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隆万盛世 > 190同年交往

190同年交往(1 / 1)

从掌院公房出来,魏广德就在寻思着怎么写这份奏疏。  别看魏广德没有授职,可作为进士他也是有上奏权利的,只是有没有人在乎而已。  实际上在大明朝,举人都是可以上书朝廷的,只是举人的上书十有八九没人在意。  坐在公房里,魏广德没有第一时间开始写奏疏,而是在考虑该怎么写才能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整理一下思路。  刚才要离开的时候,尹台告诉了魏广德另一件大事,也是之前魏广德就听闻到的,那就是剿倭总督胡宗宪奏请江南田地每亩加征一分三厘的军饷用于江南剿倭,另外还准许他便宜行事。  魏广德一开始没搞明白便宜行事是什么意思,还是尹台看他确实不知道,才明白他和严家关系看样子不算近,这才出言提点。  加征田地赋税一分三厘只能凑到一部分军饷,而且还需要等到夏税秋粮才能拿到,远水不解近渴。  胡宗宪在奏疏里提出“提编法”,其实是针对太祖朱元璋定下的税制进行加派。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把事儿管的太宽了,直接把天下各府县每年的赋役完全定死,并且诏告不再加税。  胡宗宪说的提编,自然就是突破朱元璋定下的府县赋役,要加派各府县税收和徭役保障军需,特别是徭役这部分,直接折银直达军前。  尹台也是好意,担心他还搞不清楚朝廷里的状况,到时候听到风声又想到自己在会试里写的策论,到时候又担惊受怕的。  魏广德当初写的策论,尹台自然是看过的,不过很是笼统并不具体,根本没说怎么筹饷,只圈了在江南为倭患处加征赋税用于剿倭。  胡宗宪的奏疏自然不会这么糊涂,把加征的赋税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田地加税,加派赋役折银。  魏广德感觉这个提编貌似和自己的想法有相似之处,但自己想的是收来往商人的税,可没去想加地方的赋役,老百姓遭受倭灾,还要被加税,这不是逼死人吗?  和自己关系不大,魏广德不打算扯进这件事里,还是只管自己这摊子事儿好了。  不过,从尹台口中他也才知道,胡宗宪剿倭外带施行了严厉的禁海政策,让沿海以前不少走私商人都无法出货,这也是夷人云集市舶司的主要原因,他们以前的拿货渠道完全断绝了。  这也就难怪工部那边这么积极争取改稻种桑政策,确实是金银的诱惑很大。  虽然没有名言,但是魏广德也听出尹台话里的意思,现在江南剿倭的三位大员分别是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巡抚浙江、剿倭总督胡宗宪,工部左侍郎兼巡海御史赵文华和福建巡抚阮鹗,这三个人都是严嵩的手下。  魏广德心里清楚,尹台或许是猜出他想做什么,所以把事儿给他说透了,里面的水很深,最好不要插手进去,弄不好就把严家得罪了。  很显然,自己那位首辅老乡基本上已经控制了浙江福建两地官场,严厉剿倭的同时又准备用市舶司出口丝绸等货物赚银子,一部分解送朝廷解决财政问题,估计大头就进了他们的腰包。  这个时候把自己之前想的那一套说词搬出来,无疑就是在挡别人的财路啊。  就是神思不属之间,时间一晃就到了下午,魏广德身前的那张纸上依旧空空,他是一个字都没落下去。  想起尹台之前的吩咐,魏广德只好收拾了桌面出了门,前往吴清的公房。  经过书吏的通报,魏广德很容易的就进了吴侍读的公房。  好吧,魏广德进去看见的是吴清正在看杂书,至于尹台说的他负责校阅抄录的《孝宗实录》完全就看不到。  见礼后,吴清让魏广德在一边椅子上坐下道:“尹掌院和我说了,现在《孝宗实录》还在检讨厅检查抄录,我已经派人过去说了,他们那边做好一份就先送到你的公房去,你先检查一遍,有什么不懂的再来问我。”

“是。”

