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公元前2026年左右,一代圣君仁帝舜走完了自己一生,史料记载舜帝在位39年,最后死在了征伐三苗国的荆蛮地界的苍梧之野,并葬于江南九疑山,称为“零陵”。这一点野史《淮南子》可以佐证,其上载:“舜征三苗,遂死苍梧。”
意思就是说南方三苗叛乱,舜亲往征讨,结果死在了苍梧山。历史上关于九嶷山的记载据说是以湖南永州宁远县为中心,延及整个湘江流域,以及广西、广东、湖北等与湖南紧邻的一些区域,这一区域在太古先秦以前显然就是三苗国和樊国的势力范围,至今该地区还各种关于舜葬于九嶷山的传说,其传统十分古老。中国历代王朝也都认定舜帝陵在九嶷山并不断遣官祭祀。《山海经》、《礼记》以及司马迁、刘向、班固、王充等人,都记载了舜帝死后葬于九嶷山或苍梧。尤其是战国楚国贵族公子屈原在其著作《湘夫人》、《离骚》等诗篇中说:“济沅湘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明确指出了娥皇女英二妃对对舜葬九嶷的怀念之情。不过,关于舜帝的死后代众说纷纭,很多学者大家们主张“阴谋论”,认为舜是被禹逼到苍梧而死的。比如:战国末期的韩非,在所著的《韩非子·说疑》中直言不讳地说,舜和禹之所以能继承帝位,是“臣弑君”的结果,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按此说法舜就是被禹所逼退位,之后被囚禁于苍梧并死于苍梧。当然,这并非韩非一家之言的惊人笔墨,唐代的刘知几在他所著的《史通》中引用《汲冢琐语》也说:“舜是给禹赶到苍梧而死的。笔者也同样认为一代仁君圣帝舜是被禹逼死的可能性较大,具体原因且听我慢慢道来。大家都知道舜帝即位之后,虚怀纳谏,惩罚奸佞,流放四凶(共工、獾兜、三苗、鲧),任贤使能,百业兴旺,开创了政通人和的局面。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表面上舜帝在位期间一篇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背后却是由于舜帝好大喜功,长期连年对外用兵,比如惩治四凶共工、獾兜、三苗、鲧的一些列战争,导致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国库空虚。尤其舜帝晚年,竟然倾全国之力去和远在荆蛮一带(现在的湖北湖南)的三苗国死磕,目的竟是为了干掉觉得对自己帝位正统有妨碍的尧帝之子丹朱,最后虽然是得胜而归,下场却是大权旁落到了治水英雄大禹的手中。“乘你病,要你命!”
身负血海深仇的大禹在蛰伏多年以后,终于等来报杀父之仇的机会,不仅乘机掌握了当时炎黄部落的军政大权,还以舜帝的名义任命自己的亲信进入中央各个要害部门,比如推荐弃担任后稷,掌管农业;推荐契担任司徒,推行教化;推荐皋陶担任“士”,执掌刑法;推荐垂担任“共工”,掌管百工;推荐益担任“虞”,掌管山林;推荐伯夷担任“秩宗”,主持礼仪;推荐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推荐龙担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同时,还拉帮结派打击异己,准备在舜帝班师回朝凯旋归来之日送他一份宫廷政变的大礼。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大禹复仇计划如意算盘无意中被走漏风声。于是,正在班师回朝途中的舜帝被迫向南往三苗之地逃去。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得知舜帝南逃的消息后,不甘心多年苦心经营大计毁于一旦的大禹当即秘密联系当时地处楚鄂地界的樊氏势力和荆蛮一带的三苗势力,对半路南逃舜帝进行围追堵截的暗杀。其实,此时大禹更多担心还是怕舜帝联系旧部东山再起,到时候自己和族人不仅会落与其父亲鲧一样的下场,甚至还会株连九族永世不得翻身。按照大禹设想,自己已经在朝中稳操胜券掌握了大局,另外还有远在江湖之远樊国和三苗国作为呼应,正所谓万事俱备只欠舜帝归西这个东风刮起,天下便是他囊中之物了。然而,此一时彼一时,大禹怎么也想不到舜帝南征三苗数年采取的是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政策,不仅用德行教育感化投降的三苗民众,还传授他们大量中原地区的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生存技术,三苗国民众不仅对舜帝感恩戴德,还将其奉若神明。因此,到这里便可以理解,为什么舜帝在生死存亡之际会选择向南逃到荆蛮一带。在皇城久等舜帝凯旋不回的各路诸侯们便开始议论纷纷,有的人甚至提议派人去中途打探一下消息看看是怎么一回事,为了平息众人的猜测和疑虑,大禹便借口对外假传圣谕称舜帝南巡得乐不思蜀了。本来按照舜帝威信和行事作风,他如果真得南逃到荆蛮一带喘过气来,肯定会昭告天下诸侯举兵勤王的,可是当舜帝逃到湖南宁远县九嶷山下时,因急怒攻心,加上年纪大了各种旧病复发,不料一口气没有喘过来彻底玩完了。按舜帝横扫天下的大计,他是想着在自己驾鹤西去之前替继任者的儿子们清除帝王道路上障碍,哪料一代雄主确实为他人作嫁了衣裳!相较于大禹视荆楚蛮民的生命如草芥般的利用,荆蛮一带的民众们更倾向于舜帝对他们授人以渔恩情,当得知舜帝在荆蛮之地驾鹤西去时,荆楚之地方圆百里的民众自发为其举行盛大葬礼。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大禹荣登皇权宝座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御驾亲征要去灭掉三苗国的原因了,当然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