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楚王妃“暴毙”,皇太孙“夭折”,昭泰帝百年后,由谁来继承他的皇位这件事,又被朝臣们拿出来,放在朝会上议论纷纷了。
昭泰帝下意识就不想议论这个话题。
可他属意了两次的人选都做了古,他自己如今又是身染沉珂的情况,便是他不想说,为了大齐的江山,朝臣们也容不得他回避了。
“老臣保举一人,怡王殿下才德兼备,又是先帝的血脉,可堪此大任。”
“臣附议。”
“臣附议。”
“臣也附议。”
……
一时间,朝堂之上,竟有一半以上的朝臣出列,慷慨激昂推举独孤御为太子。
昭泰帝面色阴沉着从宝座上俯视群臣,一言不发。
就连问一问独孤御的想法,他也不敢开口了。
生怕问了,独孤御会答些让他不爱听的话。
他心情实在是太烦闷了。
今日一大早,丹桂殿又报来消息,姚贵妃昨晚吐了三次血,药石无效,太医们束手无措,甚至说,就是这两天内的事。
后宫正是混乱的时候,昨晚有太多人瞧见了楚王妃和穆雷私会的情形,原本,若是姚贵妃在第一时间以雷霆手段镇压,严令禁止各宫宫人议论、传播此事,时候久了,这事也就能渐渐淡下去。
可偏偏,掌管后宫之事的姚贵妃在这节骨眼上病倒了。
于是,王妃和侍卫私会的消息,就跟长了翅膀一样,四处乱飞,传的沸沸扬扬,越传越离谱。
甚至有人说,楚王就是楚王妃和穆雷合谋害死的。说穆雷寻得药,楚王妃亲手给楚王灌的毒,楚王七窍流血而死,死不瞑目云云,传的有鼻子有眼。
昭泰帝气的不行。
楚王妃虽做了那出墙的红杏,可楚王又不是那武大郎?
当初下葬讣告上说的清清楚楚,楚王是为了缉拿江洋大盗,为国为民除害才不幸罹难的,是国之英雄,天下人之楷模,怎能任人把他传成了如此憋屈的死法?
不得已,在临上朝前,昭泰帝强忍着活吞苍蝇的不适感,让人给翊坤殿传了口谕,解了皇后的禁足,让她立刻接手后宫之事,务必尽快压下楚王妃的谣言。
后宫尚不安宁,到了朝会上,这些朝臣们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一点眼力价也没有,一个个的非要往他心上捅刀子。
独孤御……
昭泰帝目光阴冷地盯着台阶之下站在诸臣第一位的独孤御。
去年这会儿的时候,他还站在楚王身后,咳嗽得止也止不住,面色苍白的像个随时都可能病死的药罐子。
这才一年的光景,他脸上竟添了两抹红光,面颊上好像多长了二两肉。
而一切的缘由,皆因一道赐婚旨意。
那个顾惜夕,对独孤御的影响力就真的那么大吗?
昭泰帝这样想着,不知怎么的,就想起了顾惜夕是凌五小姐的女儿。
他脑中又闪现过那个名字,心跳快了几分,莫名地,就相信了。
若是凌五的女儿,的确,是有这样的魅力的。
他在心里这样想着,默默叹了口气。
顾惜夕,不能留了。
即便,她是凌五的女儿,可她对独孤御至关重要,已然威胁到了他的皇位,便,容不得她再活在世上了。
朝臣们保举独孤御的附议声还在继续。
昭泰帝霍地站起来,直接无视朝臣们的启奏,自顾自宣布道:“今年不少州县都遭了冻灾,土地冻得这样实,等开春后,耕地开荒又是一桩难事。按照惯例,今年的春种该由朝廷提供给受灾的灾民,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历来大灾之后便有大汛,两河流域要固堤,皆要用好的,不许偷工减料。种种开支,户部、工部可有列过?”
立刻就有工部尚书站出来,激动的不行:“圣上英明。臣已核算过开支,这是需要户部拨款的银钱,请圣上过目。”
实在是因为昭泰帝已经很少理六部的事情了,偶尔这么一问,关系着百姓民生,可把工部尚书激动坏了。
户部尚书立刻站出来哭穷,言说自己的难处。
户部的艰难,昭泰帝心知肚明,他就知道户部尚书会有这一闹。
而他,要的就是这一闹。
“既然如此,那就再想想别的办法。”
昭泰帝故意沉吟着,好一会儿,才“痛下决心”,道:“便从今年的军费里挪一下给工部暂用吧。月国使团不日就要来迎娶镇国公次子,想来不会这么快和大齐开战。”
兵部尚书忙道:“圣上,大齐在月国交界处,并未设过多兵力。”
根本省不出来多少。
正中在昭泰帝下怀:”那就……削减顾家军的军费吧。和突利国已有六年没有开战了,今年突利国又换了新主,一个十二岁的小娃娃,不足为惧。”
顾家军,那可是大齐在边塞城的防线。往年顾家军的军费已经在逐年削减了,在顾家军中待过的武将都知道,这些年,一直是镇国公府在贴补军费,甚至拮据到镇国公嫁女儿,堂堂怡王妃的嫁妆,竟要用军中兵器充数,镇国公还厚着脸皮给女儿打了欠条。
若是再削减军费,只怕是要把整个镇国公府都搭进去还不够呢。
可,还没等有人提出异议,昭泰帝已经一鼓作气说出来了:“既然边塞无战事,那就不需要那么多顾家军驻守在边塞城了,裁去一半吧。另外……”
他初时只是试探,到后面,只觉得越说,心情越是舒畅,干脆一股脑全说了:“此次月国公主迎娶镇国公次子,意义重大,不可马虎。朕特下恩旨,允许镇国公前来京城观礼送嫁。既然镇国公不日就要来京,军中又一日不可无帅,不如趁此机会易防,就将顾家军交给威武将军李天德吧。”
武将们哗然一片。
临时换帅,这不是儿戏是什么?
同时,朝臣们也看出来了,圣上这是猜忌镇国公府了。
自古君臣大忌便是君疑臣不忠。
大齐的江山,要风雨飘摇了。
而这样的情景,是任何一位心向大齐的朝臣都不愿看到的。
他们纷纷将目光投向了独孤御。
若是怡王殿下坐了那位置,应该会坚定不移地相信镇国公府吧?
毕竟,那是他的岳家。
以怡王对怡王妃的敬重和宠爱,应该不会怀疑镇国公府的忠心吧?
昭泰帝一意孤行,不许朝臣们反驳他的意见。
大殿上再没有出现不一样的声音。可是,至于朝臣们心中是怎样想的,便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