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卷一个和尚建立的王朝--最后辉煌的大明王朝
这是一个和尚建立的王朝,“帝王将相宁有种乎”的真理又一次被历史验证!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辉煌时期,《三国志通俗演义》、解缙编《永乐大典》、三宝太监下西洋、李时珍论药著书、徐光启学贯中西……可中国封建社会这最后的辉煌终究随着明朝的衰亡而渐行渐远……
朱元璋登基后有哪些举动?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定国号为明,建号洪武。
朱元璋仿效刘邦治国的方法,把儿子封王,把功臣封公封侯。
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实在太多,这些功臣中被封公的有7人,魏国公徐达、鄂国公常遇春、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国胜、信国公汤和、卫国公邓愈。
这些人和朱元璋出生入死,历经千难万险,封公也是应该的。
但刘伯温的功劳亦不在这些人之下,朱元璋亦很欣赏刘伯温,准备封他为公。
可是刘伯温坚辞不受,而是恳请皇帝放他回老家安享晚年。
朱元璋于是给了他许多钱财。
朱元璋又封了28位侯,这些人也都立过赫赫战功。
朱元璋封公封侯后,很不放心,便设立特务机关“锦衣卫”来监视大臣活动,锦衣卫可直接向皇帝报告。
朱元璋还采取了一系列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
这些措施使人民得以安养生息,促成了明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朱元璋为什么火烧功臣楼?
朱元璋登基以后,忌惮功臣。
于是,他决定干脆把他们统统杀掉。
朱元璋先是下令建造一座功臣楼。
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打下江山的功臣们无不深受感动,称赞皇上英明。
刘伯温知道朱元璋的心事,他来到皇宫,恳求朱元璋说:“如今帝业已成,臣责已尽,但愿辞官归田。”
朱元璋再三挽留不得,便取出许多金银送给刘伯温。
刘伯温出了皇宫,来到徐达府上辞行。
临别,刘伯温握着徐达的手说:“有一句话望你牢牢记住:功臣楼上若开庆功宴,你要紧随皇上,寸步不可离开。”
等功臣楼建成了,朱元璋择定日子,邀请在京握有实权的功臣前来赴宴。
酒宴大开,热闹非凡。
徐达平日酒量不小,当天却怎么也不敢多喝,一直盯着朱元璋的一举一动。
酒正喝到兴头上,朱元璋忽然站起身来,向门边走去。
徐达连忙紧随其后。
朱元璋发觉身后有人,回头一看,见是徐达,便问:“丞相为何离席?”
徐达说:“特来保驾。”
朱元璋说:“不必,丞相请回。”
徐达哀戚地说:“皇上真的一个也不留吗?”
他俩刚走出几百步,突然,“轰隆隆”一声巨响,功臣楼瓦飞砖腾,火光冲天,可怜满楼功臣,全部葬身火海。
为什么说朱元璋心狠手辣?
有一年元宵节,朱元璋看见一张画,一个妇人怀抱个西瓜骑在马上,那马脚很大。
马皇后是淮西人,淮、怀谐音,他勃然大怒,认为这是有意讥讽马皇后脚大,因而大杀京城官民中所谓不守本分者,竟数以万计。
此外,还有其他几大冤狱,也杀了好几万人。
这样一来,侥幸苟活的朝臣,每当去上朝,即同家人诀别,因一旦去上朝,就生死难卜。
到朱元璋驾崩之时,开国的功臣宿将几乎被他杀光了。
朱元璋的滥杀给后代子孙树立了恶劣的样板。
明成祖朱棣以极其残酷的手段诛杀建文帝时期的臣子,不能不说是受了其父的影响。
明朝的文字狱是怎么回事?
古时的人很注重出身。
朱元璋虽然当了皇帝,但他的出身并不好。
他小时候给人放过牛,当过和尚,后来又参加过农民起义。
他很忌讳人们提起这些事,认为这和自己的皇帝身份不相配。
明初,每当逢年过节,皇帝过生日、册封皇后和嗣立太子时,朝廷内外的官员都要进献《贺表》。
有一天,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替杭州知府写《贺表》,里面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的词句。
这本来都是颂扬皇帝的好话,不料,朱元璋读后却勃然大怒,大骂道:“这个穷酸儒生竟敢侮辱我!”
朱元璋把《贺表》摔给大臣们看,大臣们看后面面相觑,谁也看不出究竟是什么地方出了毛病。
朱元璋对他们解释说:“‘光’,就是‘秃’,这是在骂我是个秃和尚;‘生’就是‘僧’,这也是在讥讽我当过和尚;‘则’和‘贼’的读音相近,这是在骂我参加过农民起义,当过贼。
你们说,这样的人该不该杀?”
大臣们听后个个惊得说不出话来。
朱元璋传出一道命令,将徐一夔斩首示众。
这样的文字狱实在是防不胜防,不少大臣都是因为几个字而相继送命。
有一个怀庆(在今河南)府学训导(教师),因为写了“遥瞻帝扉”四个字而被杀。
“扉”和“匪”字同音,也被怀疑是在讥刺皇帝。
这一来官员们都害怕了:字义相同的要杀头,字音相近的也要杀头!后来,掌管礼仪的大臣向朱元璋建议说:“陛下,臣子们都很愚昧无知,不知道什么字应该避讳,您能否制定一个固定的格式,让臣子们都来遵守?”
朱元璋采纳了他的意见。
公元1396年,朱元璋命人撰写了贺表的格式,颁布天下。
官吏们如遇到庆贺谢恩的事,照贺表的格式抄写一份就行了。
但文字狱并没有因此停止。
山东兖州有个名叫卢熊的知州,给朱元璋上了一道奏书。
不知是卢熊大意,还是书吏抄写时粗心,竟把“兖”字误写成“衮”字。
朱元璋看罢,恶狠狠地骂道:“这奸贼无法无天,竟然叫我滚蛋!”
就这样,一个州官的脑袋又搬了家。
《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怎样一本书?
《三国志通俗演义》由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在历史典籍、传说和戏曲的基础上创作完成,《三国演义》为其简称。
《三国志通俗演义》共120回,约75万字,是罗贯中的主要代表作,该书描写了东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至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110余年间波澜壮阔的巨幅历史演变,涉及了数不胜数的大小战争,展现了战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描述战争的过程中,罗贯中善于抓住重点,突出人物,将军事、政治、外交斗争融为一体,写出战争胜负原因和各方将帅的性格、气度和智谋。
谁设计了天安门?
蒯祥,人称蒯鲁班,苏州府吴县香山人,大约生于洪武年间。
公元1417年,蒯祥同大批工匠一道被征召到北京,承担皇家建筑的施工任务,由于他年富力强,身手不凡,不久被任命为“营缮所丞”,相当于今天的设计师兼工程师和施工员的工作。
明成祖朱棣在营建北京时,为了标榜自己的正统,要求工程建设一律遵循南京旧制。
不但要求按南京的“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建好外朝三大殿,还要按南京宫城的形制,午门前设端门,端门前设承天门。
其中的承天门就是现在的天安门,承天门的主要图样正是出自蒯祥之手。
在这些营建活动中,蒯祥技艺高超,发挥了骨干作用,而且他的绘图能力极强。
他不但能够迅速完成设计任务,也能较好地贯彻朱棣的意图,因此得到朱棣信任。
他后来升到工部侍郎,食从一品俸,地位是很高的。
公元1465年,明宪宗“命工部尚书白圭董造承天门”。
此时蒯祥已是80岁左右的老人了,但他仍“执技供奉”。
明宪宗见了他,还是以“蒯鲁班”相称。
他在这次维修承天门中起了指导和顾问作用。
蒯祥死后,承天门又经过了多次的维修。
到了公元1651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将承天门改名为天安门,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
明朝从何时起停止了海运?
