又比如嘉靖年间靠着巴结严嵩父子才考中的状元唐汝楫。  再比如大名鼎鼎的张居正,儿子里,一个状元、一个榜眼、一个进士,而且张居正还当过自己二儿子的主考官……  ———————  明确了以上几点,再来看本文中主考官徐穆。  徐穆肯定是有私心的,他希望徐麟成为会元,但他的所作所为根本谈不上舞弊,也谈不上徇私枉法。  首先,徐穆和徐麟一个是桐庐徐氏,一个是清江徐氏,至少看起来并没有直接的亲属关系,这一点文中已经交代过。  其次,徐穆自始至终都没有旗帜鲜明地亮出过自己的态度,还摆出避嫌的姿态,不干预同考官们的讨论。  或许王文清点明徐麟出身后,同考官们已经对徐穆的态度有所猜测,可徐穆表面上和徐麟并没有任何关系,从始至终也没替徐麟说过一句好话。  即便有人上书弹劾,但无凭无据地弹劾一位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龙图阁大学士,恐怕得做好自己官帽先不保的打算。  猜测仅仅是猜测,并不能给徐穆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威胁。可是一旦生出这种猜测,却反而会让同考官们投鼠忌器。  同考官们会在心里权衡万一这猜测是真的,自己如果与徐穆站在对立面,又会有什么后果?  有了这一层顾虑,他们就不敢随便发言,然后就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这也就是为什么,同考官们讨论前期,仅凭张茂修和邱钟意两个人,就轻易主导了场中的局势。  假设一下,如果没有那位年轻翰林挺身而出,张茂修和邱钟意这少数人的观点是不是就会变成“公论”。  到时候,徐穆只需像乡试时王文清取卫辰为解元那样,半推半就,秉持“公论”行事,就可以名正言顺取徐麟为会元,谁也挑不出什么错来。  和卫辰那一次比,徐麟差的可能就是一点点硬实力了,而张茂修和邱钟意就负责用舆论声势补上这一环。  要知道,在讨论会试人选之前,徐麟就已经是考官们商定好的诗经房经魁了,这也就意味着,徐麟的文章就算比卫辰差,也差不了多少。  还是那句话,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当文章水平好到一定程度时,哪一个更好都只是主观的评判而已。  你翰林院说卫辰的文章更胜一筹,可我张茂修和邱钟意就是喜欢徐麟这种文风,这也是我的自由啊。  虽然有点儿无理取闹,但理儿就是这么个理儿。  他们两个只是在履行同考官的职责,作为同考官,推荐自己喜欢的卷子而已,有错吗?  当然没错。  说到底,整件事就是徐穆的地位和权势在起作用。  即便徐穆一句话不说,其他人依然能够感受到这种权力带来的无形的压力,而后不自觉地遵照徐穆的意愿行动。  这算舞弊吗?  当然不算了。  对徐穆而言,这就是一次无伤大雅的尝试而已,能成功把徐麟推上会元当然最好,即便不成功,对他也没什么损失。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时刻警戒 我在虚拟世界如鱼得水 三国:逢乱必出声名扬 魂穿奥特:居间惠都为我折腰 序幕:我可爱的猫咪 七与中元 穿越宝可梦世界 沉默入侵 逃离此地 遇见另一个世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