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速五厘米》绝对是他写作以来最期待的一本书籍。
相比需要准阅读门槛的推理小说,轻小说是更容易畅销的。
而论轻小说最为畅销的作家,那新海诚自然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而《秒速五厘米》又是他小说中几乎是口碑最好的一本。
这次,《秒速五厘米》+主题曲+媒体报道+三本书积累的名气,他十分期待这本书到底会给他带来怎样的惊喜。
说句实话,在看《秒速五厘米》的时候,真下真一联想到了另一本书——《挪威的森林》。
虽然《挪威的森林》出现的时间比《秒速五厘米》早二十年,
一本是1987年的书,一本是2007年的书,但是两本书给人看起来的感觉还都真的有点相似。
从头看到尾,其实两本小说讲的都不是故事,而是情感。
从头贯彻主线的不是线索,而是情感。
《挪威的森林》的主角渡边是迷茫的,虽然家境还算优渥,生活方面并没有太多的困难。
但渡边却像是仿佛看不到未来的,内心总是藏着深深的迷茫。
主人公就和千千万万当时的日本年轻人一样,要说穷也不能算穷,但内心总是缺少一种叫做“希望”的东西。
当年日本高速发展,房地产泡沫最后炸裂,最后只留满地狼藉。
日本年轻人惨吗?要说多惨谈不上吧。
再怎么说日本也是发达国家,相比无数发展中国家的国民,日本年轻人的生活条件还是很不错的。
但是,阶级固化、高度内卷、男女对立、经济下行......社会上出现的无数无数问题都成为了压在年轻人身上的负担。
低下头是碌碌无为的人生,不努力也是打工,努力也是打工。
靠努力跨越阶级的故事成为了传说,有钱人的儿子是有钱人,穷人的儿子是穷人。
抬头是黄金时代那些充满着魄力和能力的中年前辈们,哪怕你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可面对那些前辈,依旧很可能没有晋升的希望。
普通人的一辈子仿佛一眼可以望穿,要么不读书出去打工,要么好好读书,有可能的话还能成为公务员或者大公司的社员。
但就算你这辈子很努力很努力,但结果好像也只能说上一句“好像也就这样”。
有时候还不如普通富人儿子出生时的起点。
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可以说是写给无数年轻人的一本书。
大家都有共鸣,就是因为大家都迷茫,有时候那种迷茫甚至让人发疯,不知为何迷茫,一起浑浑噩噩。
可如果说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是写给他那一代的年轻人。
他让所有年轻人们代入进去经历一段仿佛真实的生活,享受一段有幸福也有痛苦的恋爱。
那么新海诚的《秒速五厘米》也可以视为写给一代年轻人的书。
他也做到了村上春树所做到的那件事。
但这一次,新海诚所写的不是“迷茫”,而是“孤独”。
它是这个社会的孤独,也是群体中个人的孤独。
当日本的年轻人从迷茫中稍微走出来之后,迎接他们的并不是光明,而是极致的孤独。
日本的文化产业一直是亚洲所有国家最为发达,甚至是世界闻名的。
但或许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日本的文化产业可以做到这种程度。
其实有很多原因,但也有一个原因是很多人想象不到的——因为很多日本人年轻人很宅、很孤独。
过度的集体主义最有趣的一点就是,
明明提倡“集体”这个概念应该是十分温暖的,但却会造就每个人都十分的冷漠。
有集体,也就代表着有集体之外的人。
我们是整个班级的人,所以要互相照顾,那么班级之外的人是什么呢?是否就是敌人呢?
如果班级之外的人不是敌人,那么班级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似乎就只不过是编号罢了,可有可无。
所以,班级之外的人必须得是敌人,只有这样我们才需要互相照顾,我们才是真正的自己人,而班级之外的人是敌人。
而当一个个类似班级的小团体出现,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日本的校园霸凌那么严重了。
当你不属于任何一个团体,那就说明你在任何人眼中都是敌人。
而《秒速五厘米》中,明里和贵树显然都对于这种社会氛围感到反胃。
两个人的孤独正是向往着真正的社交。
不是因为我们是一个班级的人而在一起,也不是因为我们都是后排的人在一起,更不是因为我们最早认识而在一起。
而是我觉得你的性格很好,我们应该可以很好相处。
所以我们在一起。
一个自由开放的社会,应该是允许多样性存在的,而不是哪怕在日常的社交中存在各种边框限制。
所以说,《秒速五厘米》在代入感方面做的非常好,好到可以称之为“共鸣”。
当主人公的感受可以让读者起到深层的共鸣,那么故事本身的意义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这时候这本书已经给了读者“真实感”。
书中的故事是真的,人物也是真的。