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娘晚上在姜诺房间不厌其烦的叮嘱,这些话从定下去庄子时,姨娘就反复的说,倒背如流了。
“姨娘,你们只是去庄子住,又不是好几个月不回来,放心,家里那么多人呢,明天让白景送你们过去,还有两个功夫不错的侍卫,让他们留在庄子上。
你要回来的话,路上让他们护送,可千万注意安全啊。”姜诺也有好多事情要叮嘱姨娘,俩人说来说去,直到半夜。
钱钱一大早就过来了,陆千澜也来了,都是来送若若的。
若若穿着一身儿粉色的衣裳,梳着可爱的双丫髻,站在马车上,姜诺就站在对面,正在整理头发上的飘带。
“钱钱姐姐,陆姐姐。”若若甜甜的叫人,俩人上前把若若抱起来,“好好念书啊。”钱钱说。
陆千澜接过若若,“有人欺负你,回来告诉阿姐,阿姐去揍他。”
姜诺拍了陆千澜一巴掌,“她不欺负别人就成了,你看胡同口扒墙根儿的那些孩子了没?”顺着姜诺下巴指的方向。
陆千澜和钱钱看过去,果然,胡同口的墙边,有几颗小脑袋在那晃来晃去,“那些,都是她的小弟,眼瞅着这胡同的帮派势力颇具规模了都,前前后后的小崽子们,就没有不怕她的。”
陆千澜哈哈一笑,把若若颠的飞起来,又问问接住,得意的夸赞,“可以啊小汤圆儿,有阿姐我小时候的风范。”
姜诺一直叫若若小团子,陆千澜叫她小汤圆儿,对于这两个称号,若若都不喜欢,她觉得听起来不够厉害,一点儿都不威风。
姨娘指挥着人把行李都安置在另一辆马车上,走过来和几人说,“好啦,要出发了。”
陆千澜抱着若若,“要出发了,亲阿姐一下。”然后把脸凑过去,若若吧唧亲了一口。
然后又亲了钱钱一口,也亲了姜诺一口。
临走,若若张开手让姜诺抱,姜诺接过她,抱着叮嘱,“到了书院,好好念书,不准打架,也不准去掏婶子们的鸡蛋,更不能抓鸡、撵狗的满山跑,知道吗?”
若若一一点头应下,姜诺还在说,“也不许爬果树,下池塘,多多吃饭,不要玩儿起来就不吃饭。”
若若明显嫌弃姜诺啰嗦,在她怀里挣扎着,放到马车上,刺溜就钻进车厢里了。
“姨娘,路上小心哈。”三人和姨娘说了几句,就走了。
马车一动,墙角的孩子们,都跑出来,跟在马车后边,喊着,“姜若,姜若。”
若若从车窗探出头,和小伙伴们挥着手告别。
姜诺三人站在门口,看着这追车一幕,不由得跟着笑,钱钱撞了姜诺一下,“诶,看来若若很有号召力啊。”
“孩子王。”姜诺笑着说。
直到马车看不见了,孩子们也追到了胡同的尽头,一个个低着头,丧气的慢慢往回走,路过姜府大门,对着门口的三个人,纷纷行礼,“见过三位姑娘。”
门口的三人一怔,这些孩子都穿着普通衣裳,显然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怎么这礼行的倒是规范。
小男孩都是拱手礼,小姑娘们行万福礼。
姜府原本就清贫,这宅子不是在什么富人聚集的地方,但也不是贫民区,住在这周围的,都是普通的百姓,家中或是做些小生意,或是在外做工的,说不上富裕,可也不是穷人。
这些孩子,按照正常发展,长大后,或者继承爹娘的小摊子,或者入了酒楼一类的地方打工,这些规矩礼节,基本上用不着,也不会有人专门去教。
看着这些孩子,行礼行的颇有些规矩,姜诺蹲下身带着笑意的问道,“这行礼的规矩,是谁教的啊?”
站在前面的一个年纪看起来比那些孩子稍长一两岁的男孩,回答姜诺,“是姜若教的,她还教我们识字呢。”
陆千澜照着姜诺的后脑勺轻轻拍了一下,“诶,谁说若若成日里打架的,她可是这些孩子的小先生呢。”
一个有些怯怯的姑娘,站在那个男孩子身后,探出头问道,“姐姐,若若什么时候回来?”
姜诺想了想,书院是不放假的,但是有节庆的时候,还是会放几天,算着日子,大约只有中秋节的时候了,哦,还有中元节,“嗯,中元节和中秋节应该会回来几日。”
小姑娘瞬间眼中含泪,小嘴儿一撅,这就是要哭啊。
钱钱看着这些孩子,也蹲下身,在姜诺身边用肩膀撞了下她,凑在她耳边说了些什么,姜诺瞬间眼前一亮。
“孩子们,你们愿意去念书吗?和若若一起去念书?”姜诺说完,那些孩子互相看了看,显然是没太明白姜诺的话是什么意思。
“这样,你们回家,把爹娘请过来,就说,我有非常重要的事情想要问问他们的意见,好不好?”姜诺哄着这些孩子。
这个孩子们听懂了,纷纷答应,然后一窝蜂的跑了。
“诶,你打算让这些孩子们也去念书?”陆千澜问。
姜诺嗯了一声,带着俩人进了大门,“你这是做慈善啊,这么多孩子,免费教吗?”
“这也没几个,不过我不打算免费教,至少要交个伙食费吧。”姜诺边走边甩着胳膊。
“这些孩子都是周围的,家里应该是有些银钱的,只不过京城可以念书的学堂,束脩实在有点贵。
大儒办的想都不要想,就是最普通的,城郊的立明学堂,一年要十两银子,这还不包括其他费用,伙食费,若是住宿还有住宿费,逢年过节还要给先生送个礼。
二两银子都够一个普通人家至少几个月的生活费用了,十两?等到可以参加科举,至少也要念个十年八年的。
我呢只是想为知识普及,略尽绵力,虽然微不足道,但是能教会一个孩子识字,总是好的。”
陆千澜听了姜诺的话,不禁鼓起掌来,“佩服啊,这是积德行善的大事啊。”
“而且,前段时间,薛桐和我提起,他认识的几位学问不错的士子,因为身上银子不够,在城里找了活计,赚的不多,累的半死。”
姜诺说完,钱钱也搭话附和,“没错,他也和我提了,想让我问问爹,家里的铺子需不需要小工。”
有的士子,因为老家距离京城太远,一来一回就要好几个月,而且路上还要路费,赶路也耽误念书,所以基本都会留在京城之中。
学问好的,机灵的,有门路的会投靠到官员或者富绅家中做个幕僚,可总有一些家中贫困,一心念书,不愿去,就只能留在京城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