公元1410年,明政府扩大漕运规模,由岁运250万石增至300万石,以足国用。
为此,明成祖朱棣特令江、浙、湖广三省布政使和都指挥使必须亲自负责督运。
为适应漕运规模的扩大,从公元1411年起,又开始大规模整治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之关键地段--会通河。
该河北起山东临清州(在今山东),南至江苏淮安府之邳州(在今江苏),全长450多里。
洪武年间因河岸冲决,河道淤塞已达三分之一,故只好陆运,沿途设八个递运所,每处用民丁3000人、车200辆接力转输。
久之,给人民带来巨大困难。
六月,会通河开浚完工。
公元1416年,朱棣在淮安府清河、福兴及徐州府沽头、金钩和山东省谷城、鲁桥诸闸分别置以闸官,加强管理,以确保漕船顺利直达通州。
至此,漕运河道全部疏通。
疏通漕运后,明朝就停止了海运。
郑和下西洋有何历史意义?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朱棣命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远航船队,访问了许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
郑和每次下西洋都是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八年﹚,郑和一共远航了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回程到古里时,郑和在船上因病过逝。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阿拉伯国家)、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伊斯兰教圣地),并有可能到过今天的澳大利亚。
郑和下西洋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给南洋、西洋各国带来了经济实惠;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北平是何时改名为北京的?
公元1406年,有意迁都北平的明成祖朱棣下诏兴建北平宫殿;次年,正式开始修建北平城。
朝廷调集了工匠30万人,民夫近百万,云集北平。
这个工程十分浩大,所有的建筑材料来自全国各地。
其中木材来自湖广、江西、山西等省;汉白玉石料来自北平房山;五色虎皮石来自蓟县的盘山;花岗石采自曲阳县。
宫殿内墁地的方砖,烧制在苏州;砌墙用砖是山东临清所烧。
宫殿墙壁所用的红色颜料,原料产自山东鲁山,加工在博山;室内墙壁上的杏黄色颜料则产自河北宣化的烟筒山。
公元1420年,建都的工程竣工。
次年,做好迁都准备后,朱棣及文武百官正式迁都北平,并改北平为北京。
新京城以皇宫为中心,以前门、午门、景山、钟楼为中轴线,官衙、民居、商铺分布四周,通衢宽广,街巷整齐,气势雄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城市建筑思想,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
《永乐大典》是如何编著而成的?
解缙,字大绅,吉水(在今江西)人,幼年聪颖好学、才思敏捷。
后来,解缙考中进士,任庶吉士。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他和胡广等人均被提拔为翰林学士,担任皇帝的顾问。
朱棣让解缙主持编写《永乐大典》,他从各处调来146人,开始了编纂大典工作。
一年多后,他们编成一部书,呈给朱棣。
朱棣给书题了书名叫《文献大成》,对包括解缙在内的147位编书人都赏给钞银。
但朱棣还嫌这部书简略,又让太子少师姚广孝(即道衍和尚)和刑部侍郎刘季协助解缙在原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补,务使一切典籍都包罗在内,无一遗漏。
姚广孝是皇帝的亲信,他的参与,要钱要人谁也不敢驳回。
于是在文阁设立了编书馆,让礼部拣派有文才的官吏和四方老儒来担任纂修,选派一些书法好的国子监学员和一些外府县学中的生员担任抄写工作,前后竟动员了3000多人,由光禄寺供给伙食。
这次花了将近3年时间才将全书编成。
朱棣根据自己的年号,把这部书命名为《永乐大典》,还亲自写了序言。
《永乐大典》共计22937卷,装订成11095册,总计37000多万字,全部用工整的蝇头小楷写成。
朱棣在迁都时,用船将《永乐大典》运到北京宫中,藏到宫中的“文楼”里,成为稀世国宝。
宣宗为什么作《纪农》一文?
公元1430年,宣宗朱瞻基陪同皇太后拜谒长陵回宫后,作《纪农》一篇给文武大臣传阅,勉励群臣要明白世事的艰难,吏治之得失,体恤百姓之疾苦。
《纪农》一文中的题材来自宣宗从长陵归来时的所见所闻,是以与农夫对答的形式表现了农民四季劳作的艰辛。
如问:你们每天辛勤劳作,为什么要这样呢?
答:勤劳是我的本职。
问:有休息的时候吗?
答:农民耕田,春、夏、秋、冬各有所忙,啥时也不能疏忽大意而休息,稍有懈怠,一年内就有可能要受饥寒之苦。
冬天是有农暇,但又要去做县衙的劳役,是少有休息时间的。
问农夫平日见闻,农夫说起自己见过的两任县官,一任尽心民事,勤劳不懈,后虽升迁而去,百姓仍念念不忘;一任不问民之劳苦,百姓视其为陌生人。
宣宗听完农夫的一席话后,深受感动,除作《纪农》一文外,还厚赏了农夫。
况钟为什么又叫“况青天”?
况钟字伯律,江西人,曾在尚书吕震属下当小吏,因为有奇才,为吕震所重视,推荐他为仪制司主事。
公元1430年,有大臣说苏州的豪强污吏相互勾结利用,百姓赋税繁重。
于是,宣宗朱瞻基就派况钟去治理苏州府。
况钟深知苏州的官吏和土豪劣绅狼狈为奸,对这些人不能硬拼,只能智取。
到任后,他假装什么都不懂,左顾右问,手下说怎么办就怎么办。
群吏们都很高兴,私下以为这位新任太守容易欺负。
几天后,况钟召集手下宣布说:“前几天某件事是应该做的,是某某不让我做;某件事是不应该做的,是某某强迫我做的!你们有些人长期以来玩弄这种手段,罪当死!”
于是将罪大恶极的数人处以死刑,并训斥那些贪虐庸懦的官吏。
从此,全府大震,上下都奉法职守。
况钟在苏州任期10年满了以后,当地官民2万多人请求留任况钟,得到皇帝的钦准。
长期的操劳使况钟积劳成疾,60岁时,终于死在任上,这时他已做了13年的苏州知府了。
况钟死后,很多人为他哭泣,悲痛不已,建立祠堂纪念他,把他称为“况青天”。
土木堡之变是怎么发生的?
