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是人心的一座大山。 神仙也憾不动。 尽管李佑再次战胜唐军。 但是樊城的居民对李佑还是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李佑在复州和荆州都可以轻松得到平民的支持。 主要是李佑攻下复州荆州时。 造反的就是李佑的消息还没有被唐军公布,那时候李佑的恶名还没有传出来。 所以这些百姓很顺利的就接受了李佑的统治。 毕竟换个统治者对底层老百姓也不算什么不能接受的事。 但是现在却不同了。 因为很简单。 儿子打老子。 十恶不赦。 这在百姓朴素的价值观里。 就是无法接受。 所以在樊城,李佑没有得到任何支持。 商户根本不开门,开了城门后,有一部分居民直接携家带口出城而去。 不过所谓畏威不畏德。 在李佑强力镇压之下。 在李佑以囤积居奇不开门的理由之下,杀了十几个大商人之后。 樊城恢复了正常。 说实话,李佑是不准备杀人的。 但是现在这局面,不弄点人头落地,根本压制不了。 也别管李佑心狠。 此时他已经不是那个在扬州仙人跳的独自一人。 而是要为手下这几万兵马以及当初起兵的几十万流民负责了。 李佑可以不负责。 因为有飞将军的技能。 逃跑遇贵人很是容易。 但是那样的话,手下这批人怎么办? 真的以为法不责众? 那是大家想多了。 历朝历代对付农民起义那是血腥无比。 《贞观政要》载:隋时“有“盜’发,炀帝令於士澄捕逐,但有疑似苦加考掠,枉承贼’者二千余人,并令同日斩决。大理丞张元济怪之,试寻其状,乃有六七人,盗’发之日先禁他所,被放才出,亦遭推勘,不胜痛苦,自诬行盗’。元济因此更事究寻,千人内,惟九人逗留不明,官人有谙识者,就九人内,四人非贼。 二千个人杀的只剩4人。 人头滚滚。 更别提清朝诱降太平军石达开,答应石达开不杀大渡河剩下的三千人。 谁知道石达开告别了自己手下的将士们,一个人骑着一匹马闯入清军的阵营,清军虽然敬佩“翼王五千岁”,但是立场毕竟不同,他们在最开始就没打算让石达开活着回去。 周围的清朝士兵立即冲了上来,将石达开抓住凌迟处死。 清军杀掉石达开之后并没有信守承诺放过剩下的战士们,反而用群龙无首的理由威胁他们,动摇他们的军心,最终把他手下的战士们一网打尽。 杀的大渡河流血飘撸。 到了近代,运输大队长在上海杀十万人。 精卫叫嚣出“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就算梁山这些人被招安,最后也被宋军各个击破。 天子第一号大投降派头子宋江也只能被暗杀。 只要你走向和朝廷对抗的道路。 那么朝廷也不管你是否是被人胁迫,还是吃不下去饭。 你只要跟着起兵。 那么等待你的就是生死的选择。 很简单。 一般的法不责众是因为怕引起大的骚动,造成巨大的危害。 而造反的人已经是巨大的危害了。 此时你就没有法不责众了。 在朝廷看来。 你已经造反了。 如果是放下武器,回归乡里,或者招安做大官。 那不是在鼓励其他没有造反的顺民吗? 既然造反没有代价,还有可能做官。 不就是想做官杀人放火受招安? 这一条逻辑线就形成了。 所以必须得遏制这种思维方式。 总而言之,李佑没有回头路。 这不是因为李佑爱造反,如果爱造反,在齐州他就不会选择解散王府,出卖来弘亮了。 也不是因为他不认为李世民皇帝做的不好。 虽然李世民如果是在原来的时间线上来说,他马上就要在高句丽头上吃到一个大败战。 当地天气变冷,人马匮乏,粮食将尽,不得不班师回朝。 可是李世民真的做的还不错。 别的都不说。 就是对老百姓而言。 贞观年间。 是一个不错的时代。 贞观初年,经常发生灾荒,民生困顿。四年以后,政治绩效渐渐显著, 而到了贞观后期。 人民出外不闭门,行旅不须带粮,米每斗三、四钱,物价低廉,人民丰衣足食。 生活安定。 这在封建时代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人们可以自由的选择生活方式。 东西交通畅通,遂使唐文化东传日本,南及安南,西越葱岭,北达大漠。 可惜的是,李佑已经走上了一条不成功便成仁的道路。 所以这就是他和李世民的核心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