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南风想灭杨骏,可杨骏的人马太多,直接打很难把杨骏打败,她想出一条调虎离山计。把杨骏的大队人马调开,杨骏身边的人少了,就可以把杨骏打败。司马韦在荆州练兵声言打杨骏,是贾南风的主意。贾南风先让司马韦声言打杨骏,让杨骏派兵打司马韦,把杨骏的人马调开一部分。那个叫牛松的,确实是杨骏的人,可他在司马韦的监视之中。贾南风知道人多什么样的人都有,司马韦那些人中免不了有杨骏的人,司马韦有对杨骏不轨的行为,有人会向杨骏报信。果然,司马韦的人中有杨骏的人。贾南风为什么让司马韦封锁荆州与外界的消息?他怕杨骏知道司马韦的确切情况。牛松一走,司马韦的消息完全被封锁。贾南风让司马韦在荆州吵吵了两天,然后悄悄领兵走。那个给杨骏报信,说司马乂造反的的马福,也是贾南风所为。司马乂没造反,是贾南风让马福那么说的。马福是杨骏的人,可被贾南风收买了。牛松、马福一说司马韦、司马乂造反,杨骏派兵打司马韦、司马乂,把杨骏的兵调出不少,杨骏的十万人马成两万了。……杨骏一下子派出那么多人,他没担心他京里的力量薄弱吗?他认为两万人马也不少,有事也能应付。他认为,贾王府、卫王府不可能走到一起,不可能出现贾王府、卫王府合兵打自己的事。他认为,单是贾王府或者卫王府,他有两万人马,他能应付得了。他心说:我有两万人马,你贾王府的人马和我一样多,我不相信你能一下子把我打败,倘若有事,我能坚持两天,我两个兄弟就能回兵。可杨骏没有想到,贾王府没和卫王府合作,贾王府和司马韦合兵了。……司马韦悄悄把兵带到洛阳城外。贾南风连夜去见司马韦。贾南风和司马韦交谈。贾南风不但和司马韦交谈,也和司马韦“睡觉”了。……光司马韦不行,还得求贾王府出兵。第二天,贾南风去了贾王府。贾王府也有两万人马。贾王府不是一千人马吗,怎么成两万了?一千人马是贾王府合法有的,是皇上允许有的,贾充又另外培植了一些人马。贾充三大王爷之一,尾随他的人不少,周围有些地方官是贾充的人,那些人愿意为贾充卖力,加上那些人,贾王府两万人。另外那些人,老皇上司马炎在的时候,贾充不敢公开,现在老皇上司马炎不在了,女儿贾南风做了皇后,贾充的胆子大了。……贾南风来到贾王府。她来找贾充。她来寻求爹的帮助。贾南风说:“爹,我决定对杨骏采取行动了,我顺说司马韦成功了,司马韦的大队人马已来到城外,我想今天晚上行动,请爹出兵帮我。”
可贾充是老狐狸。贾充听了女儿的话后,他眼珠转了转。贾充说:“你……,你能行吗?”
……贾充为什么犹豫?贾充和贾南风不同。贾南风是灭杨骏势在必得。贾南风灭不了杨骏,杨骏让卫瓘灭了,卫瓘掌了权,她性命不保。贾南风杀过卫瓘的女儿,卫瓘掌了权,她非死不可。贾充呢?贾充虽然和卫瓘、杨骏关系不怎么好,可没到谁把谁杀死的地步,无论杨骏掌权,还是卫瓘掌权,他都有回旋的余地。贾充虽然想掌权,没百分之百的把握,他不想冒那个险。冒险的话,一旦败了,他也会死。所以贾充犹豫。贾充心想:女儿,你不会把你爹拉下水吧?司马韦是孩子,司马韦嘴上无毛办事不牢,你们……,你们能行吗?……贾充想了想。贾充对女儿说:“女儿,你让我好好想想。”
贾南风见爹跟自己也耍滑,她很不高兴。贾南风心说:爹,您可真是老狐狸,您跟您自己的女儿也耍滑。贾南风说:“爹,您怎么了?”
……贾南风有些发火。贾南风心说:你不同意发兵,我……,我就用皇后娘娘的身份命令你发兵!也难怪贾南风发火。这是什么时候?司马韦的人马在那里等着,万一司马韦的人马被杨骏发现,贾南风这次的行动就完了,你还在那里想想!……贾充看出来了。贾充心想:也是。外人司马韦都说帮我女儿,我不帮我女儿,是有些说不过去。贾充也知道,女儿要是拿皇后娘娘的身份命令自己,自己也没办法。贾充也愿意掌大权。贾充说:“好。好。好。我出兵。我出兵。”
……贾充虽然同意借兵,可他不想亲自领兵去。为什么?万一这次行动失败,他不想担太多的责任。贾充对女儿说:“我老了,我身体不好,我就不去了,让贾模去吧。”
贾南风心说:行了。行了,我明白。……贾南风对杨骏开始行动了。这天晚上,贾王府、司马韦四万人马把杨骏的大将军府团团围住。杨骏见事不好,急忙应对。……再说卫王府。贾王府、司马韦合兵打杨骏的事,传到卫王府。卫瓘笑了。卫瓘心说:你们打吧,等你们两败俱伤之时,就是我的胜利之日。……还说杨骏。贾王府、司马韦四万人马把杨骏的大将军府团团围住,杨骏积极应对。杨骏一面把守大将军府,他一面想:我能不能坚持两天?能坚持两天,两天后我两个兄弟一回兵,我就能转败为胜。不能坚持两天,两天内我的大将军府被他们攻破,我一切全完。一开始的时候,杨骏想的是,贾王府和卫王府不可能走到一起,不可能发生贾王府、卫王府合兵打大将军府的事,贾王府就两万人,贾王府出兵打我,我也不怕,我这里有两万人,我足能坚持两天。杨骏没想到,贾王府和卫王府没合兵,贾王府和司马韦合兵了。……贾王府和司马韦四万人马把大将军府团团围住。司马韦冲大将军府喊话:“杨骏,快出来投降吧,你投降的话,你还会有一条生路,不然只有死路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