公元1449年,北方蒙古族瓦剌首领也先派3000使者到北京,向明朝进贡一些马匹以后,要明朝给他赏金。
王振接见了瓦剌使者,发现也先谎报人数,就减少了赏金,降低了马价。
也先为他儿子向明朝求婚也遭到了王振的拒绝。
也先派使者来明朝,本来就是挑衅,这样一来,也先恼羞成怒,亲自率兵进攻明朝的大同。
大同守将向朝廷发出告急文书,请求派军支援。
收到边报后,权倾朝野的王振提议皇帝御驾亲征,而兵部尚书邝埜、兵部侍郎于谦、吏部尚书王直等一干大臣认为,敌兵有备而来,朝廷草草招集人马,准备得不够充分,皇帝不能亲征,因而竭力谏阻。
英宗想亲自体味一下祖宗戎马倥偬、横扫四方的感觉。
所以,英宗朱祁镇把朝政交给弟弟郕王朱祁钰,让于谦留守北京,自己率领王振、邝茔等官员及50万军兵,于七月十六从北京出发,直奔大同。
由于是仓促发兵,军队的纪律十分涣散。
好不容易赶到大同附近,士气已十分低落。
探马回报没有发现瓦剌部的一兵一卒,王振以为敌人迫于明军威势,已望风而逃。
他正要发令继续追击,探马来报:也先率领的兵力十分雄厚,而且都是骁勇善战的骑兵。
王振感到事态严重,下令退兵回朝。
但由于错误指挥,耽搁了退兵时间,殿后的部队被瓦剌军追赶上,被打得大败。
明朝几十万大军在抵抗中退到了土木堡时,天还没有黑,王振却下令就地宿营。
第二天拂晓,瓦剌的追兵便赶来了,他们把明军紧紧地包围起来,并发动了攻击。
混战中,英国公张辅、驸马都尉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与侍郎丁铭、王永和等重臣五十多人战死。
护卫将军樊忠面对惨败,恨透了瞎指挥的王振,说:“我替天下的百姓杀死你这个奸贼。”
抡起手中的大锤,捶死了他。
英宗在卫兵的保护下乘马突围,左冲右突也出不去。
无奈,英宗跳下马来,盘腿而坐,听天由命。
瓦剌军冲过来,俘虏了英宗。
史上称这次事件为“土木之变”。
“弘治中兴”指哪一段历史?
公元1487年,宪宗朱见深去世。
九月初六,明宪宗第三子朱祐樘即皇帝位,是为明孝宗,大赦天下,以第二年为弘治元年。
朱祐樘即位后,励精图治,开始着手清理朝政,贬逐宪宗一朝的奸佞:逮捕宦官梁芳、佞人李孜省,还罢遣禅师、真人等240多人;西番法王、佛子、国师等700余名僧人被遣回本土,并追夺诰敕、印章和仪仗等物。
宪宗一朝的奸佞大多被清除。
朱祐樘统治时期,由于他任用贤能、广开言路、勤于朝政、恭俭爱民,史称“弘治中兴”。
“吴中四杰”为何人?
明朝弘治、正德年间,江南出现了“吴中四杰”,在文学艺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们就是唐寅、徐桢卿、文征明、祝允明,又称为“江南四大风流才子”。
也有人说江南四大才子有周文宾而无徐桢卿,但史书中并没有周文宾这个人。
唐寅字子畏,号伯虎,又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性情狂放不羁,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他潜心研究书画,擅长画山水、人物、花鸟。
徐祯卿记忆力很强,能过目不忘,被称为“吴中诗人之冠”;但他33岁就死了,是四人中年纪最小、寿命最短的。
四人中活得最长的是文征明。
文征明的小楷特别精细,法度谨严、笔锋劲秀、体态端庄、风格俊雅,他所有的作品都笔笔工整,即使是快到90岁时也是如此,这在我国书法家中是极为少见的。
与唐寅最投缘的是祝允明。
祝允明字希哲,因为他有一只手多长了个手指,便自号枝山。
祝允明5岁时就能作一尺见方的大字,读书一目数行,9岁时已经能作诗。
33岁,祝允明参加乡试考中举人,主考官王鏊对他的文章很赞赏。
谁知,祝允明以后七试礼部都未成功。
明武宗的捕鱼闹剧是怎么回事?
明武宗朱厚照御驾“亲征”起兵叛乱的宁王朱宸濠,在南京将其“擒获”后,仍不肯回京。
实际上,武宗从京城到南京只是借“亲征”的名义游山玩水。
一路上选美行乐,哪里记得京师国事。
自公元1519年冬到南京,直到次年正月也不提回京师的事。
经大学士杨一清婉言劝谏,才勉强起驾回京。
武宗及随从数千人从南京出发,路过清江浦,太监张阳家乡在此。
于是,太监张阳在家里张灯结彩,为武宗大摆筵席,接连热闹三天。
武宗治国无方,最喜欢打猎和看捕鱼。
这时,武宗观渔的瘾又上来了,问张阳:“清江浦是著名的水乡,想必有大湖大泽可以捕鱼吧?”
张阳说:“皇上,这里有一个大潭,各条山涧里的水都汇流到那里,水很深,鱼头繁密,可以下网捕鱼。”
武宗听了很高兴,说:“那太好了,你去准备捕鱼器具,明天我去看捕鱼。”
次日,武宗带着侍从来到大潭边,环视四周,古木参天,群峰环抱着这个深水潭,真是景色优美。
武宗对张阳说:“这潭占地面积不算太大,很幽静,但要想在这里捕鱼,不能用大船,只能用小渔船。”
张阳说:“这里就有小渔船可以取用。”
武宗随即跳上大船,往潭中驶去,船行不到一里,果然看见两岸泊有许多小渔船。
于是,武宗叫侍从宫人各驾渔船,四处散开张网捕鱼。
武宗在大船上观看捕鱼,越看兴趣越浓,想亲自试试,张阳劝谏也不听。
于是,武宗跃上小船,4名太监也跟随上了小船。
2个太监撒网,2个太监划桨。
小船渐渐荡入中流,眼见水中有一条大白鱼,翻上翻下,银鳞灿灿生光,两个太监急忙撒网。
这鱼也真刁滑,两个太监网来网去怎么也捉不住。
武宗很生气,自己从船中拿出渔叉,亲手投向那大白鱼,不料用力太大,船猛地歪向一侧,武宗连同4名太监都掉到水里去了。
幸亏划船的两个太监会游泳,他们急忙游到武宗身旁,各架起武宗的一只胳膊,将武宗举出水面。
周围小渔船闻讯赶来,将武宗扶上大船,另两名太监也被救了起来。
看捕鱼闹剧到此才结束。
王守仁为什么能自创心学?
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
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王守仁年轻时学习过道家的学说,又学习过佛家的禅理,接着学习了朱熹的学说。
朱熹认为只要默默地思考事物的道理,就能获得知识。
王守仁就照着朱熹的话,搬了椅子静静地坐在竹子面前,苦苦思考竹子的道理。
可是一连三天也没有想出一丝道理来,反而生了场大病。
从此,他对朱熹的学说起了怀疑。
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守仁终于领悟到:真理本来就在人的心中,人心中本来就有真理,只是被不正确的杂念遮掩罢了。
他认为,做学问最重要的是纠正心中不正的念头,恢复求真向善的本性。
一旦明白自己心中本来存在的良知,就找到了真理,成为圣人了,这就是“心学”。
明廷大礼议之争是怎么发生的?
