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国姓窃明 > 第275章 南阳围城

第275章 南阳围城(1 / 1)

有一说一,崇祯十七年冬的清军,终究还是天下强军。  在南阳府地界上,和正牌湖广明军之间的初战打得如此狼狈不堪,两场加起来,满八旗骑兵伤亡总数就达到了两千人之多。其最主要原因,还是轻敌冒进,加上对敌军杀手锏的了解不足。  自古骄兵必败,人狂有祸,此自然之理也。  当这些因素被拿掉之后,阿济格认真严谨起来,后续朱文祯就不会那么容易占便宜了。  瓦达克死后的当晚,阿济格只接到了这第一路骑兵兵败将亡的噩耗,而当天下午才被朱文祯击败的第二路包抄人马,其败讯要次日才能传到阿济格耳中。  毕竟叶县距离裕县前线还是有点距离的,阿济格十几万人马,铺开阵势能部署覆盖好几个府县,内部互相联络需要不少时间。  所以,阿济格的警告和部署调整,也没法第一时间传到前方。  第二天开始,清军就结束了冒进的试探进攻,但还是因为惯性又稍微吃了点小亏——清军在确认裕县周边没有明军骑兵后,终于选择了进城驻扎。  然而裕县的物资几乎已经被搬空(柴火、稻草除外),来不及搬空的那部分屋舍、城区,也都被明军撤离前放了一把火,清军什么物资都没捞到,只好颓丧地在差不多搬空、尚未烧毁的城区内过夜。  但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么一住,半夜里明军留下断后的少量游击死士,又悄咪咪放起火来,然后才偷马尝试逃走。  过程中自然免不了又有一阵骚乱,执行任务的明军死士也有战死的,能逃出去的反而是少数。但清军的损失显然更大,不少随军物资来不及搬走都被烧了,士兵被烧死的虽然不多,但也全军疲惫不堪,面目熏黑,折腾得士气堕落。  而这些明军放火骚扰死士,也都是张煌言掏表弟朱树人家的银子喂饱的,只要肯执行任务,并且事后打听得目标城池确实有起火、敌情惊动,就每人给一百两银子。凡是殉国的,加到三百两抚恤给家人!  事实证明,大明还是有血性男儿肯干这种事情的,往年不出力,主要是银子没给够。  直接砸钱说养他家小一辈子衣食饱暖,勇士们是非常踊跃为仗义疏财的国姓爷卖命的。  而清军前锋这番狼狈,传回后方后,阿济格忍不住又摔了个茶具,骂骂咧咧喷手下先锋无脑,连这种照着《三国演义》打的笨拙战术都会中招,简直愚不可及!  说句题外话,很多不了解明末清初历史的看官还真别觉得意外——当时很多清军高级将领,王爷,打仗的时候都是把《三国演义》当兵书看的,偏偏打得还不错,这是史实。  对面的明军文官谋略水平,却经常比小说都不如,实在是酒囊饭袋,全靠对手衬托。  在阿济格看来,这一系列的顿挫,让他不能不联想到早已看得烂熟于胸的《三国演义》里那些“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白河水淹、携民渡江”等一系列桥段。  毕竟他如今的进攻路线,和曹军当年进攻新野的刘备时,是如此的相似。南阳府地界,便是当年的宛城,对面的明军如此有序节节后退,退而不乱,让他有一种落入历史窠臼的骨子里发凉。  这种惊惧作用之下,自然是进一步训诫部队持重推进、严密搜索。  此后明军再也没有捞到偷袭的机会,但也因此得到了至少七八天额外的撤走百姓和物资的时间。清军原本最擅长的大纵深穿插分割剽掠,被阿济格暂时藏到了箱底,只敢跟你打正面战硬战,也算是一定程度上的暂时自废武功。  ……  “朱军门真是胆略不凡,竟能在如此情况下,还多拖住阿济格的进军速度那么久,此番我军能彻底坚壁清野,朱军门当计首功!待将来解围之后,我定然表奏朝廷,谋个重赏!”

数日之后,结束了外围骚扰对抗战,回到南阳县城,已经充分做好守城准备和工事抢修的张煌言,当然是第一时间亲自迎接了朱文祯,好话不要钱似的吹捧,一副文武和谐的气氛。  朱文祯自然要谦虚一下,表示自己该做的都做了,身为骑兵将领,本来就该在围城之前负责拖延敌军、为友军争取更多准备时间。  “朱军门勇毅敢战,实在是我辈楷模,末将年少,曾误入歧途,正要以朱军门为楷模,等阿济格大军抵达,便请张道台、朱军门观我等死战之志。”

