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并不可怕,因为我们可以直面它的狰狞,作好防御的准备;可怕的是披着羊皮的狼,我们被迷惑因而对其袭击毫无防备,结果是被残忍地吞噬。
鲁迅先生曾说:“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也。”虽说小人都没有成大事,但是我们生活中确实有这样的人存在,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知人知面不知心”,躲在暗处的小人,我们不能不防。
春秋时期诸国争战,人心更是转瞬即变。晋国中行文子在外流亡期间,当经过一座界城时,他的随从告诉他说这里的官吏是他的旧友,不妨在这里休息。中行文子回答说:“从前此人的确待我很好,我有段时间喜欢音乐,他就送给我一把鸣琴;后来我又喜欢配饰,他又送给我一些玉环。这是投我所好,以求我能够接纳他,而现在我担心他要出卖我去讨好敌人了。”果然,在中行文子离开后,这个官吏扣押了他后面的车子,献给了晋王。
在普通人中,像中行文子这般洞明世事的人并不多见。权力官位、金钱利益历来都是人心的试金石。比如有的人在当普通兵时自觉人微言轻,尚与伙伴们情同手足,同喜共忧。一旦他的职位上升了,便官升脾气涨,交朋会友的观念也就变了,便羞于与过去那些“穷朋友”“俗朋友”为伍,从而保持一定的距离。
一个故事讲的是:鹿口渴得难受,来到一处泉水边。它喝水时,望着自己在水里的影子,为长而优美的角扬扬得意,但看见似乎细而无力的腿时,又闷闷不乐。鹿正自思量,一头狮子走近它。鹿转身逃跑,把狮子落下好远,因为鹿的力量在腿上,而狮子的力量在心里。这样,在空旷的平原上,鹿一直跑在前头,保住了性命。到了丛林地带,它的角被树枝挂住,鹿再也跑不动,就被狮子捉住了。鹿临死时说道:“我十分信赖的,却使我丧了命。”
日常生活中有的人总是毕恭毕敬的模样,一般而言,这样的人在与人交际应对时,大都低声下气,并且始终运用赞美的语气。观察了解这种类型的人,幼年时多数受到双亲严厉且不当的管教,而致心理扭曲。总是怀抱不安与罪恶感,心中有所欲求时,就受到内在自我的苛责。久而久之,这些积压的情绪经过自律转化,就现形于表面。这样的表象,是他们所自知的,却是难以修正的,因为借着毕恭毕敬的态度,他们才能平衡内在的不安与罪恶感,并且压抑越深,态度越甚。也就是说,他们外表的恭敬,并非内在的真实反映。
在一起工作的同事,平日里大家说笑逗闹,关系融洽。可是到了晋级时,由于名额有限,“僧多粥少”,有的人真面目就露出来了。他们当众列举自己的长处,揭发别人之短,甚至四处活动,千方百计要把有限的名额占为己有。在利益面前的一系列活动固然可能让他们得到一点儿实惠,但事过之后,谁还敢和他们交心认友呢?
所以,知面也要知心,对付小人,要有原则。
首先,若是力量比较悬殊,那就躲一下坏人吧。有些小人看到你怕他,他会不在乎你,不把你纳入攻击对象。但你这种怕并不是真怕,是一种忍耐,是在保存自己的力量,以防硬拼伤害自己的元气。
二是以其人之道,还治以其人之身。有些小人并不是很懂进退,如果你不管三七二十—,一味地逃避,他就觉得你软弱可欺而得寸进尺,更加猖狂。此时,必须反击。有位学者对反击的观点很有见地,他说:“善良是小人的寄生物,因为善良总是心慈手软,即使发现了小人的不轨行为,也总是以原谅的态度高抬贵手。然而中国古代东郭先生的故事,生动地教育人们懂得善良不可过分的道理。警惕的办法是:如果发现自己的善良被小人所利用,那就要狠狠心收回你的善良。因为这时的善良,已不再是善良,而成为纵恶了。况且你的反击可能使小人猛醒,不去搞小动作而成为君子,那你不是做了件成人之美的好事?”
三是擦亮自己的眼睛,识别小人,防止小人。不意气用事,遇事三思而后行;不轻易暴露自己的意图和动机;不轻易议论别人的短处,因为你的议论可能被四处流传,最后走样、变形,给你带来种种麻烦;容忍别人的冒犯,尤其在危机关头保持镇静,是转危为安的重要原则。
所以,不要被别人的外表所迷惑,知人尤其要知心。另外,要切记:小人要防,但不要让自己沦为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