武宗朱厚照驾崩,因为没有后嗣,其堂弟朱厚熜即位,是为世宗。
世宗以亲王的身份入承大统后,明廷中发生了著名的“大礼议”事件。
世宗的父亲受封兴献王,他们那一脉是朱家的小宗。
根据儒家的规定,小宗入继大宗,应以大宗为主。
世宗虽不可能成为武宗的儿子,却必须作孝宗(朱厚照的父亲)的儿子,即所谓“继嗣不继统”。
世宗应称伯父孝宗为父亲,称孝宗的皇后为母亲;而改称自己的父亲为叔父,改称自己的母亲为叔母。
但世宗继承堂兄的皇位后,决意推崇私亲,自立皇系,追封自己的生父为明朝的正宗皇帝。
新科进士张璁是个极善揣摩圣意的人,他说世宗是继承堂兄的帝位,不是继承伯父的帝位;是入继帝统,不是入继大宗。
孝宗有自己的儿子,如果一定要大宗不绝的话,不应该为孝宗立后,而应该为武宗立后。
所以,世宗不应改变称呼。
这就是与宰相杨廷和等人的主张针锋相对的“继统不继嗣”论。
杨延和得知后大怒,把张璁贬到了南京。
恰巧此时宫中发生火灾,杨延和乘机指出这是老天爷对违反礼教之徒的一种惩罚。
世宗母子只好遵照礼教行事。
不久后,世宗又坚持追封。
杨延和提出辞官,世宗立即批准,并把张璁召回北京。
朝中重臣纷纷上奏章攻击张璁,但世宗反而擢升张璁为宰相。
公元1524年,世宗正式下令:伯父仍称伯父,父亲仍称父亲。
于是,包括各部尚书在内的朝廷重臣数百人一齐集合在左顺门外匐伏跪下,大喊朱元璋和朱祐樘的帝王称号。
世宗丝毫不为所动,下令逮捕官员134人,投入锦衣卫诏狱。
此后,再无人敢在世宗面前提起“统嗣之争”。
这场围绕继统和继嗣的礼仪形式所进行的政治论争,史称“大礼议”之争。
严嵩是怎么倒台的?
明世宗朱厚熜迷信道教,大学士严嵩因为善于起草祭神的文书,迎合世宗,逐步取得了内阁首辅的地位。
严嵩只知道拍马奉承,讨得世宗欢心。
他当上首辅后,和他儿子严世蕃一起结党营私、贪赃枉法、为非作歹、卖国求荣。
这引起了一些正直大臣的愤慨,特别是兵部员外郎杨继盛更是义愤填膺。
杨继盛,保定人。
杨继盛为人正直,看不下严嵩的行为,就向世宗上奏章弹劾严嵩,揭发严嵩十大罪状,条条都有真凭实据。
严嵩气急败坏,在世宗面前反咬一口,诬陷杨继盛。
世宗大怒,把杨继盛关进大牢。
后来,严嵩撺掇世宗把杨继盛杀了。
严嵩掌权期间,作恶多端。
御史邹应龙经过周密考虑,决定先从弹劾严世蕃下手。
世宗看了邹应龙弹劾严世蕃的奏章后,下令把严世蕃办罪,充军到雷州,并勒令严嵩退休。
严世蕃和他的同党还没到雷州,就偷偷溜回老家,收容了一批江洋大盗,还勾结倭寇,准备逃到日本。
这件事又被另一个御史林润揭发。
世宗看了这份奏章,也大为震惊,立即下令把严世蕃和他的同党处死,把严嵩革职为民。
明朝最大的奸臣到此便彻底倒台了。
明世宗为什么要为猫立碑?
世宗曾命令各宫后妃和太监养猫。
这些猫都有名字,雄的称“某小厮”,雌的称“某丫头”,阉猫则称“某老爷”。
得到世宗和后妃宠爱的猫还被封赠“管事”职衔,有职衔的猫称“某管事”或“猫管事”。
世宗靠榨取民脂民膏来供养这个奇特的猫王国,光是乾明门的12只猫,每年就得支用猪肉800多公斤,肝365副。
这大量的肝和肉列入世宗御用开支,下令向各州县百姓搜刮。
世宗宫中有一只猫,堪称是猫中骄子。
此猫双眉洁白如玉,世宗赐御名“霜眉”。
“霜眉”性情温驯,日夜伴随世宗,碰上他闭目养神时,“霜眉”即使饥渴或者要便溺,也必定等他醒来才离开,因此被封为“虬龙”。
一天,“虬龙”死了,世宗如丧考妣,降旨重葬,并庄严立碑,亲题“虬龙墓”三字。
后来,世宗在西苑永寿宫宠爱的一只狮猫死了,他竟传旨制金棺,葬于万寿山麓,还命大臣撰祭文荐度超生。
有一位袁姓侍讲学士因在祭文中诌出一句“化狮作龙”,算是神来之笔,深得世宗赏识,加一品入内阁做了大官。
民族英雄戚继光有怎样的传奇经历?
戚继光出身将门,自幼喜读兵书,勤奋习武,立志疆场,曾挥笔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名句。
17岁时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
25岁时,实授都指挥佥事,领山东登州、文登、即墨三营24卫所兵马,操练水军,整顿军备,抗击入侵山东沿海的倭寇。
公元1559年,戚继光在义乌招募农民、矿工4000名,编组训练成戚家军,成为抗倭主力。
后来,戚继光针对明军兵器装备种类繁多、沿海地形多沼泽、倭寇小股分散的特点,创立攻防兼宜的“鸳鸯阵”,以12人为1队,长短兵器迭用,刺卫兼顾,因敌因地变换阵形,屡败倭寇。
利用作战训练间隙,撰成《纪效新书》,阐述选兵、编伍、操练、出征等理论和方法,并以此训练戚家军,使戚家军闻名于世。
公元1563年,明廷命俞大猷、戚继光为福建正副总兵,率兵进剿倭寇,戚家军再次进入福建。
明朝军队在平海与倭寇战斗,戚继光率军队率先登城,俞大猷、刘灦相继杀敌2200人,并救出被掠人口3000人。
公元1564年,倭寇又纠集余党万余,围攻仙游,戚继光先败之于城下,继而又追击余寇,歼灭大量倭寇。
其后,戚继光又在福宁大败倭寇,并与俞大猷一起最后扫清了福建境内的倭寇。
在福建境内的倭寇被驱逐后,广东倭患严重,俞大猷奉命平定了广东的倭寇。
至此,东南沿海的倭患被最后荡平。
海瑞是怎么备棺上书的?
