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道防线。为了应对燕国,梁国早有诸多准备。十三道城寨,就是其中之一。这十三道城寨,一道接着一道,中间相隔不过百里之地,将梁国边界封堵得水泄不通。燕国大军若是想要一举杀入梁国腹地,就必须要先突破这十三道城寨。而城寨的存在,也成为了梁国边军可以抗击燕军的屏障。依托地形,节节抗击。无论如何,就是要把燕国大军给拖住。在双方武者都未曾出动的情况之下,有城寨作为依托的梁国大军,完全有了抗衡燕军的资本。杨凤山率军进入第一道城寨,将燕军堵在了外面。燕军无奈,只得开始攻城。攻城自然是比平原交战更为吃力的。燕军虽然胜了一场,但也是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此刻带着高昂的士气攻城,倒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第一道城寨,没有能够坚守太久,仅仅只是数个时辰而已,就被燕国大军给攻破了。杨凤山再度带着军队后撤,进入第二道城寨,再次抗击燕军。燕军如法炮制,强行进攻第二道城寨。但这一次,燕军足足攻了两天,才将城寨给夺下来。而为了拿下这座城寨,燕军已经付出了超过十万人的死伤。军心与士气都已经是远不如一开始那般了。杨凤山带着残部进入了第三道城寨。而燕国大军没有继续强攻。燕国的主帅也不是傻子,他很清楚继续强攻的结果。拿是肯定能拿下的,但代价呢?又要死多少人?几万?亦或是十几万?燕国五十万大军,这一上来就已经折损了差不多十万,剩下的四十万大军难道都要耗在攻破这一道道城寨上面吗?绝对不能。五十万大军要是就这么浪费了,对于燕国来说就算拿下了梁国,也必然是元气大伤。而周边的齐国和赵国必然趁机而动。到时候燕国将面临巨大的危机。要以最小的代价,拿下梁国。得到梁国这块土地,增强燕国的实力,再反过去威慑齐国与赵国。这才是燕国要走的策略。但是现在,梁国却变成了难啃的骨头,让燕国有些头疼。不过好在,已经算是打入了梁国境内,接下来只要耗费一点时间,总能够把梁国拿下。燕国的援军很快就到了。十万生力军,补充到了燕国大军之中,并且还带来了一批攻城器械。有了这十万生力军,再加上一批攻城器械的帮助,燕国大军势如破竹。十三道城寨,在七天之内被连破了九道。梁国死伤众多,二十万大军死伤将近一半。梁都方面又派遣来了十万援军,协助杨凤山驻守城寨。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梁国的防线被攻破,也仅仅只是时间问题罢了。梁国上下,一片恐慌。越州、吴州方面的驻军,也在往边界派军,完全是一副火线驰远的姿态。但与此同时,齐国与赵国也相继开始动手。齐国和赵国已经与梁国方面大成了共识,不会眼睁睁坐实梁国被燕国吞并。但他们也没有急着动手,等到梁国和燕国真的打起来,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才选择出手。这样一来,燕国的生力军被拖在了梁国,其他方面可就要顾不上了。这才是最好的出手时机。赵国出兵北方,绕过了燕云山脉,从漠北之地进攻赵国边境。齐国从南方出兵,目标更为明确,直接进攻荆南九城。一时间,燕国腹背受敌,举国震荡。燕国朝堂直接就吵翻了。有人指责此次进攻梁国的行为太过愚蠢,导致燕国的主力军队陷入了泥沼之中,难以脱身。也有人觉得这是一场阴谋,是梁国早就和齐、赵两国设计好的。当然,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坚定的认为讨伐梁国并没有错。燕国方面很快做出了回应,质问齐国和赵国为何要突然进攻?齐国给出的理由简单粗暴,说是荆南九城本就是他们齐国的,这次出兵只是为了夺回本就属于他们的地盘而已。这个书法,让燕国一点脾气也没有。因为荆南九城的确曾经被齐国占据过,几百年来都易主过好几次了,到底归属谁根本就说不清。而赵国方面给出的说法倒是含蓄得不少。因为燕赵会战的事情,燕国没有给出一开始承诺的赔偿,所以赵国要兴兵讨伐,要回属于他们的补偿。当然,这个说法就是赵国的一言之词,到底是不是如此,鬼才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