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广德在内阁等了一会儿,徐阶值房门打开,就看见兵部尚书杨博从里面出来。
“徐阁老,杨大人。”魏广德上前行礼道。 “善贷,你来这里.....” “替瞿大人送一份条陈。”
魏广德一边说一边把瞿景淳的条陈递了上去,“因为关系到大典抄录,所以让我亲手送到阁老手中。”
“关系到大典抄录?为何?”
徐阶纳闷问道。 抄书,没他多技术含量,又不是让他们整理书籍。 要说《永乐大典》成书的时候,肯定要经过多道筛选,需要许多审核官,那才是比较复杂一些。 而瞿景淳他们就是监督抄书而已,朝廷给人,给物,也给钱,不应该遇到什么困难才对。 听到徐阶这么问,杨博也是一副饶有兴趣的样子站在一旁不走,魏广德只好拱手道:“徐阁老,礼部所选之人,大多是德高望重的儒士,这个年纪、身体就不比年轻人,而抄书也是颇费精力......” 魏广德把现在百余名抄录儒士的现状一说,徐阶就明白过来,低头打开瞿景淳上奏的条陈。 其实条陈很简单,简述遇到的困难,以及请礼部补选抄录儒士等,只不过提议多在国子监监生之中挑选。 当然,原因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监生大多年轻,可不比七老八十的民间儒士,他们虽然威望很高,可抄书真的太费精力,他们完全适应不来。 “这条陈应该没有问题,一会儿我就票拟送入宫中,争取明日就交到礼部。”
徐阶看完条陈,感觉没什么问题。 嘉靖皇帝对此事的关注并没有因为时间消退,实际上他依旧关注此事。 都不需要徐阶询问,只要是被召入永寿宫,他几乎都能在御书案上看到一本《永乐大典》。 既然杨博在这里,徐阶也不介意让他看一眼,总归不是什么军国大事。 杨博接过徐阶递来条陈快速看过,也是笑道:“这法子好,优先从国子监监生中选拔楷书好者参与。 当初我就说,应该以翰林和国子监为主,民间儒士只需要挑选几名参与抄录即可,也就不会出现这么多的病亡,影响大事。”
“嗯。”
徐阶点点头,算是认可杨博的话,不过对于此事当时的安排,可不是这么简单的。 抄录大典,看似只是抄书,实则是朝廷宣扬对文化教育重视的一种手段,怎么可能这么简单的处理。 吸收民间儒士参与,其实也是为了向士林表现出朝廷的一种态度,对读书人友善之意。 魏广德送条陈的事儿办完,自然就要告辞离开,顺道就和杨博一起出了内阁往宫门那边去。 单独和杨博走在一起,自然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两人两三句寒暄后,魏广德就问起这次战事封赏之事。 “陛下已经下旨,让江东回兵部一起商议。”
对魏广德的好奇,杨博只以为是因为姜应熊也立功,魏广德担心朝廷薄了对马芳的封赏,所以浑不在意的答道。 “这次江总督亲帅大同军在长城沿线设伏,重创鞑子黄台吉部,我其实不担心马芳,毕竟都已经是总兵官了,再升还能到哪儿,难道因此就三公三孤。”
魏广德看杨博的样子,猜测他的想法,于是继续说道:“我当初也曾参与过战事,深知全军上下,众志成城的道理。 大帅督战,部下用命,才是战必胜的先决条件。 可若是胜利了,部下却得不到应有的奖励,久必失人心,则离败亡不远亦。”
“你是说,担心江东提高大同军部将的功劳,压低宣府军那头?”
杨博闻言站定,看了眼魏广德,伸手点点才笑道:“不至于,不管是宣府军还是大同军,可都是江总督的手下。”
“可毕竟亲疏有别,这次不管怎么说,大同军都是江总督亲自督战取得的胜利,大同军从上到下,无不会对江总督抱有别样心思。”
魏广德只是淡淡说道。 “好了,你别绕弯子。”
杨博看了眼魏广德,没好气的说道:“说吧,这次你又想举荐谁?王爷知道吗?”