海瑞字汝贤,回族人。
青年时的海瑞通过乡试中了举人,被派到南平(今福建南平)当教谕。
他执教严格,把学校办得井井有条。
4年以后,海瑞被擢升为淳安知县。
淳安山多地少,百姓十分贫困。
海瑞上任之后,先整顿吏治,定了许多条规。
县丞、主簿、教谕、胥吏都要守职尽责,薪俸之外如有一分一文贪污,便严加惩办;紧缩县里一切开支,尽量减少对百姓的征派,取消一切不合理的需索。
即使是上司的额外摊派,海瑞也敢顶着不办。
百姓称他为“海青天”。
后来,海瑞被调到北京,担任户部主事。
他看到明世宗朱厚熜整天求神斋醮,又难过又气愤,冒死写了一封《治安疏》的奏折,措辞强硬。
然后,他把后事安排了一下,就到通政使司递交了奏折。
世宗接到海瑞的奏折,一看内容,竟是激烈指责自己的话:“如今朝廷‘君道不正,臣职不明’。
皇上二十多年不理朝政,法纪松弛,吏治败坏,财政崩溃,弄得国贫民穷。
所以人都说,嘉者家也,靖者净也,嘉靖,就是家家都净,穷到啥也没有的地步了!皇上不关心太子成长,缺乏父子之情;因为别人的诽谤和自己的猜疑辱杀臣子,缺少君臣之情;长住西苑敬神吃药以求长生,不回宫室,是无夫妻之情,这都是信道斋醮的错误。
……皇上的错误实在太多,请陛下改弦更张……”世宗越看越生气:这哪里是上书,简直是历数我的罪状!他狠狠把海瑞的奏折摔在地上,拍着桌子大喊:“快把海瑞给我抓起来!”
宦官黄锦在一旁说:“启禀万岁,海瑞上书前就买好了棺材,现正在朝房待罪!”
世宗听了一愣,自语道:“这家伙想当比干,我可不是纣王!”
就把海瑞一直关着,不定罪。
由于数十年没人敢对世宗直言,因此海瑞备棺上书的事,很快传遍了朝廷内外,天下都知道有个不怕死的“海主事”。
李时珍的医学成就有多大?
李时珍,字东壁,号濒湖,湖北蕲州(今湖北蕲春)人,世代行医。
他的祖父是悬壶济世的郎中,留下不少民间秘方(含偏方单方),他的父亲李言闻对医学也很有研究。
李时珍14岁时中秀才。
在17岁后,他参加武昌府试,屡试不中,遂无心求取功名。
从此,李时珍跟随父亲左右抄写药方或上山采草药。
公元1545年,蕲州一带洪水泛滥成灾,灾后瘟疫流行,人民无钱求医。
李时珍有志学医,又体恤民众疾苦,借此机遇临床实践,治好了许多病人。
由于勤奋钻研,37岁的李时珍已成为荆楚一带的名医,“千里求药于门”者络绎不绝。
他在行医中发现古代药典几百年未修,其中错误百出,有人往往因错投药石而误了性命,李时珍决心重修药典。
李时珍61岁时,终于编成著名的医药著作《本草纲目》一书。
在这本书里,一共记录了1892种药,收集了11091个药方,详尽地讲述了各种药材的产地、形态、栽培、采集等,还说明了炮制方法。
本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令人遗憾的是,76岁的李时珍即将瞑目之时,也未见有人愿意刊刻这部药学巨著。
直至李时珍逝世3年后,初版方才问世。
又过了十年,即传入日本、朝鲜。
尔后又陆续被译为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等多种文字,流布于世界各地。
《金瓶梅》是“淫书”吗?
《金瓶梅》借用《水浒传》中的一个小故事即西门庆与潘金莲的关系展开、铺衍成一部借宋代的人物与故事展示明中叶社会现实的百回长篇。
全书以富商、恶霸、官僚西门庆家族的兴衰荣枯为中心,描绘了上到封建朝廷中专权的奸臣、下至地方官僚恶霸乃至市井无赖、地痞帮闲所构成的罪恶横行的世界,深刻地展示了世态人情,揭露了现实黑暗。
《金瓶梅》的艺术成就大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首先,《金瓶梅》注重人物性格描写,使之复杂化,具有立体感。
关键人物潘金莲淫荡、好妒,心狠手辣,给人留下了鲜明印象,人物性格跃然纸上。
其次,《金瓶梅》以日常口语叙事状物,生动传神,风格平实朴素又泼辣爽朗,人物语言亦充分个性化。
再之,《金瓶梅》将《西游记》的单线式结构和《三国演义》《水浒传》的组合式结构相结合,形成一种网状结构,把分散的世相人情通过西门庆全家的兴衰史联系起来,形成意脉相连、浑然一体的广阔社会生活图景。
此外,《金瓶梅》描写日常生活场面众多,对当时的饮食、服饰、器玩和日常起居等都作了细致的描写,这些细节的真实使小说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徐渭为何半生落魄?
徐渭是明末水墨写意花鸟画的鼻祖,明代草书浪漫派的杰出书画家、诗人以及剧作家。
徐渭出生在一个衰落的小官僚家庭之中,他的母亲为继室,因此他就是“庶出”子。
徐渭出生百日父卒,家境日益败落。
徐渭从小聪颖,20岁就中了秀才,但是直到4l岁,21年之间的8次乡试都落第了,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后来,徐渭在浙闽总督胡宗宪麾下做了幕僚,常布衣小帽出入胡府,流露出艺术家不拘常法、为人狷介的个性。
由于抗倭有功,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爱戴,于是民间里流传着许多关于徐文长的传奇。
朝中的权臣严嵩失宠,胡宗宪被捕并在狱中自尽。
那时传闻朝廷要肃杀胡氏的余党,徐谓闻讯之后终日恐慌,几乎精神失常,想自杀却没死成。
之后终于因为误杀后妻被判下狱。
出狱之时已有52岁,徐渭就以卖画为生,性情更加放达。
他彻夜狂饮,轻视权贵,并且以极其清贫的生活方式迎来了自己创作生涯的高峰期。
经历了数次的世变、家变和政变的徐渭,在晚年创作了他水墨写意杂花蔬果的代表作《水墨葡萄图》,并且在画的上面题了诗作:“半生落魂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闭抛闭掷野藤中。”
诉尽了徐渭悲凄的心曲。
徐渭死后,由于身无分文,草席裹尸弃于荒野。
“三言二拍”出自何人之手?
宋朝时,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勾栏瓦舍”(类似于今天的茶馆、娱乐城和夜总会的混合物)。
在勾栏瓦舍里,有些说书人讲书评史,卖艺为生。
他们讲的大多是三国时的故事,也有一些世人生活或者妖魔鬼怪的故事。
到了明世宗时,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社会生活日益丰富,从而促进了文艺创作水平的提高。
不仅说书人能说的故事越来越多了,而且还有人把他们编辑成书,出版贩卖。
其中,以冯梦龙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书和凌濛初写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最为有名,人们通常把冯梦龙的书简称“三言”,把凌濛初的书简称为“二拍”。
“三言二拍”代表了明代短篇白话小说的最高成就。
《西游记》有哪些特点?
《西游记》中的故事有许多早在民间流传,吴承恩在说书艺人和无名作者创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融入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觉,撰写了这部伟大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长篇小说。
《西游记》的艺术成就非常高,它应用神性、人性和物性(自然性)三者合一的方式来塑造人物。
孙悟空的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更是独具特色,有神的威力却闪现着现实社会中人与动物的习性,在古代同类小说中十分罕见。
小说通过丰富大胆的艺术想象,创造了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神话世界,故事情节曲折生动,精彩紧凑,充满了浓厚的艺术魅力。
小说的语言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生动而流畅,极富表现力。
人物语言个性鲜明,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具有幽默诙谐性。
在结构上,小说以取经人物的活动为主线,逐次展开情节,枝干分明,颇具匠心。
徐光启的科学贡献有哪些?