魏广德急忙起身答应下来,总算是有点活儿干了,虽然这活显然短时间落不到自己头上里。  检讨厅那边他去过,都是只工作半天,下午都在喝茶聊天,要是等他们送来《孝宗实录》,都不知道是猴年马月的事儿了。  也是朝廷根本没有关心《孝宗实录》和《武宗实录》,毕竟嘉靖皇帝是怎么会事儿大家都清楚的很,就算拖上几年完不成怕都没人过问。  回到自己公房的魏广德坐到下值,都没想好该不该写那份奏疏,该怎么写那份奏疏。  是的,魏广德不想得罪权贵,他还想做官享受生活。  下值出了翰林院,出门就被翰林院一帮编修、修撰看到喊住,“广德,走,一块吃饭去。”

好吧,魏广德只好跟着他们又去附近找了家酒楼吃起来。  这个时候在翰林院入职的官员大多进入官场时间短,很多都是孤身一人在京城,也没有家的牵挂。  其实魏广德和他们也是一样的,就是孤家寡人,所以下值后凑到一块吃饭聊天也成了日常的生活。  “德言这次回来,怕是会升官了吧。”

温应禄开口说道,昨日陈瑾出京前往山东商河参与册封康顺王朱载塨,是庄王朱厚燆之子,也就是青州第一代衡王衡恭王朱祐楎的孙子、宪宗朱见深之重孙。  此次出使封藩以广宁伯刘允中为正使,翰林院修撰陈谨等为副使,其实也就是要升职的前兆了,毕竟不能平白无故的提拔,总得做出点贡献来。  “升学士还是挂兼职?”

魏广德好奇问道。  “这个谁知道,或许入太常寺,毕竟是状元。”

有其他人接话道,科举考试名词的重要性在官场上是真的太重要了,就好像三十二年的一甲三人,要升职往往也是从状元开始。  这次陈瑾跟着去册封康顺王,就是送功劳的事儿,回来升一级很正常。  “听说了吗?上月十三日,倭寇突破了江阴镇江一线,突入镇江、瓜洲、仪征抢掠,漕粮也被烧了几万石,估计很快京城粮价也要涨了,都担心漕粮安全。”

这个时候,曹大章开口说道。  “倭寇闹得越来越厉害了,前几天说是有股倭寇从南直隶淮安府那边上岸,还好被淮安卫发现及时,调集重兵驱逐。”

“倭寇这是对大运河动手了?”

连续两个消息,一个是倭寇兵锋已经到了镇江,离南京已经不远了,去年倭寇可是在南京城下大闹过一场。  而淮安也差不多,大运河的必经之地,倭寇袭扰淮安,漕运自然也会中断。  “哪儿来的消息?”

魏广德好奇问道,他还没融入官场,很是好奇曹大章他们的消息来源,平日里看他们都是和自己一样,按时来翰林院点卯入公房,他上哪儿知道的消息。  “昨晚和通政司的同年喝酒听说的。”

曹大章说道.......  魏广德在天要黑前出了崇文门回到九江会馆,进来后看见劳堪、夏可范正坐在大堂喝茶。  魏广德自然就走过去坐下,“二位这么早就回来了?”

“是啊,今天你怎么才回来,走,里面玩牌去。”

劳堪看到魏广德回来就笑着说道。  “慢来,你们在刑部衙门观政,有没有听说江南要加征剿倭赋税的事儿?”

魏广德开口问道。  “倒是听主事说过,据说有争议,不过和我们关系不大,那是朝堂大员们考虑的事儿。”

劳堪笑道。  正这会儿,张科从外面回来,浑身带着酒气,应该是和中书、六科的人喝酒去了。  看到张科,魏广德眼睛一亮,六科是知道朝廷旨意最快的部门,内阁几乎所有的旨意都要通过六科传递出来,也有封驳之权。  张科虽然不是六科,可是中书科就在六科旁边,知道的消息也最快,魏广德自然把消息来源打到张科头上了。  “进卿兄,回来的正好,我打听个事儿。”

魏广德看到张科急忙招手呼唤。  “嘿,广德,你回来的倒是早。”

张科笑着走过来坐下,拿起桌上茶壶倒了杯水,一饮而尽。  等张科放下茶杯,魏广德才开口问道:“听说镇江那边被倭寇洗劫了?漕粮也被烧了?”

“真的吗?”

“不会吧,广德,别开这种玩笑。”

劳堪和夏可范都是一脸不信的说道。  “你咋知道的,我也是今天才知道的,听说昨儿下午奏报才到的京城。”

张科却是很惊讶的说道。  “真的?镇江都有倭寇了,那应天府不是又不安全了?”

