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到了紫宸宫门口,苏真真还是决定不去,将信物交给折光,写了封信给陈祺,让她一并送过去。
勤政殿里,陈祺正在处理江南税银案的后续,谢家将所有罪责都推到了谢二爷身上,用他的命抵罪,收缴上来的银子自然也不多,都不到原本贪污的十分之一。
即便如此,这笔银子还是达到了惊人的九十多万两白银。
陈祺一言不发,望着账本不怒自威,下面等候的几个官员大气都不敢出,生怕触了这霉头。
直到张洼进来禀报折光姐姐来了,陈祺才挥了挥手,让他们暂时退下,命人去请张洼进来。
折光进来时便看到了户部几个如丧考妣的大臣,其中并没有孟大人,她就明白了这是怎么回事。
进屋后将信物和信件呈上去,陈祺看完,暴躁的情绪瞬间被抚平,苏真真说了很多,但他的目光停留在最后一句注意休息上面,眉眼舒展开来,她还是在意自己的。
见皇帝自顾自的笑个不停,压根没有让她走的打算,折光终于出声:“皇上,奴婢还有事情,就先告辞了。”
陈祺这才清醒过来,眉开眼笑的起身:“等会,你跟朕去库房一趟。”
折光想要拒绝,但看刚才那几个大臣的脸色,想想还是算了。
在库房里挑礼物的时候,陈祺一边挑一边说:“你家娘娘这么关心朕,朕不能寒了她的心,虽然她喜欢金银,等到了下半年收了税,朕在给她送,现在这些东西就将就一下,贵在稀有。”
折光越听越奇怪,主子哪里很关心你了?
于是回宫时,折光带着一马车的宝贝回来。
礼单送到苏真真面前,听完折光的复述,苏真真狐疑道:“我哪里关心他了?”
其实心里想的是,不会是陈祺自作多情了吧。
折光去了勤政殿一趟,陈祺的心情肉眼可见的好起来,原本胆战心惊的户部臣子们,完好无损的出来。
户部右侍郎瞧出了点门道,本来他想提醒下户部尚书,可才离宫就听到户部尚书对他们说:“苏贵妃失宠,苏顺这次也不过是被顾家利用,等丞相有了对策,别说是一个苏顺,顾家也跑不掉!咱们现在理亏,所以多忍忍,以后有的是扬眉吐气的时候!”
其他人纷纷附和,户部右侍郎觉得不太对,刚才那宫女是紫宸宫的人,她来了一趟,皇帝心情就好了,连带着对他们也和蔼起来,怎么看都不像是失宠吧。
他没出声,被户部尚书注意到:“志义,你在想什么?”
盛志义连忙附和:“属下在想,丞相不是个吃亏的人,蛰伏一段日子,肯定会有所动作,要不,咱们找个机会,去谢家打听下?”
户部尚书很是满意,拍拍他的肩膀:“你说得没错,咱们也不能干坐着,这些年承蒙丞相照应,也该替丞相分忧。”
过了两天,盛志义让自己夫人去了趟谢家,发现谢家给谢二爷置办了灵堂,谢晚跪在棺材前接待吊唁的谢家人。
盛志义觉得不对劲,再三询问他的妻子,发现只有谢夫人在,谢丞相始终没有现身,感觉到了危机,连夜进宫投诚。
陈祺也很意外,但面上不显:“你说的这些事情,你们尚书可不是这样说的。”
到了此刻,盛志义哪敢有任何隐瞒,拿出自己负责的部分证据,涕泗横流表达了惭愧和后悔,最后在自请降罪:“微臣知道这些年来,和户部的人同流合污,夫人多年来也时时刻刻劝阻,微臣面上应了,但实际上并没有改变。
这次案子出来,夫人毕竟出身世家,她带着孩子要和离,微臣这才醒悟,请皇上降罪,微臣愿意承担所有的罪责,只希望皇上微臣夫人的忠心上,放过微臣的妻儿,微臣任由皇上处置!”
原本户部只有个连带的罪责,因为谢二爷的死,直接承担了江南税银案的主要责任,户部这边,反而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证据。
盛志义送来的证据,让陈祺有了直接处置户部的理由,理论上将功赎罪是足够的,只是陈祺实在讨厌盛志义这种两面三刀的人。
正迟疑着,外面有人通传,苏贵妃来了,陈祺立刻请她进来。
苏真真进屋,看到满脸悲戚的盛志义,心里还挺疑惑的,他怎么这么早背叛谢营了?
苏贵妃的到来,让盛志义心里捏了把汗,同时无比庆幸自己及时投诚,主动又将自己的罪责重复了一遍,哭得比刚才还夸张。
陈祺看了直皱眉,苏真真却是敬佩不已,这演技妥妥的老戏骨,没有修炼三十年,不可能如此纯熟感人。
“原来是盛夫人大义。”苏真真感慨着,转头对陈祺建议,“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盛大人也算是回头是岸,何况家有贤妻,时时耳提面命,皇上不如给他一个机会?”
“可是他为官二十年,在户部十二年,自从朕登基以来,户部的事情,他都有过手,若是朕不处置他,还怎么服众呢?”陈祺原本还只是迟疑,见到了盛志义在苏真真面前又表演了一遍,越发看不上这人。
苏真真也看了陈祺的想法,毕竟是郑太傅带出来的学生,对人品的要求不免更高些,他能容忍顾侯嚣张跋扈,也能容忍谢营挟势弄权,他们至少遵从本心,敢作敢当,这盛志义是个典型的墙头草,还拉出自己的夫人来挡枪,陈祺最讨厌这样的人!
“话虽如此,但盛大人终究还是明白形势,提前站在皇上这边,朝廷上上下,多少官员要职,他们手里掌握了太多机密,若是一点活路不给,他们看不到希望,反而会殊死一搏,皇上或许没事,但他们手下的百姓呢?”
苏真真长叹一声,望着伏在地上的盛志义道:“都说文人风骨,可这世上文人无数,有风骨者寥寥无几,水至清则无鱼,这个道理郑太傅肯定说过,百姓真正想要的,无法也就是吃饱穿暖,兵不血刃,才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