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是越想越气,自己精明一世,没想到竟然被草原上的异族给算计了。
燕王朱棣积攒许久的铁料已经送了出去,姚广孝此时也乱了方寸,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一向敬重信任自己的朱棣了。
自己虽是庆寿寺的住持,但却因和朱棣的关系比较密切,时常出入燕王府。太子朱标去世后,他就接过了朱棣赋予他的权力,暗中为朱棣缔结盟友,拉拢驻守在北平附近的大明军官,想方设法的为朱棣积蓄实力。
朱棣也将这个渴望建功立业的和尚视为了知己,燕王世子朱高炽的教育工作也放手交给了他,有什么心事也会第一时间和他相谈,就连燕王妃徐氏也没有这样的待遇。
姚广孝现在是又恨又急啊,恨自己怎么没有在约定的时候和那些蒙元人讲清楚,急的是,这下不得不从燕王朱棣的亲卫骑兵那边抽调母马来处理这件事的首尾。
“噗。”
又是一口老血喷出,姚广孝怒火攻心,竟然头一歪被气晕了过去。
张玉看着这个心高气傲的和尚竟然接二连三的口吐鲜血,张了张嘴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他让随行的士兵们把姚广孝放在了来时拉着盐铁的两轮马车上,又在上面给他用折下来的树枝做了个凉棚。
张玉看了一眼嘴角挂着血沫的姚广孝,摇摇头说道:
“哎,败在自己最擅长的计谋上,这个黑衣和尚今天受到的打击也太大了吧!没想到这些人的心性竟然如此的脆弱!”
随后他便带着队伍,飞快的向着北平赶去,姚广孝可是燕王朱棣的头号智囊和知己,可不能出了问题。
......
开平卫以北的草原上,兀良哈三部已经收拾妥当了,三个部族浩浩荡荡的开始向东北方向开拔。
翁牛特族的首领正一脸得意的看着族人们圏赶着马群,一长溜的牛车上堆满了从姚广孝手里交易过来的盐巴,铁块和茶叶。
“哈哈,本以为那个和尚能发现不对呢,没想到他也只是一个样子货,七千匹战马都是公的,他竟然没发现。哈哈!”
兀良哈部的首领看着绵延不绝的迁徙队伍说道:
“只是一些公马而已,这样不但族人们的怨念小了,而且还解决了今年冬季咱们牧草准备不足的问题。只要咱们这边不缺少种马,两三年之后,那些交易出去的战马又都能补回来了。”
三族的首领们现在是同气连枝,阿扎矢里的叛乱已经让他们元气大伤,他们三族经过商议,决定还是聚在一起,来应对草原上瞬息万变的局势。
“好了,赶紧带着族人们赶回故地吧,再晚些时日,那些树林里出来的野人就要把咱们的地盘给占据了,去往大宁联络的勇士们已经派了吗?”
“朱棣这边咱们就不要再联络了,战马的事情足以让他长长教训了,他在的北平的那边也不缺战马啊!怎么想到要从咱们这边买过去那么多?”
兀良哈三部的首领们还在洋洋自得,自己也能从明人手上占了一些便宜。却不知,姚广孝带人赶着战马离开他们营地时,刚好被来自大宁都司的蒙古侦骑看到,这也为以后宁王朱权拿捏他们埋下了伏笔。
北平燕王府里,朱棣终于见到了面色苍白的道衍和尚姚广孝,不由得大吃一惊。
“张玉,这次的交易难道有什么意外吗?怎么广孝变成了这个样子?”
朱棣并没有见到那些来自于草原的战马,还不知道姚广孝是被他自己的自负高傲搞成了这个样子。
张玉把这次交易的事情一五一十的和朱棣讲了一遍,只是把自己告诉姚广孝战马全是公的这件事,给换成了是姚广孝自己发现的而已。以姚广孝那自傲的性情,估计他也不会拆穿这件事情的,自己提前告诉他,总比回到北平后,朱棣就此事亲自发问他,更让他受打击的心好受些。
朱棣一脚就把房间内的桌子踢翻,南京送来的茶具和茶叶顿时飞落一地。
“他们怎么敢?都是一群背信弃义的小人,本王为了不过多的损失咱们的战马,才冒着被父皇怪罪的可能和他们做了交易。他们竟然拿本王当猴耍了不成?”
须发皆张的朱棣让张玉不知道该怎么劝慰,更不敢提出自己的建议。
发泄了一阵的朱棣,终于平静了下来,事情已经成了定局,自己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只是对草原人的忌惮更多了几分,学会了阴谋的草原人,只会越来越难对付。
“张玉,你带人从本王的亲卫里挑出来三千匹母马吧,赶紧让人送到南京去,父皇那边已经下了旨意,沿途都有地方上准备好了粮草和补给。本王就不去马厩了,你看着安排吧。”
朱棣说完就去了后院,路上准备侍奉的太监都被踢翻了好几个。
南京城里,马聪已经到五军都督府和兵部跑了好几次,出海试航的舰队到现在还没有回音。朱雄煐已经急了,他担心那些战舰经不起海上的风浪出了什么意外。
就是在后世,科技水平那么发达的情况下,每年也有不少的钢铁巨舰会出现意外,更不要说那些木质的战舰了,而且每年的这个时候,还都是台风频发的时间。
朱雄煐抬头看看依旧是蓝天白云的天空,只能在心里为那些出海的将士们默默祈祷。
汤和或许看出了他的焦虑,就安慰他说道:
“殿下,这次出海的船工都是从沿海渔民里选拔出来的,他们常年呆在船上吗,对海上的天气可比钦天监里的那些人靠谱多了,一旦有什么危险,他们也会阻止鼎儿他们出海的。”
朱雄煐听到汤和这么说,紧绷的神经算是放松了一些。
历代的钦天监里还是有一些能人存在的,他们从前人记录下来的东西中仔细的辨别,寻找规律,慢慢的也总结出了一些东西,制定的历法一直到后世还在民间使用着呢。
而那些从事劳作的那些百姓,对天气的辨别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关于天气和季节的一些谚语,即使在后世也是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重要依据。
那些见证了战舰下水的文官们,在等待了几日后,不见有消息传来,也开始了悄悄的联系,他们准备把从事奇技淫巧的吴王拉到儒学的正途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