我国的历法经过历代科学家的研究改进,到宋元时代已经相当完备,但还不够精确。
明朝主管历法的官员因循守旧,不肯继续修订。
1629年5月5日发生了一次日食,钦天监(掌管天文的最高官员)依照当时的历法推算,预报的时刻跟实际不相符合,而徐光启运用西法推算,结果跟实际非常接近。
朝廷于是成立了西法历局,由徐光启主持修订历法。
徐光启一面研究我国古代的历法,一面参照西方科学,经过3年的辛勤劳动,终于编成了《新历法书》74卷。
我国沿用到现在的农历,就是在《新历法书》的基础上编成的。
徐光启对农业科学也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
他对农业科学的贡献,集中表现在他晚年写成的一部农业科学方面著作--《农政全书》里。
徐光启63岁才动手写这部书,经过4年的努力,完成了初稿。
这部书共有60卷,50多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厂、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12章。
因内容广泛和丰富,时人称为农业百科全书。
美洲烟草是怎么传入中国的?
烟草是一年生草木植物,原产于美洲。
16世纪传至欧洲,大约在16世纪中后期始引入中国。
烟草传入中国大致通过南北两线。
南线:一路自菲律宾传入闽、广,再传至两湖及西南各地;另一路是自吕宋传入澳门,再经台湾传入内地。
北线主要由日本经朝鲜传入我国东北。
中国引进烟草,初期主要是作为药用,但烟草有使人通体俱快、别具风味的感觉和能使人吸之成瘾的特性,因而迅速传遍全国。
是谁将天主教传入中国?
公元1600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了北京。
他给明神宗朱翊钧上了一封十分谦卑的表文,并献给皇帝一些礼物。
礼物有一幅天主圣像、一幅圣母像、一本《圣经》、一架铁弦琴、一张万国地图,最要紧的是有大小自鸣钟两架。
神宗见到西洋贡物,最满意的是两架自鸣钟。
钟针随着滴答声移动,准时当当报鸣,神宗龙颜大悦。
可8天后,钟忽然停止不转了。
神宗马上命令太监向利玛窦问个究竟。
利玛窦详细解释了自鸣钟的原理和用途,然后给自鸣钟上了弹簧,重新调整好时间,自鸣钟又滴答滴答地运转起来。
神宗觉得身边不能缺少利玛窦,于是,他命令利玛窦留在北京,以备差遣。
这正中利玛窦下怀,从此他就可以接近皇帝了。
后来,神宗又批准他在北京建教堂。
于是,他就有了公开传教的机会。
利玛窦传教的手法十分高明,他使人相信自己所讲的多与孔孟相合,所以他的布教是合于中国传统的,是上承孔孟的道统的。
利玛窦来华的目的虽然在于传教,但他一面把西方先进的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知识传入中国;一面根据自己在中国传教期间的经历和见闻,开始用书信的形式向欧洲介绍中国国情,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数学方面,他跟徐光启的交往不过3年,两人却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最著名的数学著作《几何原本》;在地理学方面,他编有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在语言学方面,他写有《西字奇迹》,用西法之音来注写中国之音,使向来被人们看作繁难的反切注音法,变成了简易的东西。
利玛窦是天主教传入中国历史上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最伟大的先行者。
谁被称为“布衣王爷”?
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朱载堉从小就勤奋好学,他的舅祖何塘也是个有学问的大臣,懂得音乐、数学与天文历法。
何塘告老还乡后,非常赏识朱载堉的天资,就将自己所有学问全部教给了他。
朱载堉15岁时,他父亲被皇帝无辜关进凤阳城囚禁起来,他同情父亲,就不再住在王府里,而在关他父亲的宫墙外搭个小土屋住了19年。
在这里,他深入研究他喜欢的乐律、数学和历学,撰写了大量学术著作。
后来,父亲的冤情被昭雪,按规定,朱载堉应该继承父亲的王位。
可他对做王爷没兴趣,连续7次上表请求放弃王位。
明神宗朱翊钧同意了他的请求,但批准他与儿子一起终身享受世子、世孙的俸禄。
是故,人们都称他为布衣王爷。
汤显祖是怎样坚持戏剧之梦的?
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出生在书香门第。
他5岁时就能作对联,12岁就会作诗。
他的伯父酷爱戏曲,还从事过戏曲演出,汤显祖从小也对戏曲产生了兴趣。
汤显祖34岁时才中了进士,他几次拒绝大官僚们的笼络,被安排到南京当了个闲官,但他疾恶如仇,常常对时事大发议论。
有一回他向朝廷上书,指责执政者,还牵扯到皇帝,因此被贬到偏远的地方做了一个县官。
可汤显祖并没有消沉,他把县城治理得井井有条,后来反对他的人依然要罢他的官,汤显祖也早就对官场厌倦了,就辞官回到了江西临川老家,开始了他的戏曲创作历程。
汤显祖在临川城内香楠峰下建造了一座新房子,取名为“玉茗堂”,在这里,汤显祖一心一意地创作剧本,还亲自导演排练。
尽管汤显祖晚年生活贫困,可他从戏剧创作中得到了无穷无尽的乐趣。
汤显祖流传下来的戏剧主要有《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因为这些戏的内容都和梦有关系,又被称为“临川四梦”。
“临川四梦”在明末影响极大,不少戏剧家都学习他的风格,在明末形成了戏剧史上的“临川派”。
东林党是怎么形成的?
公元1594年,明神宗朱翊钧准备立郑贵妃所生子朱常洵为太子,而吏部侍郎顾宪成依据“无嫡立长”的原则,认为应该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触犯神宗,被革职还乡。
顾宪成,无锡人,家乡有东林书院,原为宋代杨时讲道的场所。
被革职后,顾宪成与其弟顾允成将东林书院重新整修,集合志同道合的朋友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等在这里讲学,“每岁一大会,每月一小会”。
当时一些被谪黜的士大夫或世不能容而退居山野者,知道这个消息后,全都来响应归附。
他们讽议时政,裁量人物。
朝内官员也遥相应和。
东林书院渐成气候,时人称为东林党,顾宪成也被尊称为“东林先生”。
顾宪成曾言:“字辇毂,志不在君文;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
所以虽然是在书院讲学,却还经常讽议时政。
其后,孙丕扬、邹元标、赵南星等正直君子,被朝廷所黜,亦赴东林相继讲学。
他们自负气节,与朝廷相抗,这便是东林党议之始。
明朝是怎么援朝抗日的?
