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入了腊月。
腊八节这天,洛瑾不忘叮嘱林嬷嬷,熬的腊八粥要给悦柠多送一些过去。
秋禾笑着接道:“小姐放心吧,厨房里熬了满满一大锅,悦柠小姐的那一份,秋堂早早的就给您装到食盒里了,这会子估计都上了贺府的餐桌了。”
“谢谢秋棠姐姐。”洛瑾对待身边的嬷嬷丫鬟都很好,大家也真的把她放在心里面疼着。
洛瑾梳洗过后,就带着紫菱紫苑去了延晖苑。
沈正庭带着沈瑾泽兄弟俩已经祭祖回来了,秋菊召唤丫鬟们摆上早饭。
桌子上各式各样的腊八粥,都是各府送来的。
洛瑾落座后,扫视一圈,问宋嬷嬷:“嬷嬷,哪个是悦柠家的?我要吃她家的腊八粥,不然她肯定会不高兴的。”
宋嬷嬷满脸笑容,端起其中的一个小碗,放在洛瑾面前:“这是贺府送来的,听说贺小姐还千叮咛万嘱咐要您吃干净呢。”
“嗯,谢谢嬷嬷!”洛瑾伸头看去,里面果然不一样,三颗硕大的红枣铺满了整整一碗。
洛瑾皱着眉头,一脸哀怨的看着嬷嬷:“嬷嬷,你没有拿错吗?”
姜氏探头看看,摇头苦笑:谁都知道,洛瑾极其讨厌吃大枣,有时为了哄她,不得不把大枣做成各种糕点。
洛瑾皱着小眉头,极不情愿的消灭了三颗枣子,又喝了一点粥,实在吃不下了,姜氏也没有逼她。
刚吃完饭,沈正庭的小厮沈明匆匆而来,将手中的一封信交给他,回到:“老爷,京城府里来信了。”
沈正庭漱了口,擦擦手,拿起信去了东稍间的榻上,坐下读信。
姜氏母子四人吃完后,也顺势去了东稍间。
姜氏坐在沈正庭对面,倒了一杯茶,放在他面前,关心的问:“家里有什么事吗?”
沈正庭将信件折好,塞进怀中,看看妻子和长子,低声说道:“父亲说,太子已立,这两日圣旨就会公布天下。”
姜氏惊讶的看着丈夫,见丈夫一副了然于胸的样子,就知道,事情应该在他预料之内,那就好。
沈瑾泽抱着洛瑾,低头玩弄她腰间的荷包,也一副早就知道的样子。
沈瑾泊却很激动,也很想问,可看着父亲和大哥一副处变不惊的样子,自己也努力的镇定下来。
只有洛瑾,抬头看看父亲,又看向大哥,问:“谁是太子?”
沈瑾泽轻轻敲了一下她的额头:“小孩子家家,别乱打听!”
“哼!你不说我也知道!”洛瑾一副小傲娇的样子。
洛瑾早就从大哥和父亲的神色中猜出,这个太子的人选一定是在他们预料之中,而且也是他们所拥护之人。
在回想一下这些年,国公府虽然表面上从来没有站队,可萧显允在国公府养过伤的事却人尽皆知。
沈正庭好笑的看着女儿,笑着问:“哦?那幼幼跟爹爹说说,你是如何知道的?”
洛瑾从大哥的怀中退出来,爬到榻上,双臂交叠放在桌几上,对着父亲认真的说道:“爹爹还记得那个受伤的大哥哥吗?他是六皇子,也是太子,对不对?”
沈瑾泊一拍脑袋,恍然大悟。
沈正庭、沈瑾泽和姜氏则惊讶的看着洛瑾,姜氏搂住她的小肩膀,问道:“幼幼还记得那位大哥哥?”她以为那时候幼幼也才三岁,应该很多事情都记不得了吧。
洛瑾点点头,说:“当然记得啊,他还送了我一块雕了兔子的玉佩呢,他也属兔子的。而且,他的娘亲是皇后,还赠了我一个手串呢,都在秋禾那收着呢。”
秋禾一听,赶紧上前福了福身子,道:“回老爷,夫人,奴婢都好生收着呢,不敢怠慢。”
沈正庭冲秋禾挥挥手,又转头问洛瑾:“那你又如何知道他就是新立的太子?”
洛瑾撅撅嘴,靠在母亲怀里,漫不经心地说:“因为祖父、爹爹,还有大哥,只跟他有过往啊。刚刚说立太子,你又不是很紧张的样子,所以我就猜到了啊。”
姜氏楞楞地看着丈夫,有些担心,沈正庭给她一个安抚的眼神,然后拉着洛瑾的小手,牵到自己身边,让她坐在自己的大腿上,看着她的眼睛,温声说道:“幼幼很聪明,但这些事情不能出去跟别人说,知道吗?”
洛瑾郑重的点点头:“我知道,我谁也没说过!这是机密!对不对?”
“对!对!不愧我沈正庭的女儿!哈哈哈”沈正庭高兴的摸摸她的头。
沈瑾泽收回看向妹妹微笑的眼神,睇了弟弟一眼:“幼幼都比你聪明!”
沈瑾泊也知道自己反应慢了,也没有争辩,只是嘿嘿的干笑两声。
三日后,立六皇子萧显允为太子的事果然传到临安。
与此同时,各个皇子也都分王,但皇上却没有给他们封地。所以,一干皇子仍居住在京城。
而百姓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同,姜氏照常打理府中诸事。因为要过年了,天气又冷,姜氏做主,洛瑾下午的琴和舞的功课暂停了,每日只需上午去学习书画即可。
在姜氏看来,琴艺和舞都是打发时间的,偶尔消遣用的,世家女儿无需过分学习那些伺候人的玩意儿,学学即可。
洛瑾受不了江南冬季的湿冷,姜氏早早的就让人在她的屋子里按照为北方的习惯,生起了地龙。
下午没有课的时候,洛瑾就窝在自己的院子里练练字,或者跟林嬷嬷和秋禾学习女红。
眼看着就七岁的洛瑾,写得一手出色的簪花小楷。
听大哥来后跟她讲,每次她写给祖父祖母的信,俩人都争着抢着保管。
祖父是通过她的字看着她不停的进步,偶尔还来信指导一番。祖母则是单纯的思念。
想到这里,她也有些想念祖母了,不知道那位跟自己前世一模一样的老人现在可好。每每想到她临走之前,祖母整夜的坐在她床边默默看着她时的样子,洛瑾的眼泪不自觉的就流下来了。太子已立,现在京中形势不会因此变好,可能更加风起云涌吧,也不知道他们还要在江南待多久。
这个问题,沈正庭、沈瑾泽父子也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