董一奎这个人,裕王是知道的,只不过这次董一奎想要山西镇总兵的事儿,魏广德还没来得及找机会说。 不过以裕王的性子,断不会否了这种事儿。 裕王,是帮亲不帮理的。 杨博倒不讨厌魏广德跑他这里来举荐将领,实际上他举荐的人,总体来说都还算不错的,也不是歪瓜裂枣胡乱举荐。 “听说这次平谷一战,宣大军参将董一奎变现不错。”
魏广德开口说道。 “董一奎?”
杨博低声念叨一句,点点头,随即又迈步向前走,边走边说道:“他这次副总兵应该是稳了,不会再有阻力。”
杨博以为魏广德找他是为了落实宣府副总兵的事儿,其实一年前董一奎就有机会提副总兵,不过当时有西北将门的人看上那个职位,可惜遭到宣府马芳的激烈反对。 而宣府方面举荐的,就是董一奎这个人。 当时这事儿,魏广德也有参与游说,不过边镇毕竟特殊,地方势力盘根错节,影响太大,朝廷有时候也不得不有所顾忌。 最后,董一奎没能正式提副总兵,只不过实际行使副总兵的权利,分守一路。 知道杨博误会了,魏广德急忙跟上,落后杨博半步低声说道:“听说山西镇总兵官空缺。”
闻言,杨博再次停下脚步,魏广德也被整的一晃,险些撞到杨博身上。 “你知道了?”
杨博低声问道。 “听张叔大提过了。”
魏广德答道。 “是的,兵部打算调马芳出任蓟镇总兵官,我记得早前你就提过此事。”
杨博开口说道。 “是啊,当初是有这个心思,只不过后来淡了。”
魏广德笑笑答道。 杨博看着魏广德,片刻才点点头道:“既然裕王有此意,我知道了,等江总督回京城后,会和他商议此事。”
接着,两人又继续往宫门方向走去,路上杨博又告诉魏广德,这次陛下对蓟镇相当不满意,会对边镇文武官员进行一次大调整。 “下官明白了,一会儿我有事回裕王府一趟。”
杨博在卖裕王好,既然裕王有意提拔董一奎,难保不会还有其他人。 借这次陛下调整官员的机会,其实对裕王府何尝不是一个机会。 见魏广德明白他的意思,杨博就只是点点头,没再继续说话。 出了宫门,两人自然也分开,各自回衙门。 从第二日起,上了嘉靖皇帝小本本的官员,陆陆续续被刑部锁拿回京。 虽然都是外臣,可这会儿距离京城远,抓人也不过就是一两天的事儿。 第二天,首先被捉回京城的就是顺天巡抚徐绅和在通州的兵备道副使卢镒。 第三日的时候,蓟辽总督杨选也被从平谷押回京城,直接关入刑部大牢审问。 也是在这天,魏广德在府里看到了马芳派人送来的三车财物。 “搬回库房里吧,整理成册,到时候老爷有用。”
魏广德对张吉吩咐道。 这些东西,一部分会被自己留下,而另一些则会送到京城各家府邸中。 三车东西送到自己这里,魏广德可不相信别人看不见。 京城里,各家府邸外面多少双眼睛在看着呢。 “人都走了吗?”
