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使臣当面向帝后求娶楚国公主,很多引起朝野震惊。
这回对方分明是有备而来,点名求娶楚国公主,不给大周朝廷转圜的余地。
于是当年魏国公主武贞儿出嫁的景象渐渐被人回忆起来——
当初的匈奴也和如今的吐蕃一样,实力强大,直逼大周边境,便要求娶大周公主。
然而当时大周只有两位公主,一位未满十岁的楚国公主凌清圆,另一位就是早就嫁做人妇的长公主凌云燕。
幸而圣后机智,提出让身为贞妃的前朝公主武贞儿出嫁,这才解了当时的危局。
如今大周实力虽然比从前强,不需要过分畏惧吐蕃势力,但……
最好还是和平共处,对两国通商贸易都有好处。
朝野议论,公主府自然也接到了消息,合府上下如临大敌。
奴仆担心要跟着公主背井离乡远赴吐蕃,离开自己的亲友和故土再也回不来;
门客幕僚担心公主嫁去异邦从此远离大周政治中心,他们的抱负再难实现;
还有打小跟着凌清圆、格外忠心于她的小乐子等人,唯恐她受和亲之苦,万分担忧。
无论是哪一种,他们都想尽办法打听消息,有余力的甚至设法谋求阻止这场和亲。
秋风微凉,公主府的上房,王三郎独自抱剑坐在屋顶的瓦片上,从地上看过去,身影比秋风中打旋的落叶还要孤单。
他一动不动。
只有冷风刮过的时候,拂起他冰冷的玄色衣角。
又冰冷,又落寞。
公主亲卫中,士兵老连朝屋顶上看了一眼,叹了口气。
他边上那个新兵顺着他的目光看去,不解地皱起眉头,而后想到今日公主府里议论纷纷的流言,再看屋顶上寂寞的身影……
啊。
他忽然明白了什么。
“老连……”
他还没来得及开口打听,忽听得上房屋中一阵瓷器摔碎的声音,在安静的府邸里显得格外刺耳。
廊下伺候的侍女惊恐地朝里看。
结合今日府中流言,众人下意识猜测,是公主不愿去和亲而在屋里大发脾气。
尚未反应过来,只见屋顶上的玄衣身影落下,王三郎很快冲进屋里。
他担心凌清圆伤到自己。
可进了屋,只见凌清圆着一身半新不旧的家常素色,正站在书案后头手持狼毫练字。
看上去处变不惊的模样。
他疑惑地朝隔间看去,看见一脸惊慌的奉茶侍女正不知所措地看着地上摔碎的茶盏,才明白什么情况——
不是公主在摔茶盏泄愤,是侍女不小心打翻了茶盏。
“公主恕罪,奴婢一时手滑。”
侍女连忙上前行礼请罪,早有其他侍女听见声音进来,不声不响地捡走茶盏碎片,避免公主不小心踩到受伤。
凌清圆没说话。
她练字的时候是不能说话的,避免散了精神。
王三郎朝她书案上看去,凌清圆爱读书,所以他这些年除了习武,也读了一些书。
可惜只有认字水平,能读懂几本书,却看不懂凌清圆今日这字练得怎么样。
他只知道她的一手好字是出了名的,日常批阅公文总会得到各部官员的夸赞,连朝中不少老学究都自叹不如。
她的笔写到纸面末端,终于顺滑地提起,落下一个漂亮的竖锋。
这才缓缓抬头,“你不是手滑,是心乱。”
侍女原本行的是个深深的福礼,闻言连忙双膝跪下,郑重请罪,“奴婢不是故意的,求公主饶恕。”
凌清圆没有责备她,反倒朝窗外看了看。
她知道,现在府里心乱的不止眼前的侍女一个。
她笑了笑。
王三郎知道她素来御下宽和,不会因为侍女打翻一个茶盏就不肯饶恕,看她神情也不像要认真计较的样子。
他朝那侍女使了个眼色,示意她退下去,侍女忙点点头,不在屋里招主子烦。
待她出去之后,凌清圆方道:“三郎,连你也觉得爹妈会送我去吐蕃和亲么?”
王三郎蹙紧眉头。
他不愿意想这件事,想到这件事,心里有种空旷的疼。
凌清圆看他神情纠结,微微笑道:“你信我,不可能的。”
“公主知道什么?”
“我什么都不知道。”
她摇摇头,“吐蕃使臣瞒得好,既没知会鸿胪寺,也没知会我,直接奏到御前。因此我一无所知,甚至尚未进宫问过父皇母后。”
“可我就是知道,他们不可能让我去和亲,割裂我的亲人和故土,毁了我辛辛苦苦在朝中建立的根基。”
王三郎想了想,其实他也觉得,帝后那么疼爱大公主,不大可能送她去和亲。
可政治的事他不懂,万一帝后因为某些权衡,非送公主去和亲不可呢?
这会儿听凌清圆这么说,他心里略宽慰些,却不敢放松。
他双手抱拳道:“无论公主去哪,臣天涯海角,誓死相随。”
她出宫到公主府,他就跟着出宫;
她若嫁去吐蕃,他也跟去吐蕃。
只要有他在,这辈子谁敢欺负公主,除非从他的尸首上踏过去!
凌清圆闻言有些惊讶,没想到这没影儿的事情才出了些流言,王三郎竟把陪她去吐蕃的事都想好了。
她哭笑不得。
看来这流言再不管不行了,她可不想接下来天天有侍女摔坏瓷器。
“三郎,去将门客幕僚,还有未在岗的亲卫和奴仆都召到上房来,本公主有话要说。”
“是。”
王三郎退下去,不多时亲卫奴仆们都聚到上房院中,除了在岗值守的和厨房准备膳食的,其余公主府众人都到院中。
满院挤挤挨挨,一眼望过去全是人头,却不闻些许咳嗽之声。
众人心中或好奇或担心,面上却都不敢坏了规矩。
人齐之后,凌清圆方从屋里款款而出,向下扫视,那一双双眼睛里人心浮动。
“本公主素来不喜不稳重之人。”
她淡淡道:“如今外头传来些没影儿的流言,就让公主府人心惶惶。没有教导好你们,是我这个做主子的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