旁边的李定国见了张煌言的礼贤下士,也是心中热切,急于立功,先上前向朱文祯表达了敬仰。然后暗暗下定决心,后续的守城战要好好表现,洗刷耻辱,证明自己在对异族的战争中也是能建功立业的。  朱文祯拍拍他肩膀,说了几句勉励的话,自去休整不提。  李定国这段时间带着属下部曲,被张煌言分配了加固城防的任务,等于是让那些前流贼士兵先当苦役修城墙进一步磨磨性子,野战是不会随便让他们出击的,那样不便于管理。  这段时间磨下来,将士们心中也是憋着一股气。  好在士兵们也都知道,此刻城墙改造修得好,将来的守城持久战里才能更有优势,因此也不辞辛劳,并不觉得这个任务无聊。  很多流贼士兵只是不懂技术,对于将官们要求的修城方案不太理解,在执行过程中一开始有些怨言,觉得这是在瞎指挥——  很多没文化的士兵,都以常识揣摩,觉得改造后的南阳县城墙,虽然变厚了、底座也宽阔了好几倍,但外坡没有原来陡峭了。  原来的城墙虽然在重炮轰击下更容易坍塌崩落,但好歹外壁不说绝对垂直,至少也有七八十度的陡峭坡度。  重新加固后的城墙,外壁已经降到了六十度以下,甚至有些地方才四五十度,这已经比架设好的云梯飞梯都缓了,完全有可能导致进攻一方省掉梯子,直接手脚并用爬墙。  但是这些疑虑,都在湖广明军中的嫡系老兵带动解释下,消弭于无形,那些跟随朱树人多年的老部队,对总督大人的“奇技淫巧”是非常佩服的,知道总督大人的每一次军事技术创新都绝对是利大于弊,不会拍脑袋乱想害苦三军的。  而且有些士卒还现身说法,强调他们原先就是在一年半前的陈县大战中,用近似于今天这样城防结构的堡垒,让李自成的闯军吃了大亏。而总督大人的工事改良技术路线,也是有迹可循的,都是一点点从先前的成功经验迭代上来的,不是凭空冒出来的。  有那么多亲身经历者的说法,那些前流贼旧部也都意识到多半是自己见识少,乖乖闭嘴好好干活。  ……  中间这将近十天的拉扯、以空间换时间的过程,别无值得赘述的。  湖广战场上的时间线,很快来到了十一月初。阿济格的大军先锋,在总共损失了大约五千人马后,总算推进到了南阳城外——  多出来的部分损失,都是仆从军的伤亡,这一路上各县推进过来,也会有一定的损失,还包括后勤失调导致的病患减员。明军在这个过程中坚决实施了坚壁清野和张弛有度的骚扰,并没有投降的,所以阿济格的部队推进得并不好受。  好在一切都过去了,阿济格抵近到南阳城下后,率先带领骑兵远远观望了一下城池防务,看到南阳县的城墙被临时加固成了奇怪的样子,尺寸似乎厚实了很多,但质地看上去并不坚固,他也是心中狐疑。  虽不了解这么修的原理,但直觉告诉阿济格,对面的敌人不好对付,这种设计肯定另有暗藏歹毒深意。  此后三五天,清军陆续小心包抄,逐渐把南阳城各个方向都包围严实,断了明军从陆上撤退的后路。  至于水路撤退,暂时还封不死——阿济格倒也考虑过让自己的补给运输船队,从白河上游顺流而下,通过南阳城东的那片河段。  但毫无疑问所有的船都行驶不过去,强行行驶就会触礁,明军在这段河底不知填了多少堰土,做了多少石头和铁锥暗礁,把本就不宽深的河道彻底阻了。  阿济格麾下一名负责城北方向围城的副都统,偏偏不信这个邪。想催督麾下的汉军旗和北方汉人仆从降军,外加抓来的百姓,把这些堵河工事拆开。  但明军从南阳城东北角的城楼上,不但能用红夷大炮打到施工阵地,甚至连强弩和佛郎机都能覆盖到这个位置。  清军施工兵力在付出了百十个苦力辅兵的伤亡后,不得不放弃了这个操作——谁知道坚持做下去,工程量会有多大,往不知道深浅的陷阱里填人命,就太不值当了。  确信北方来的船没法通过白河南下,想快速堵死明军南撤的水路就不太可能了。  阿济格稍微琢磨了一下,就知道自己有两个选择:要么派人施工,直接在下游拦河筑坝,不过那样还得想办法找个地方引水,不能彻底堵死,否则水漫上来能把周边的营地淹了,还不如直接在上游拦水,然后看看能不能蓄高一点后放水淹城——南阳城地势不低,要把城里人淹死是不可能的,再怎么蓄水,最多也就是把城内外用水面隔绝。  但考虑到汉人的水军力量和城内水门的船只,肯定比北方来的清军要精良,这种阻隔马匹机动、便于船只机动的馊主意,清军肯定不能干。  所以总之一句话,直接断河很复杂,需要的施工量会比明军此前破坏航道的施工量更大数倍。明军都修了十几天,清军岂不是要修至少个把月才能完成?  这招太缓了,阿济格直接就排除了。  不进行水利施工,还要确保彻底断了城内人逃命的念想,第二招就只能等了——阿济格很清楚,北方的河流,到了冬季最冷的时候,是容易结冰连底封冻的。白河在汉水以北,出自山区,水量也不大,也是有可能冻住的,到时候,明军就不可能突围了。  阿济格决定试一试,先拿这个理由,展望一下,看能不能逼迫明军谈谈投降条件。  他找来一个命不值钱的汉人降官,是那种当初留在北京城、崇祯死时先降李自成,一个月后又降了多尔衮的软骨头,吩咐道:  “你且去城内尝试劝降,告诉明军守将,本王已知其能,若肯归附新朝,定然高官厚禄,唾手可得,便是为一方巡抚,本王也能保得。  如若不从,本王便要强攻了——另外,记得提醒他们,别以为还有退路随时可逃,要逃就趁早,哪怕城池再坚固,再有一个月白河封冻,到时候想走都走不了了。  本王先把话撂哪儿了,以白河结冰为界,结冰之后,再想投降也容不得了!到时候打破城池,全城鸡犬不留!另外,无论劝降成与不成,趁机好生打探一下明军虚实,记下都见了哪些文武!”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大汉:我自年少万兜鍪 假太监:从伺候贵妃沐浴开始 镇国万岁:我真的只想当昏君 朱厚照的大明生活 父皇,请退位 三国:寸德未建,即被立储 乱世武夫 假太监:从混在皇宫开始 超品姑爷 人在三国写日记,坐收渔人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