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耀所说,自然是真的,他已经提前打探好了。在淮南周边的山脉上,有大量石炭,甚至有不少工匠在山上开采过石炭,只需要袁术答应开仓赈灾,袁耀就能够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引导流民前往附近的山脉上开采石炭。这些流民,为了一口吃的,自然不需要开工钱,所以人力成本即可压缩到最低。等开采出了石炭,袁耀只需要将石炭制作成蜂窝煤,然后就可以拿出来卖了。至于蜂窝煤怎么制作?那太简单了,袁耀生活的八九十年代,家家户户都自己制作蜂窝煤,将原始的煤灰加入五分之一的黄泥,利用水糅合在一起就可以了。再用专门设计的打蜂窝煤工具,一个一个按出来就行了。只需要将打好的蜂窝煤放置在阴凉的地方晾晒一两天,便可以直接燃烧。这样做出来的蜂窝煤,不仅耐烧,而且比木炭燃烧的更持久,一块蜂窝煤,甚至能够烧一整夜。而一斤木炭顶多就相当于两块蜂窝煤。在不计入人力成本的情况下,袁耀所有的花费,不过就是一些赈灾所用的粮食,一石粮食才一两百钱,能够养活一人两三个月所需。平均下来,一个流民一天的费用,也就是一文钱,算上一些损耗,顶多就是两文钱的成本。而一斤上好的木炭能够卖到四十文钱,袁耀想要打开市场,蜂窝煤的定价必然不能太过,在他看来,一个蜂窝煤顶多卖十五文钱。而就算一块蜂窝煤只卖十文钱,一天做出几十个蜂窝煤,也绝对能够大赚特赚。“父皇放心,我有办法将这些石炭变废为宝,卖出高价。”
“一个月,少说能赚上千万钱!”
看着自己儿子那信誓旦旦的模样,袁术的神色一时间也跟着露出了好奇之色。反正已经答应了袁耀赈灾,他多少还是需要拿出一些粮食的,至于袁耀所说的以工代赈,开采石炭这些事情,他还真的不是很在意。权当交给袁耀去做的一件小事吧,至于能不能够赚到钱,袁术倒是并不抱太大的希望。“行吧,既然我儿已经这样说了,为父自然会支持你。”
“你去找你叔父袁胤,让他拿出五万……三万石粮食,用于赈灾,救济流民。”
袁术本来想说五万石粮食,可五万石粮食终究还是太多了。他有几分不舍,还是改口称三万。能够让袁术这个铁公鸡,拿出三万石粮食用于赈灾。已经是极为不容易的事情了,袁耀自然没有得寸进尺。一边冲着袁术说着阿谀奉承的话,另外一边则是在思考这些粮食,和如何引导那些聚集在寿春城内外的流民。一顿午膳很快就结束了。其实袁耀根本就没吃什么,他的内心一直都在计划着,那几万石粮食以及赈灾的方法。下午,得到了袁术同意赈灾的命令之后,袁耀便直奔大司农袁胤所在的位置。袁耀和袁胤已经是老熟人了,上一次前往庐江的时候,袁耀也是从袁胤的手中讨要的粮草。这一次,也是要经手袁胤,这也没办法,袁胤是袁术的族弟,也是四世三公的袁氏族人,不管是在后世还是现在,都有任人唯亲的传统。大司农又是掌管整个国家的钱粮调度问题,这种重要职位,委任给旁人,袁术自己也不放心的。只有交给宗亲管理,袁术才会更加放心一些。大仲国的国库里,存粮不少,淮南毕竟是鱼米之乡,不过接连几年的战争,加上袁术麾下养着超过二十万大军,每年粮食的消耗,都是一个恐怖的数字。就算粮食多,也架不住下面几十万人每日的消耗,所以感觉上,袁术手中的粮食,还是紧巴巴的。好在,袁术既然答应了袁耀,三万石粮食还是给的很爽快的。袁耀带着阎象,直接去找到了袁胤,一方面接管了三万石粮食,另外一方面则是开始往物色施粥赈灾的地点。挑选施粥地点,其实是个很讲究的事情,一来不能够直接在县城内。寿春县虽然被袁术定为国都,但寿春县城的实际大小,并不大,甚至算不得大型城镇,远不如几个军事重镇那么大。这寿春附近的流民本就多,若是一旦选择在城内施粥,那蜂拥而来的流民很有可能让小小的寿春城压力变大。万一这些流民之中藏匿着一些敌军的细作,很容易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显然袁耀可不想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其次,他是打着以工代赈的主意,一边施粥,另外一方面则是要挑选一些年轻力壮的劳动力,上山挖煤。这淮南煤炭资源丰富,人少了自然无法谈论赚钱的事情,所以要让流民们行动起来,起码也要招募上万人,甚至数万人。这些人自然不能够聚集到城中,所以只能在城外进行。好在,这寿春城外二十里的一座八公山,山上有一座王宫。王宫修的还算庄重,占地面积不小,袁耀可以直接暂时借用这王宫,一方面在此地进行施粥救济,另外一方面这王宫处于半山腰,稍微打探一下附近的山脉,也能够很快探查到周边的煤矿所在。赈灾施粥的事情,兹事体大,单凭袁耀自己,自然没办法搞定,好在他这一次返回寿春,带来了一些人手。有勇士营的三千士卒坐镇,一来可以维护秩序和治安,二来也可以有足够的人手分配各种事项。袁耀分派了一部分人手去给阎象调遣,运送粮食,另外一部分人手,则是由太史慈带着在王宫的附近搭建粥棚和修建一些临时居住的木屋。而袁耀自己,则是带上了几十个人,开始满山遍野的乱窜,打算寻找附近的煤矿资源。淮南是长江三角洲腹地,淮河之滨,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之称,地理位置也比较奇特,此地一半是平原地带,另外一半则是丘陵地带。袁耀沿路北上,四周小型的山脉不少,但大多都是残丘,放眼望去,就是少数的几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