劳堪听到张科这么说,首先想到的就是镇江那边的南京城,劳家可是有生意在那里的,自然紧张了。  “倭寇已经退了,南京城应该不会有什么危险,去年已经闹得够大了,要是倭寇还能跑到南京城下,估计魏国公就不要做了。”

张科却是语气轻松的说道,“漕粮据说损失了几万石,但是已经恢复了,南京那边会加强江阴一线的巡防力度,避免再被倭寇突破防线。”

“那就好,那就好。”

劳堪听到倭寇已经退了,这才喃喃说道。  “话说你怎么消息这么灵通?哪儿来的消息,我也是今上午才听六科那边在谈论这件事儿。”

张科却是好奇于魏广德的消息灵通,毕竟他所在的地方可不是六科、通政司,而是清水衙门翰林院。  “曹大章说的,他是从通政司同年那边听来的消息。”

魏广德看看张科,又看看劳堪、夏可范,这才继续说道:“以后咱们同年之间也要经常传递消息才行,不然很多时候都后知后觉的。”

“嗯,也对,明天广德请个客吧,我把六部观政的同年都叫来。”

劳堪这会儿心情轻松的调笑道。  “行啊都说下,找个地方吧,明天去翰林院,我找诸大绶、陶大临他们说说,他们应该不会拒绝做这个东道。”

上次礼部之行后,诸大绶他们就搞出一场酒席宴请同年,魏广德就知道他们也有拉拢其他同年的意思,现在大家都开始观政了,应该再聚聚。  “你可真诡。”

劳堪呵呵笑着说道,“难道你以为你就可以白吃白喝一顿?”

“呵呵,总不能我一个人请吧,三百人啊,可不是随便说说,二百两银子总是要的。”

魏广德笑道。  “你难道不想多和同年们亲近亲近,怎么说咱们都是二甲,以后都要留京的。”

劳堪却是笑着反问道。  “想有什么用,人家一甲的升官比我快多了,你以为请人吃吃喝喝就能把人召集到一起?”

魏广德笑道:‘有个事儿你们可能还不知道,上科状元陈瑾被外派去了商河,册封康顺王朱载塨,据说回来可能就要升官了。’  “没法比。”

四个人都是一阵沉默,老半天劳堪才冒出一句话来。  “是啊,没法比,以后都要在京城长期碰面的,没必要做的那么生分。”

魏广德笑笑。  第二天,魏广德来到翰林院,在公房里坐了一会儿,就找金达和陶大临,一起去了诸大绶的公房。  魏广德把自己的来意说了遍后,三个人自然都没意见,不过就是他们四个做这个东道,貌似压力有点大了。  魏广德不清楚诸大绶他们的财力,只是以自己的来衡量。  好吧,几百两银子对普通人来说是比巨款,对于魏广德来说也曾经是,不过现在貌似不是了。  看到三人一开始点头同意,之后又都纷纷面带难色很是不解。  金达是几个人中年岁最大的,此时已经年近五十,比诸大绶、陶大临两人都大了二十岁,自然明白什么。  这个时候才开口道:“广德,你应该知道,我和虞臣都是官宦之家出身,可是到京城这么长时间,随身携带的银子也用的所剩无几,家里还没送来银子。”

魏广德听到金达这么说,这才明白过来,自家老爹比较积极,加之九江府在京城的大商人有汇通商行的林家,倒是能拿出两万两银子来给自己,一般小商人肯定是办不到的。  金达和陶大临都是官宦之家,自然钱财无虞,只是一时不凑手,到是状元诸大绶家庭条件就要差上不少,怕是难色就为此。  “没关系,我这带来的银子还有多,那就我请,就说是咱们翰林院的同年请客。”

看到诸大绶、金达等人要开口说话,魏广德急忙阻止道:“就这么说了,这次我出,下次咱们翰林院同年请客就该你们轮流做东了,可不能因为我年纪小欺负我......”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大汉:我自年少万兜鍪 假太监:从伺候贵妃沐浴开始 镇国万岁:我真的只想当昏君 朱厚照的大明生活 父皇,请退位 三国:寸德未建,即被立储 乱世武夫 假太监:从混在皇宫开始 超品姑爷 人在三国写日记,坐收渔人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