魏广德又开口问道。 “送到后就离开了京城,直奔昌平去了。”
魏广德点点头。 马芳宣府军和姜应熊率领的大同军会和后,就按照旨意取道怀柔、昌平过居庸关返回宣府,江东则是走顺义前往京城。 至此,蓟镇战事才算彻底结束,接下来就是扫尾工作,也就是定功罪。 刑部当中自然有人会向裕王府通风报信,都不需要魏广德打听就知道,杨选等人被问话的内容及答复。 虽未审结,不过三法司其实已经对杨选、徐绅、卢镒等人的罪名已有定论,只不过暂未公开,还需先征得嘉靖皇帝的许可。 杨选、徐绅等人对于刑部锁定守备不设之罪虽然想狡辩,可毕竟虏骑入境,虏掠人民乃不可否认之事,虽不服却也不得不认下。 其实,对于杨选来说,他很清楚自己这次怕是逃不过去了,在他得知裕王府送还礼物后就已经有所预测。 守备不设之罪,可不是小罪,这可是按律论斩的重罪。 不过刑部还迟迟没有上奏,主要还是嘉靖皇帝要追究的杨选通贼之事。 刑部是查无实据,杨选本人也是竭力否认,死不认罪。 可就这么上报的话,黄光升知道,嘉靖皇帝肯定是不会满意的,可要硬给杨选安上里通外国之罪也是强人所难,黄光升陷入进退两难之境。 这其实也是嘉靖皇帝恼怒杨选欺君罔上,死都要杨选以极不光彩的罪名被处决。 魏广德和黄光升也算有两面之缘,作为俞大猷的泉州老乡,当初在为俞大猷转圜过程中也是出了大力,否则兵部还真不好给他升迁。 魏广德也不想因为刑部拖延,耽误宣大将领封赏之事,于是干脆上门拜访黄光升,给他出了个主意。 让黄光升上奏,就说杨选不愿意招供,又因此事机密,事关国体,不如交给锦衣卫查办。 奏疏上午送上去,下午锦衣卫指挥朱希孝就亲自到了刑部大狱提人,打入诏狱审理。 锦衣卫本就是皇帝选择的白手套,做脏活累活的,而且审理过程都不必对外朝负责,直接审结交皇帝终裁。 不两日,朝中就传出消息,掌锦衣卫事都督朱希孝曰访查出奸逆就是杨选,杨选差人打探贼寇踪迹被杀,却利用通汉父子先后被扣押之时勾接贼寇入境,交通竟是在交换人质的时候进行。 按照蓟镇大牢了狱卒供认,通汉父子入狱后就打探大明各种消息,然后交换之时带走,他们想要上告却遭到总督杨选的欺压。 对这样的消息,满朝皆知其实就是锦衣卫按照皇帝的意思,编造出来的所谓罪证,可无人会为一个将死之人说半句话。 这个故事,其实一点都不吸引人,因为完全解释不通杨选勾接虏寇,自己能获得什么好处。 不过,朱希孝只凭借杨选供述承认抓住通汉父子这件事,直接把后面否认放纵通汉父子,勾结敌寇之是删掉,就认定杨选通敌之罪上报。 不过,就是这样的奏疏被司礼监批红,发往内阁,连同此前刑部上奏奏疏一起执行。 徐绅、冯诏守备不设之罪按律论斩,卢镒等人贬戍边关,杨选以勾接贼寇和守备不设之罪斩首,枭首边关示众,妻子流放二千里以为人臣不忠者戒。 在魏广德看来,这就是嘉靖四十二年最大的笑话。 大明朝封疆大吏会勾接草原上一个部族首领,什么也没有得到,而最后自己掉脑袋。 兵部和宣大总督江东联名上奏请功奏疏也很快被司礼监批红发出,皇帝加恩,江东加太子太保荫一子国子生,马芳、姜应熊于祖职上升二级,董一奎、刘汉与麻禄、麻锦、张承勋各一级..... 不过两日,升宣府参将董一奎为署都督佥事充总兵官镇守山西的旨意也发出,同日发出的还有山西右参政张邦彦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大同、顺天府通州知州张守中为山东按察司佥事整饬密云兵备、分守凉州右副总兵署都督佥事张世俊为左副总兵协守大同。 不过,此时魏广德关注的焦点却不在人事任免上,而是盯着抄录的兵部尚书杨博所奏“标兵”的奏疏。 杨博上奏条陈,以经略蓟镇事宜议处督、总标下亲兵一事,以此战中各部参战官兵战力对比,建议总督、巡抚、总兵个建一营亲统之兵,即为标兵。 标兵归属督抚等官直辖,以营为基本单位进行组建,以营将一人统领作战,中军或坐营官一员传达军令。 魏广德大略一看就明白,杨博所奏,八成是江东授意而为。 标兵,其实就是总兵官直属的正兵营,只不过这样的建制只有各镇总兵官手下有,而总督、巡抚等高官就没有这样的亲卫,而只能招募家丁。 按照杨博的意思,九边重镇总督、巡抚于各区见兵内挑选或于各处家丁内召募,各设一枝各足三千人,有警听总兵官统一调度,相机剿杀。 这是什么意思? 针对马芳的发难吗? 魏广德关注的不是增加标兵这个编制,实际上马芳那支上万人的正兵营就是杨博奏疏中的标兵,这是嫌马芳手下兵马太多,没有分给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