公元1585年,日本天皇任命丰臣秀吉为摄政王,丰臣秀吉妄图先侵占朝鲜,然后征服中国,于是借口朝鲜拒绝攻明,悍然派兵入侵朝鲜。
公元1592年,日军在釜山登陆;五月,占领王京(首尔),攻陷开城、平壤,侵占朝鲜大片土地。
随着日军向朝鲜北部入侵,中国边境受到严重威胁。
这时,朝鲜国王李昖遣使向明朝告急,要求出兵援助。
明神宗朱翊钧深知丰臣秀吉的意图是中国,出兵救朝鲜就是保自己,决定立即派兵援朝。
但由于不了解敌情,明朝最初只派了一支偏师前往朝鲜,结果几乎全军覆灭。
十二月,明朝以兵部右侍郎宋应昌为经略,调陕西总兵李如松为东征都督,增派4万兵力渡过鸭绿江,大举援助朝鲜。
中朝军民并肩作战,先后收复平壤、开城,但于收复王京时受挫。
次年四月,日军退到釜山。
丰臣秀吉不甘心失败,便假意与明朝议和,以诱使明朝撤兵。
和谈拖了三年,日本提出的无理要求被朝鲜和明朝拒绝,和议最后破裂。
公元1597年夏,丰臣秀吉又派军从水陆两路进犯朝鲜。
次年七月,明朝再次派兵增援朝鲜。
这时,由于连年征战,日本国内怨声载道,丰臣秀吉在满腔懊丧中病死;十一月,明朝援朝水师副总兵邓子龙、朝鲜统制李舜臣率中朝水军在釜山南海大破日军,击沉敌舰数百艘,全歼日本海军。
邓子龙、李舜臣战死;十二月,日本陆军完全孤立,仓皇逃窜回国,中国明朝政府援朝抗日战争取得了彻底胜利。
努尔哈赤是怎样建立后金的?
努尔哈赤在葬了他的祖父、父亲之后,于公元1583年以父、祖遗甲13副起兵,逐渐统一建州各部,表面上对明朝极为恭顺,实际暗自扩张势力。
后来,努尔哈赤击败海西女真叶赫、哈达等九部3万联军,统一了海西女真扈伦四部和东海女真的大部分。
在文化建设上,努尔哈赤令额尔德尼和噶盖用蒙文字母标注满语语音,创制了满文。
公元1601年,努尔哈赤开创了八旗制度,八旗制度由女真人的牛录制扩充而来。
1牛录为300人,25牛录为一固山,首领称“固山额真”(汉译“都统”)。
每一固山有自己颜色的旗帜,当时满洲军共有4个固山,分红、黄、蓝、白4种颜色的旗帜。
公元1615年,满洲军建制扩大,又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个固山,共有8个固山,6万人。
“固山”即满语“旗”的意思,8固山建立,亦称“八旗制度”。
努尔哈赤则高居八旗主之上,为八旗的首领。
公元1608年,努尔哈赤停止向明政府朝贡。
公元1616年,他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在八旗贵族拥护下,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大金,改元天命,公然反叛明朝。
为了与金朝区别开来,史称“后金”。
明朝后期发生了哪三宗疑案?
明朝后期,围绕着皇帝宝座的争夺发生了3个疑案。
这3个案子分别发生在神宗朱翊钧、光宗朱常洛和熹宗朱由校3个皇帝在位期间,3个疑案就是“梃击案”、“红丸案”和“移宫案”。
神宗的长子朱常洛是他和一个姓王的宫女生的。
后来,他把这个王姓宫女封为恭妃,但他不喜欢王恭妃,当然也就连带着不喜欢大儿子朱常洛了。
他最宠爱的是郑妃,而郑妃生的三儿子朱常洵也因此受到他的偏爱。
所以,朱常洛20岁才被立为太子。
公元1615年,发生了一件怪事。
一个中年汉子手拿一根木棍,跌跌撞撞打入太子的慈庆宫。
这个汉子见人就打,一直往里闯,眼看就要进入太子的房间,幸亏门卫报警及时,大批卫士将这个中年汉子捆绑起来,押在牢里。
闯太子宫,这还了得,而且还手拿凶器。
神宗十分重视,立即命令刑部官员严刑拷问,这个汉子熬刑不过,只得招供:“我真名叫张五儿,是无业游民。
这次闯慈庆宫不是我自己要干,是庞保、刘成两位公公让我干的,并说事后给我重赏。”
张五儿的供词送到神宗那里,他知道庞保和刘成都是郑妃宫里的太监,显然此事定与郑妃有关。
神宗宠爱郑妃,没忍心处分她。
第二天上朝,神宗在百官面前说:“我立长子常洛为太子是古今公理。
现在却有人想谋害太子,我坚决不允许。”
接着他就把张五儿、庞保、刘成三个人都杀了。
这就是“梃击案”,“梃”是棍棒的意思。
光宗朱常洛继位时也快40岁了,只当了一个月的皇帝就死了。
他这么早死,还得从“红丸案”这个迷案说起。
一天晚上,光宗忽然肚子疼,头痛。
一个名叫李可灼的官员手捧红丸进献皇帝,称这是祖传秘方,百病皆除。
光宗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吃下去再说。
第二天,光宗果然精神倍增,红光满面。
他十分高兴,不仅大大称赞李可灼的忠心,并让他再献一颗。
当晚,光宗吃完第二颗红丸后,却一命呜呼了。
谁也搞不清皇帝怎么会忽然暴病死去,这个神秘的“红丸案”也就成为了千古之谜。
光宗一死,他16岁的儿子朱由校登上皇位,这就是熹宗。
熹宗登基不久,又发生了著名的“移宫案”。
这个“移宫案”是由光宗原来四个选侍之一李选侍引起的。
光宗正妃郭妃病死,没有正宫皇后。
熹宗登基,这个李选侍就想当太后。
她在乾明宫中哭哭啼啼拖着小皇帝,一定要小皇帝封她为太后。
乾明宫是皇帝的寝宫,李选侍依仗自己是先皇妃子,赖在乾明宫中不走,这该怎么办呢?
熹宗身边有个太监叫王安,躬身跪倒说道:“皇上,可不能再这样下去,陛下可立即下诏,逼迫李娘娘搬出乾明宫。”
熹宗沉思一阵,说:“好,朕马上下诏。
这件事由你去办,办好了朕有重赏。”
圣旨的威力果然巨大,李选侍只好灰溜溜搬出乾明宫,回到宫女住的地方,再也没出头之日了。
这就是明史上的“移宫案”。
谁被称为“木匠皇帝”?
光宗朱常洛即位后,不关心儿子学业。
大臣们劝他给太子朱由校找个老师,他却说不着急,过两天再说。
结果,还没过几天,他就死了,朱由校当了皇帝,是为明熹宗。
熹宗读书不多,却有一门好手艺,那就是做木工,而且堪称天才。
当时工匠们造出来的床都极为笨重,要十几个人才能搬动,样式也极普通。
熹宗就亲自设计图样,动手锯木钉板,立刻就做出一张新床。
这床极其精巧,床架上镂刻着各种花纹,床板还能折叠,便于移动携带,连那些老工匠都赞叹不已。
谁被称为世界溶洞学的鼻祖?
徐霞客,名宏祖,字振之,被誉为世界溶洞学鼻祖。
从22岁起,徐霞客手提竹杖,头戴峨冠出游,历其终生,34年间未曾辍步,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徐霞客到处考察山川河流,溶洞地貌,风土人情,写下了几百万字的游记。
经后人将其存世部分整理成书,成为中国古典地貌学、也是世界溶洞学的名著--《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考察了中国大西南的一百多个洞穴,做了详细考察记录。
以其对广西桂林普陀山西侧的七星岩的考察为例,其所记各项数据虽是目测步量,却与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以科学仪器测量的结果大体相符。
同时,他对溶洞、石笋、钟乳形成原因的解释,也是与近代科学相一致的。
其科学态度可见一斑。
徐霞客在溶岩学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水文研究上也有重大成就。
徐霞客著有《江源考》,对自古以来长江导源于四川岷山的说法提出疑问,并论证说长江的源流来自于金沙江,而其流程不会比黄河短。
与当代对长江科学考察的数据基本一致。
皇太极为建清做了哪些准备?
努尔哈赤死后,第八子皇太极势力最强,被拥立为汗,改元天聪。
政权沿袭原来的原始军事民主制,由皇太极和其兄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四大贝勒共同主持军政大事。
皇太极改易族名为满洲,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削弱贝勒权力;设立文馆及内三院;重用汉官、汉将及汉族文人;设立汉军八旗、蒙古八旗,编制和满洲八旗相同,直接听命于汗,扩大了兵源,增强了战斗力;重新编庄;加强法制。
在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后,后金在军事上节节胜利,经济逐渐繁荣,政治日益安定。
皇太极地位日尊,遂于公元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改元崇德。
明末农民起义为什么愈演愈烈?
公元1627年,陕西白水县农民王二率领数百农民杀死知县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陕北巡抚得报后,因怕受到朝廷怪罪,充耳不闻,起义队伍乘机迅速扩大,起义风暴很快就席卷陕北和陕中。
王嘉胤、王大梁、高迎祥和王左挂等纷纷起兵响应;张献忠在陕西米脂十八寨起义,自称“八大王”;李自成也杀死贪官造了反,在陕西安塞人高迎祥领导的起义军中当“闯将”。
起义军的主要成分是贫苦农民,也有失业的驿卒、哗变的士兵和手工业工人等。
斗争的烈火迅速蔓延到甘肃、山西。
公元1635年,明朝派陕西三边总督洪承畴、山东巡抚朱大典两面夹攻起义军。
在洪承畴血腥镇压了陕西起义军后,明廷即调兵前往山西,围剿起义军。
山西各部义军以诈降冲破明军包围,进入河南西部地区。
斗争的实践教育了起义军,他们深深感到,只有联合作战才有力量。
于是,共13家72营起义军会师于河南荥阳,在一起共商对敌之策。
李自成提出联合作战、分兵出击的方案,受到大家的支持。
公元1636年,农民起义的杰出领袖高迎祥不幸被俘,英勇就义。
起义军把“闯王”这个英雄称号推让给屡建战功、声望很高的李自成。
从此,李自成作了“闯王”,领导着起义军继续和明朝作战,成为中国史上一位杰出的农民领袖。
宋应星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的狄德罗”?
宋应星,字长庚,南昌府奉新县(在今江西)人。
自幼酷爱科技。
29岁时,与胞兄同科中举。
后来,5次进京应试,却不得中。
这五次从江南到河北的数万里行程,他获得了原先在书本上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大量工农科学技术知识。
他虽未能得中朝廷的进士,却为他成为中国科技史的权威打下了基础。
宋应星49岁时出任江西省分宜县教谕,后又任福建汀州推官、南京亳州知府等职。
在教谕三年任期内,宋应星利用授课余暇,对古典科学进行了系统总结,写下了《天工开物》,这年宋应星方才51岁。
公元1637年,其巨著刚刚写完,就在友人帮助下雕版付印了。
这年是明崇祯十年,故《天工开物》的初版又叫崇祯版。
后来,历史上对宋应星在51岁后的事迹就记之甚少了。
《天工开物》共分18卷,内容浩瀚,包括谷麦豆麻的栽培与加工,蚕丝棉苧的纺织与染色,制盐、制糖、榨油、铸铜、冶炼、开矿以及制作砖瓦、陶瓷、器具、车船、石灰、硫磺、白矾、兵器、火药、纸、蜡等各种生产技艺。
书中对各种产品从原料到加工的全部工序、方法等都有较详细的说明。
书中还绘有123幅精美的插图,所绘插图结构准确、比例恰当,立体感很强。
依其图样与数据,即可将所绘的各种机械、设备重新制造出来。
其中所绘提花机、钻井设备、轧甘蔗机、大型浇铸和锤锻千斤锚、阶梯式瓷窑、玉石加工磨床等都是世界最早的科技图录,在科学史上有很高的价值。
《天工开物》不仅注重总结传统的科学技术,对当朝的新技术也注意研究。
比如其中就记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炼锌技术。
该书的这一记述早已引起欧美化学家的注意,凡化学文献论述到金属锌的最初冶炼时,通常都要提及《天工开物》。
“冲冠一怒为红颜”讲的是谁?
“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与吴三桂和陈圆圆有关。
公元1644年年初,李自成率领大顺军已逼近北京,明廷诏令吴三桂与蓟镇总兵唐通率兵入卫京师。
三月十一,大顺军进抵居庸关,唐通投降。
这时,吴三桂率辽东明军进关,镇守山海关一带。
李自成于是命唐通率本部兵马,带着银两和财物,到山海关去招降吴三桂和山海关总兵高第。
吴三桂和高第均接受投降。
唐通接管山海关防务,吴三桂带领部众向北京进发,准备朝见李自成,接受新的任命。
但走到河北玉田时,吴三桂听说父亲吴襄被抓,家产被抄,而他最宠爱的陈圆圆也被李自成手下的大将刘宗敏抢走,于是怒发冲冠,率部直奔山海关,向唐通发动突然袭击,夺占了山海关。
郑成功为什么能收复台湾?
公元1661年三月,为长期抗击清军打算,郑成功率军队2.5万人、战船数百艘,由原荷兰翻译何廷斌和熟悉航路的渔民引导,自金门料罗湾出发,横渡台湾海峡,次日抵达澎湖。
四月初,郑成功先以4000余人抢占鹿耳门港(今台南安平港北)南侧之北线尾岛;自率主力万余人通过大海湾,直插赤嵌城(在今台南市内)北之禾寮港,迅即在台湾本岛登陆。
郑成功首先指挥将士包围了赤嵌城,并切断了赤嵌城与台湾城两处守军的联络。
荷军总督揆一几次增援,都被歼灭。
黔驴技穷之下,揆一派出使者到郑成功的大营来议和,答应给郑成功大量犒军物资和白银,郑成功严词拒绝,并郑重重申: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你们必须无条件归还,决不允许再讨价还价。
公元1662年年初,在郑成功的多次围攻和对来增援的荷兰军沉重的打击下,揆一顽抗待援的希望彻底破灭,被迫缴械,并在投降书上签了字。
至此,被奴役了38年的台湾岛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此后,郑成功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改赤嵌为东都明京,设承天府和天兴、万年两县,改台湾城为安平镇。
下屯垦令,组织部众垦荒屯粮,整顿法纪,促进了台湾当地政治与经济的发展。
当年六月,年仅39岁的一代抗清名将郑成功病卒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